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群海事人,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着幸福源自奋斗、成功在于奉献、平凡造就伟大的价值理念,并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激发海事系统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激情和热情,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和使命。

他们是推动海事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先锋队”,是海事队伍“四化”建设的“领头羊”;他们以身作则,带领大家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

01

江阴海事局海巡执法支队队长毛灵

坚持贯彻24字核心价值观(建设正当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

江上“及时雨” 化解船家愁

在江尾海头江阴,有这样一个人,在35公里黄金水道上,他用十余年的坚守和付出,从兼职船员到行业标兵,完美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忠诚与担当。他就是江阴海事局海巡执法支队队长毛灵。

在交管中心值班和海巡执法支队巡航工作期间,毛灵先后成功处置多起重大事故险情,为人民群众避免了数亿元的经济损失,船民称赞他是“江上及时雨”,极大地传播了社会正能量。

“险情就是‘磨刀石’,要迎难上!”。2020年3月,“兴隆X”轮不慎失火,火势逐步向生活区蔓延,厨房煤气罐随时面临爆炸危险。毛灵到达现场后,当机立断,冲着拿水龙头的同事喊“往我身上冲水,我去抱煤气罐!”随即他猛吸一口气,用湿抹布捂住口鼻,一头扎进浓烟滚滚的厨房。现场所有人都紧握双手、屏住呼吸,目光紧盯船舱出口,10秒、20秒、30秒……终于,浑身湿透、满脸烟灰的毛灵扛着煤气罐冲了出来。危急关头,他逆火前行,用精瘦的身躯扛出了煤气罐,扑灭了大火。

今年4月,“新泊林”轮向江阴海事局求助,受疫情影响,该轮长时间未能补充生活物资,船上已“弹尽粮绝”。毛灵作为防疫专班成员,第一时间与船舶取得联系,多方协调采买物资,按照防疫政策研究制定陆、水运输方案,在最短时间内将蛋、肉、果蔬等150公斤生活物资送到了船民手中,解了船上燃眉之急。

据了解,自2020年年初,毛灵便带领着“战斗队”成员一起开始了水上志愿服务船员活动,管起船员的“菜篮子”。他们确定了“定专人、定专艇、定专线”的“三定”服务和提前预约机制,为在港船员购买米面蔬菜等生活物资。

据统计,疫情发生以来,他们为船舶运送生活物资596艘次,共32590公斤,解决了船员生活物资短缺问题,用热情的服务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毛灵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这句座右铭。他长期扎根基层一线,十年如一日守护平安,在海事监管的最前线,勤勉敬业勇担当,践行初心守长江。

02

武汉阳逻海事处龙口海巡执法大队队长陈晶

坚持贯彻24字核心价值观(建设正当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

卫江向海急先锋

“您好,我们是武汉阳逻海事处执法人员,请您注意货物装卸安全,及时使用岸电和交付生活垃圾……”近日,武汉阳逻海事处龙口海巡执法大队队长陈晶带领“陈晶先锋队”,在码头、锚地开展公益宣传及志愿服务,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加工作12年以来,陈晶始终扎根海事基层一线,驻守武汉核心水域,履行着让航行更安全、让长江更清洁的庄严使命,以执着坚守和无私奉献,服务沿江经济,守护水上安宁,保障水路畅通,捍卫长江清洁。

他带领青年业务骨干组建“陈晶先锋队”,聚焦主责主业,抓牢集装箱船、危化品船等重点船舶安全监管,创新提炼了“1﹢1防污染管控”“1﹢2船舶安全管控”“1﹢3重点水域管控”等监管方法,确保了每年4万余艘次船舶,4000余万吨货物、300万吨危化品、180万标箱集装箱的运输安全。

团队推出优先查验、优先进港、“一船一维护”等系列服务举措,保障“武汉—日本—韩国”直航航线船舶安全畅通绿色高效;全力保障阳逻国际集装箱港铁水联运等重点工程建设安全,积极服务东欧班列武汉铁水联运项目顺利开港;率先实施“移动执法”试点,实现了海事业务系统的“一次性录入”以及违规违章船舶快速锁定,提升了海事监管信息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

为保障疫情期间长江水上运输大动脉的畅通,陈晶带领团队开辟抗疫、民生等重点物资运输船舶“绿色通道”,实施优先进港、优先办理、优先检查等服务举措,确保船舶零待时、生产零延误,全力保障长江水路运输安全畅通,彰显了海事担当。

