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阅读拉萨历史的时候,经常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所有的历史读本,在叙述了距今3700—3500年的曲贡新石器文化后,就直接进入到了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对拉萨的经营,这其中约2000年的拉萨历史是空白那么,真实的历史应该是怎样的呢,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吐蕃王国鼎盛时期的国土面积 吐蕃王朝以前什么人统治拉萨地区?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吐蕃王国鼎盛时期的国土面积 吐蕃王朝以前什么人统治拉萨地区

吐蕃王国鼎盛时期的国土面积 吐蕃王朝以前什么人统治拉萨地区

我们在阅读拉萨历史的时候,经常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所有的历史读本,在叙述了距今3700—3500年的曲贡新石器文化后,就直接进入到了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对拉萨的经营,这其中约2000年的拉萨历史是空白。那么,真实的历史应该是怎样的呢。

一般藏文史书记载,吐蕃王朝之前,经历了10种非人、12种非人、40小邦、12小邦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在非人统治时期(相当于史前原始社会),已经出现地域性的部族联盟,有象雄域、蕃域、苏毗域、钦域、达域、娘域、斯域、工域、努域、吉若思姜域等。从汉文史料、古藏文文献和本教文献梳理,最早统治拉萨地区的是象雄,因为它当时最强大,史载象雄有辽阔疆域、众多属民、胜兵数万、国王传承、大臣掌国、祭师辅政,应该是从青藏高原史前文化发展演变而来的古代文明和国家。旅居意大利的藏族著名学者曲杰-南喀诺布提出,“从广义来讲,吐蕃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仅有象雄王国存在;第二阶段象雄与位于肥沃的雅垄河谷的吐蕃新王朝并存;第三阶段始于吐蕃开始吞并象雄、止于公元9世纪吐蕃王朝的崩溃。”“象雄王国的中心位于今西藏西部的古格地区,但其势力范围实际已扩展到包括中部和东部在内的整个藏地。象雄政体可能并未直接控制过这些地区,而仅限于每年的赋税,但以本教教法为基础的文明和文化却遍及整个藏地。”本教经书记载的象雄地望,基本都包括了拉萨河流域,另如本教文献中经常出现的“南木”(Nam),有学者认为应该把它与“纳木错”(gNam)联系起来。而当时的吐蕃还很弱小,据传为8世纪囊协洛波撰写的一部本教教法《大圆满象雄耳传经》记述,“象雄王的军队遍及各地,而吐蕃赞普的军队只能盖住花白牛背中间的一个白条。”著名藏族学者瑞智嘉在《文集》第3卷中也说,“在聂赤赞普建立吐蕃王朝之前,蕃只指今雅垄一带的蕃卡香国或蕃卡雅国,即六个牧区部落的总称”。《韦协》作者说,“彼时,王土仅为今约茹下部的狭小地域而已,后相继征服了由赤旁松为王的森波、涅秀拉米为王的象雄等邦国,遂国势增大,政运昌隆,合乎法纪。”汉文史料也说,当时雅垄河流域兴起“宝髻”国,为一“小国”,“宝髻”现代汉译“博域”,就是《唐书》里的“悉勃野”。

象雄势力范围下的拉萨河流域,在吐蕃王朝建立以前,一直还盘踞着许多部族势力和邦国,这些联邦被拥有坚固的城堡、势力强大的头人和王子所控制。12小邦中的吉若江温辖区在今天的曲水县境内,额波查松(森波)辖区在林周、达孜境内,是卫藏的第三大区域,苏毗除去拉萨河流域,还包括藏北安多一带。拉萨河谷还存在一些家族和部族势力,其中后来与吐蕃结盟,与王室联姻、摄里政务的大臣家族,很多是从拉萨河谷出来的。如娘氏(琳氏)原为12小邦塞木林西王的旧臣,世居墨竹工卡到工布的尼洋河一带;韦氏为苏毗旧臣,世居达孜德庆,吐蕃时期成为畿曲(拉萨河)上下部的千户;蔡邦氏,原苏毗旧臣;那囊氏,伍茹上部千户,封地在堆龙德庆;属庐氏,上部伍茹最大千户,领地在畿曲上游两岸;吞弥部,本为尼木境内一部落名;噶尔家族,原森波王家臣的后裔,领地在止贡一带;嘎伊聂顿-丕桑,甲玛雅堆人;止-赛汝贡顿,止贡世居家族;姜氏,千户,世居曲水、堆龙德庆之间;郑喀-木乃果夏(长庆会盟碑上的“勃兰伽”),伍茹下部千户。

