“童年,成长经历,家庭背景,社会关系,创伤……我们不断追溯与求索,犯罪者的动机,探寻其中最幽微的喜怒哀乐,不是为了给罪行以开脱的理由,不是为了跪服于所谓的复杂,不是为了反思社会矛盾,更不是为了把自己也异化成怪物——我们只是在给自己,给仍然对这个世界抱有期望的人——寻找一个公正的交代而已。”


夜读懂得将心比心才能得到人心(默读身处黑暗)(1)


这是一个很长的故事,作者priest用她的方式,将这个故事缓缓讲述给我们听。皮皮是我很喜欢的一位作者,她的书,我基本都有看过,而《默读》算是皮皮的代表作了。这本小说的文笔十分的好,逻辑也相当的流畅,几乎没有bug,推理很绕,很多人都说晕了。作者的格局视野都很大,尤其值得称赞的时候文中对犯罪心理的描写,抽丝剥茧追求实质,让人不寒而栗。

“成长”是priest作品中很重要的要素。《默读》像是串起了作者这些年积攒下来的,对这个社会的思考。“每一代人的上下求索,都是从亲手将父辈埋进土里那一刻开始的。”

当年的骆闻舟是个不折不扣的少年,总想着当中国队长拯救世界;当年的费渡,软弱于笼罩他全部生活的恐怖的男人,不敢反抗,下意识的逃开;当年的肖海洋,够不着炉灶,摔在地上大声哭泣……后来逝者已逝,他们接过父辈的意志继续前行,这是默读所表达的一种隐性的传承,也是“迟到的正义不是正义”这句话最好的反面论证。

priest的书有种刻骨铭心的真实感,人物刻画鲜明。《默读》中案件设计精巧,每个案件都是用世界名著的人物为名,这样的安排增加了案件的辨识度,也使之有更为深重的内涵。5个案子,每一个都有一个故事,而当这些案件被揭露以后,背后还有更大的案件。总有一些真像被掩埋,但是庆幸的是总有一些人一直在追寻真相。

骆闻舟,市局刑侦队当之无愧的队长,指挥若定,沉着冷静,即使心有焦虑与彷徨也从不在下属面前表现出来,永远是孩儿们坚实的靠山,无所不能的父皇。原文中有一段对骆队的概括非常完美:“费渡冷眼旁观,认为骆闻舟这样的人,一定是从小成长在一个非常宽松且开明的环境里,年幼的时候,享受过毫无保留的宠爱和关注,才能在他经历了风霜雨雪,见识过人心险恶,甚至出于职业需要,变得精明又敏锐之后,骨子里依然对整个世界敞开着怀抱。”

“童年”无疑是任何一个人成长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个人认为也是《默读》想强调的主旨之一。在“亨伯特”这个故事中,有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送走小女孩晨晨以后,骆闻舟对费渡说的“你可以教孩子防备陌生人,提高警惕,但是不能让她怕穿花裙子,不然要我们干什么用的?”骆闻舟的童年作者着墨不多,但是可以想象——身为武警不苟言笑,面相严肃但是意外喜欢小动物的父亲,可爱随和,平易近人的母亲,想一想就觉得非常的幸福。这是骆队的底蕴,不论经历过什么,见识过怎样的黑暗,都不会被染色的底蕴。

在《默读》中,我们还能看到作者从始至终的社会担当,最难忘的是书中老杨问骆队:“你相信天理昭昭,报应不爽吗?”

“当然不能信,这不是封建迷信吗?”

“你必须得信!因为你是刑警,在追查凶嫌的时候,你就是天理!这话之所以成为封建迷信,就因为你们废物!因为你们查不出真相,洗不清沉冤!”

《默读》这个故事里有龌龊可耻的怪物,也有自以为正义的“朗诵者”,但还有一种力量,是心怀正义负重前行的“默读者”们,正是他们在默默守护着这个世界。我们现在所做的努力,就是为了要让心中的天道变成世道,让世界慢慢变回我们心中的模样。

最后的最后,借用作者的一句话:

“我心里有一簇迎着烈日而生的花,比一切美酒都要芬芳,滚烫的馨香淹没稻草人的胸膛,草扎的精神,从此万寿无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