春来江涨不娱人,水碧胜蓝才是春。作为“陈晶先锋队”带头人,他是业务精湛的“多面手”。自长江海事全面推进长江干线安徽及以上区段船舶水污染物“零排放”以来,为精准打击“假交付”违法行为,他带领团队创新运用“船E行﹢现场检查”的监管方法,对船舶污染物交付行为和记录情况全面监管,有效打击了虚假交付、生活污水直排的违法行为。

03

浦东海事局五好沟海巡执法大队队员龚童

坚持贯彻24字核心价值观(建设正当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

哪里需要哪里搬

“关键时刻,作为一名党员,就应该把责任扛在肩上,再苦也不怕!”浦东海事局五好沟海巡执法大队队员龚童,曾经的一名远洋海船轮机长,在目前上海疫情防控最严峻时刻,他以吃苦耐劳的大无畏精神践行着一名海事党员的初心使命。

3月,上海疫情防控形势逐渐吃紧,本该回到家中照顾妻儿的他,义无反顾地坚守岗位,驻守在队部。为保障辖区水上安全监管和海事服务不断不乱,他身着防护服,登上事故船舶开展海事调查;他不舍昼夜,深夜依然在码头搜寻落水船员。

3月30日晚,浦东海事局紧急组建“水上移动核酸检测服务站”,为属地不明的水上“流动”船员提供核酸检测服务。作为辖区内海事单位唯一一辆应急社会保障车辆的“御用”驾驶员,龚童主动承担起医护人员接送、防疫检疫物资搬运、船员现场服务等工作,服务核酸检测全流程。每次开展水上移动核酸检测,他都要忙碌至次日凌晨,在医院和码头之间来回奔波。截至目前,他已协助医护人员为近600名船员提供了核酸检测服务。

龚童是勇敢的“逆行者”。在疫情最严峻时刻,他以在大风大浪中劈波斩浪的勇气,冲锋在抗疫一线,与病毒“短兵相接”。在得知新冠肺炎康复职工无法及时回家时,他主动请缨,前往集中隔离医院,担任“回家行动”的护送人;当他了解到兄弟单位、封控在家职工防疫物资和生活物资短缺的情况后,他开车日均行驶一百多公里,足迹遍及上海所有区域,为他们送去温暖。一人的辛苦付出,解决了多家单位和几百个家庭的困难,龚童说,他觉得做这些事情十分有意义。

“我是祖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这是龚童常说的一句话。哪里有困难,哪里有需要,他就奔向哪里,他时刻牢记党员身份,用担当扛起责任,以行动坚守初心,为抗击疫情贡献海事力量。

04

辽宁海事局指挥中心杨元辉

坚持贯彻24字核心价值观(建设正当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

冲锋在前的最美搜救人

“他从事海上搜救协调工作7年,参与组织协调海上搜救行动300多次,成功救助近千人、船舶100余艘;他热衷参与志愿服务,累计带领1000余名志愿者参加图书馆公益活动,累计组织活动时间超1万小时。杨元辉,热心公益的‘最美搜救人’。”这是去年在大连市劳动模范颁奖典礼上,对“敬业奉献·大连好人”杨元辉的介绍。

从事海上搜救工作的2000余个日日夜夜,杨元辉始终保持手机畅通,随时做好应急准备,只要有险情发生,不管天多晚、不管风多大,都会第一时间赶往搜救指挥中心,全力组织协调各方力量进行人员搜寻救助。

2021年1月14日11时38分,在辽宁省海上搜救中心值班的杨元辉接到报警,大连夏家河浴场海域大块浮冰断裂正向海里快速漂移,并有大量人员被困在浮冰上,具体人数不详。接警后,杨元辉立即将险情向上级报告,同时迅速协调各方力量展开救援。现场救援的300多名工作人员,以及9艘皮筏艇和1架救助直升机,在他的牵头协调下,历时不到两个小时时间,便顺利把被困的59名人员全部转移到岸边。

像这样的险情处置,杨元辉还参与过很多,包括7·16大连输油管道爆炸事故、“湘安化机3699”轮救援行动、台风“温比亚”过境期间国家某重点试验平台重大险情等。这些年来,一旦有大型搜救及防抗大风等极端天气行动时,他就吃住在单位,一干就是几天几夜。

志愿于心,奉献于行。杨元辉热心公益,从事志愿服务活动十余年,组织创建了大连市慈善总会图书馆公益服务项目组,从事图书馆志愿服务活动,被评为大连市慈善总会五星级义工。数次被授予“大连慈善优秀工作者”和大连图书馆“阅读服务优秀志愿者”称号,所在项目组也被大连市慈善总会评为“大连慈善优秀项目”。