可以看出,在吐蕃王朝之前的约2000年里,拉萨河流域已经繁衍生息着较早诞生的西藏文明,这里土地丰饶、人丁兴旺、交通辐射、堡寨林立,部族邦国强大,本教文化繁盛,发展成为了西藏中部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对此有所记载,《赞普传记》记录吐蕃战胜森波,改岩波为彭域,以歌而赞“往昔彭域地域辽阔,如今更是一望无际,伍茹、秦瓦有如粮仓,如今四周皆牧场”,“往昔雅垄河水短而浅,如今自外向内深而远,往昔雅垄谷地小而窄,如今自南向北而延伸”。囊日松赞将原属于森波王的奴隶赏赐娘氏1500户、韦氏1500户、农氏1500户、蔡邦氏300户,仅此4800户,按均户6人计算近3万人。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元朝在西藏清理户口、封万户,据《汉藏史集》记载在拉萨地区的止贡万户才3630户,蔡巴3702户,甲玛与嘉域5950户。如果加上当时拉萨河流域其它地区,人口应该达到10万以上。这么多人口,既有利生产稅赋,也是重要的兵源。《恩兰-达扎路贡碑》北面碑文第41行提到拉萨以北的一条河谷(vphan-yul),黎吉生认为这是吐蕃王朝时期的一个“东岱”(千户),是著名征集新兵的地方。苏毗归附后,据《册府元龟》九七七年-外臣部记载云:“苏毗一蕃,……盖是吐蕃举国强授,军粮兵马半处其中……”至于本教在这里的兴盛,传说吐蕃第一位赞普聂赤(公元前2世纪)曾经“调伏了苏毗的本教师”,赞普拉妥妥日年赞(公元3世纪中期)也曾经到过红山(布达拉山)弘法,直到公元8世纪末赤松德赞去世,王子牟尼依然从彭域紧急召来127名本教徒为亡父举行丧葬超荐仪式。莲花生在西藏传法降魔,也到过拉萨的尼木托嘎和当雄的囊(羊八井)、宁冲(宁仲),据说当他在彭域传法时曾遭遇到本教徒的强有力的阻力。而且,众多藏史均记述了相传是文成公主堪舆推演过的拉萨地形,具足善相:东如灯珠竖立,南如宝塔高耸,西如螺杯置于供架,北如莲花开放,有金银铜铁四大宝藏以及无数的吉瑞祥轮。《藏史明镜》作者据此而言,说拉萨周边山势险峻,天空呈“八福轮”相,地面呈“八瓣莲”状,中间呈“吉祥八宝”图案,森林覆盖,平原广阔,水草丰美,花团锦簇,玛布日(红山)、加布日(药王山)、帕玛日(磨盘山)等殊胜圣山鳞次栉比,犹如神界仙境,美不胜收,得名“拉萨”(意为圣地)。

正因为如此,吐蕃要崛起和强大,羽翼一旦丰满,无论从长远的战略目标和眼前的政治军事目的,肯定会剑指拉萨,打败统辖与盘踞在这里的各个势力,占据这个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从而统一藏中以至全藏。

参阅文献:

1、叶拉太:“敦煌古藏文吐蕃地名由来及对藏族地名的影响”,载《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2、达仓宗巴-班觉桑布著 陈庆英译:《汉藏史集》,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意】曲杰-南喀诺布著 向红茄 才让太译:《苯教与西藏神话的起源》,中国藏学出版社2014年版。

4、王尧 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民族出版社1992年第2版。

5、【美】李方桂 柯蔚南著 王启龙译:《古代西藏碑文研究》,西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韦-囊赛著 巴檫-巴桑旺堆译:《韦协译注》,西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7、索南坚赞著 刘立千译:《西藏王统记》,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8、五世达赖喇嘛著 刘立千译:《西藏王臣记》,西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9、李文实(青海人民出版社):“吐蕃一名的由来”。

10、夏玉-平措次仁著 羊本加译:《藏史明镜》,西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11、陈庆英 高淑芬主编:《西藏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