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滚得真快,顷刻间又公转了一周,农历1997年春节不知不觉又来到了人间,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天台的节日?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天台的节日(人文天台千门万户曈曈日)

天台的节日

地球滚得真快,顷刻间又公转了一周,农历1997年春节不知不觉又来到了人间。

“春节”一词的概念本指四季中的春季。《后汉书》中有这么几句话:“冬无积雪,春节未雨,百僚焦心。”指的就是整个正、二、三三个月的春季。后来用指“立春”的节名。如《全唐诗话》中所说的“既遇春节,难阻良游,三五人自为宴乐,并无所禁”就是一例。至于将阴历岁首的“元旦”更名为“春节”。那是“辛亥革命”以后的事。之所以用“春节”取代原来的阴历“元旦”,其理由:一是中华民国建立以后已明文规定采用阳历纪日、月;二是阴历新年一般都在“立春”前后;三是从前早已有将“立春”作为一个节日例行庆贺活动的。如《燕京岁时记》就载有“正统中,每岁立春,顺天府别造春年、春花,进御前及仁寿宫。凡三座,每座用金、银、珠、翠等物,费钱九万余”的节日活动。

因“立春”与“春节”有其渊源关系,附带说一下何为“立春”。甲骨文中的“春”字,左边刻作草丛中升起一轮红日,右边刻作一棵刚破土而出的幼苗,表示天气转暖万物复苏一片生机勃勃的样子。“立”在“立春”中的含义是开始进入[春季]的意思。《公羊传》:“春者何?岁之始也。”因而“立春”也表示时间进入新的一年。

如今的“春节”,历史上称“过年”;时至今天,民间群众仍然遵循旧习惯叫作“过年”。“过年”这个“年”的本义是一切谷类全已成熟登场的意思。《谷梁传》:“五谷大熟为大有年。”《尔雅》:“周(朝代名)曰年。”郭璞注:“年,取禾一熟。”邢芮疏:“年者,禾熟之名。每岁一熟,故以为岁名。”就字面理解,“过年”就是度过两年交接点的意思。但现在已作为固定的“节次”名称。因为我们的祖先为了庆贺旧年仓满粮足,祝愿新年五谷丰收,就把立春前后的阴历正月初一定为“过年”节。环绕这个节日,从旧年十二月初八日腊八节开始(一般认为是从腊月廿四过小年开始),举行一连串的还愿、庆贺与祈祷活动,直至正月十八日吃过落灯扁食后结束,活动时间延续了一个月左右。

“春节”的确切时间本来指农历正月初一日一天;但传统观念都把初二、初三也划入“春节”的范围,这是符合国家的例假规定。

正月初一这个节日的名称很多,除“过年”、元旦、“春节”的名称外,尚有春旦(白居易《续古诗》:“春旦日初出,曈曈耀晨辉”)、春元(《宋史》:“消辰协吉,时维春元”)、元春(《乐府·隋元会大飨歌》:“展礼肆乐,协此元春”)、元朔(钱谦益《元日立春》:“淑气和风应候来,王春元朔并相催”)、元日(《书·舜典》:“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孔安国传:“月正,正月;元日,上日也。”按:上日即初一日)、元正(汉·崔瑗《三子钗铭》:“元正上日,百福孔灵”)、三朝(班固《东京赋》:“春王三朝,会同汉京。”李善注:“三朝,岁首朔日也”)、年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正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元辰(庚阐《扬都赋》:“岁唯元辰,阴阳代纪”)、端日(韩鄂《岁华纪丽·元日》:“八节之端。”胡震亨注:“端日,谓履端者也”)、三元(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按:即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

正月初一又称鸡日,寓意金鸡报晓,春光来到人间。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此新春佳节到来之际,大家应总结过去,找出规律得出经验,争取新的一年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创造更辉煌的业绩。

来源:天台新闻网

申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