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红旗渠》中的童昆,他是林县的县委办公室主任。他擅长察言观色,见风使舵,是一个不受群众欢迎的角色。他个儿不算高,圆方脸,鼓着两只金鱼样的眼睛,戴着眼镜,貌似知识分子,却没有吴念祖那样的骨气和一身正气。剧中由张圣岳扮演,演员表演得出色,人物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童昆一出场就是接电话,他听说下疙瘩村的顾大海要带领100多号人到外地逃荒,赶紧带着武装部的人员,背着枪驱车前去阻拦。到了那里,他拦住乡亲们。他说,你们这样做是给政府抹黑,现在的主要任务是抗旱补种。乡亲们说,你到地里看看,那庄稼都快干死了,地旱成啥样儿了?你去过吗?俺们没水咋活?说呀,咋活?他被问得哑口无言。却恐吓乡亲们说:“今天我童昆就站在这儿,谁敢从我这儿过?”

红旗渠中的余风高和童昆什么下场(红旗渠中的童昆其人)(1)

眼看顾大海他们就要冲过去。这时候,县委书记林捷和县长李明阳赶到。李县长当场指责他,说他胡闹,林捷向大伙儿真诚的道歉,劝大家回去,答应一定要想办法解决吃水问题。童昆因为此事被县委记大过处分。

林县县委决定进行引漳入林工程。可童昆一向反对这个工程。以后,他以汇报思想之名,把县委的决定报告给了市委的余副书记。上级批准了引漳入林工程之后,县委开会表决,马上行动。他见林书记发了火,见到别人都举手了,才无可奈何的举手,表示同意。因为总是以汇报思想为名向市委的余副书记汇报林县的情况,余副书记偏听偏信,认为童是一个顾大局的人,把他提拔为县委副书记,他从此由童主任变成了童副书记,他很珍惜这个称谓。把显示地位的门牌,擦得十分干净,原本总爱戴帽子,现在为显示其地位,帽子也不戴了。

红旗渠中的余风高和童昆什么下场(红旗渠中的童昆其人)(2)

他为了搜集施工队,给当地人造成的影响,以此来阻止施工,他竟然和晃悠搞在了一起。耿直的孙士厚看不惯他,对他说,你既然知道老乡的驴被吓跑了,大家都很忙,那你还不赶紧去找驴去,童副书记就去找驴了,他从山坡上滚了下来,衣服被树枝刮破,脸也挂了彩。驴没找到,悻悻而回。

童昆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擅长打听事情,嘀嘀咕咕,打小报告儿他和李县长嘀咕过,林捷的爱人调动的事情,林捷是否对他有意见。他抱着余副书记的大腿,观察着林书记的脸色,见风使舵,阳奉阴违。有一个细节表现的淋漓尽致,接电话时先郑重声明自己是林县县委书记。不加“副”字,一听是市委余副书记的电话,马上和颜悦色,唯唯诺诺起来。因为县里要动用储备粮的事,他和李县长的爱人嘀咕过,表面上是怕李县长犯错误,实际上是怕自己受牵连,甚至连红旗渠这个响亮的名字,他都有所忌惮。他跟别人嘀咕,说名字太响亮了,

红旗渠中的余风高和童昆什么下场(红旗渠中的童昆其人)(3)

盯着的人越多,怕渠修不成,表面上是怕林县县委担责,其实是为自己考虑。

省委、地委决定红旗渠暂时停工100天。但林县县委考虑到了群众修渠的热情,和林县的实际情况以及工地的需要,只留了青年突击队的人来打通狼牙山隧洞。童昆作为检查组组长。前来监督检查,民工们和他打起了游击,并取得了胜利,隧洞就要打通了。省里开会时,焦副部长经过实地调研之后,表扬了林捷等人,大灾之年有储备粮。除自用外,还支援灾区一千万斤,是正面的典型。

余副书记和童昆想把林捷作为冒进的反面典型的想法落空了。童昆不死心,他揪住工程款不放。他调查得知,修红旗渠因为资金紧张,动用了一平二调退赔款,他不顾李明阳县长苦口婆心的劝说,把此事报告给了市里的余副书记和省里的调查组,他的行为惹了林县县委的众怒,气得孙士厚要揍他。省里的调查组正在调查此事的时候,他跑到山里看看工地上是否还在施工。

用调查组的一位成员的话来说,就是童昆不给林捷安个罪名不死心。他到山上,遇到了正好要下山的晃悠,晃悠带他找到了狼牙山隧洞施工的地方。人们对童昆的到来,非常的厌恶,气得人们对他要打要嫌的,

红旗渠中的余风高和童昆什么下场(红旗渠中的童昆其人)(4)

工程实施爆破后,遭遇了小规模的塌方,他们被困在了山洞里,大家都不想死。有的说,我宁愿死在河里,也不愿死在这里。连最小的河娃都说,俺娘说,不把漳河水引到家门口儿,就不让俺回家。在洞里大家没有吃的,没有喝的,但是乡亲们把仅剩的一点儿吃的,还分给了他和晃悠。在洞中,他和乡亲们经历了生死,他被乡亲们朴实的语言和行为所感动,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承认是自己错了,不管能不能出去,他都希望红旗渠能修成。

童昆这样的人,说好听一点是明哲保身,不恩进取,但求无过。说难听了就是自私自利,不顾老百姓的死活,不实事求是,怕丢了自己的乌纱帽,盲目地听从上级领导,尤其是余副书记的指示。但是,他最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还能否成为一个合格的党员干部?我们看情节的发展。(想了解剧中其他人物,请点关注,谢谢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