除此之外,杨元辉还牵头成立了辽宁海事局机关志愿服务队,努力打造辽宁海事志愿服务品牌。他让雷锋精神在辽宁海事焕发新的强大生命力和感召力,推进辽宁海事青年“学雷锋”志愿活动高质量发展。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杨元辉始终秉承志愿于心、奉献于行的信念,努力着、付出着……

05

北海航海保障中心正高级工程师王玉林

坚持贯彻24字核心价值观(建设正当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

躬耕大海的“拓荒牛”

王玉林被称为“用计算机耕耘大海的人”,他先后主持参与课题研究40余项,其中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2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7项,专利、软件著作权10余项。

他始终秉持“敢为人先的闯劲儿”,主持开发的水深测量数据采集系统,推动海上“人工测绘方式”向“计算机测绘方式”的划时代转变;他率先践行数字航标理念,组织实施数字航标建设,促进了航标管理和助航服务的信息化,实现了“人在屋中坐,海上灯况明”。

他始终秉持“勇挑重担的拼劲儿”,主持编写了《中国海事科技发展纲要》和《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十二五”综合发展规划》《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发展战略(2020-2035)》等多个顶层设计文件,为海事航保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他始终秉持“守正笃实的干劲儿”,在身患重病的情况下,仍然坚守一线、冲锋在前,积极跟踪研究前沿技术,组织开展了沿海北斗高精度定位系统研究建设,推动我国海上定位跨入厘米时代。

他始终秉持“久久为功的韧劲儿”,多年如一日,致力于航保智能发展,开展了“天津港复式航道E航海工程”“船舶智能航行服务保障系统”和“‘陆海空天底’综合智能航保体系”研究建设,有效提升了航海保障智能化服务水平。

近两年,作为北海航海保障中心领军人才和创新工作室带头人,王玉林发扬劳模精神,积极开展航海保障战略发展研究,牵头组织完成《智能航保技术与产业路线图》《“一流航保”建设指导意见》等课题研究,为航海保障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决策支撑。

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技术负责人,王玉林立足国际前沿技术和标准化,牵头开展船舶智能航行岸基支持保障平台技术设计、船岸协同海事服务集规范设计和信息交换标准研究,组织进行多网多模船岸通信和远程遥控系统等网络互联互通架构设计,为高质量完成国家课题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王玉林不忘初心、忠诚海事,展现了新时代海事航保人“燃烧自己、照亮航程”的责任与担当。

06

宁波镇海海事处张鑑碶大队副大队长叶淼林

坚持贯彻24字核心价值观(建设正当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6)

扎根镇海口 守好“五岔路”

巍巍招宝山,浩浩甬江口。山海交辉的宁波镇海,历来是战略要地,素有“海天雄镇”之称;如今这里是交通要塞,出江入海、南来北往的船舶日夜穿梭,依旧有这么一群海事人在守护。他们不惧风雨,穿梭于海涛之间,为船舶提供安全保障;他们不畏恶浪,航行于汇流之地,为港口带来通畅。叶淼林正是其中突出的一员。

2020年9月,叶淼林来到宁波镇海海事处,担任张鑑碶大队副大队长一职。很快就跟辖区一个“老大难”的问题较上劲:甬江口内20余座业主码头船舶靠离泊频繁,但动态信息却难以掌握,这为甬江口的通航安全埋下隐患。

宁波甬江口水域空间狭窄,是宁波沿海航行船舶和进出甬江船舶交汇的“五岔路口”,船舶流量大,会遇态势复杂,险情易发多发。“我印象最深的是2020年年底,一艘渔船在甬江口水域发生事故,造成甬江封航三天两夜,沿岸码头全部被迫停产”。这让叶淼林下定了决心,必须改变甬江口交通环境。

面对挑战,他主动请缨带队赴辖区港航企业开展走访约谈,通过实地调研分析问题原因,听取码头业主的需求与建议。最终,推动建立了甬江水域“扫盲区”全覆盖检查机制,通过搭建“海事、码头、船舶”三位一体的信息互通平台,形成了码头船舶抵离港预报告制度,初步实现了船舶动态信息“全掌握”,到港船舶监管“全覆盖”。

要从根本上改善通航格局,单靠船舶全覆盖监管机制这样的“治标之策”远远不够。为此,叶淼林和队员们一同努力,从空间上通过实施“水上环岛”,实现甬江进出分流通航,简化会遇态势;从时间上实施大小船错峰通行,减少交通流峰值,重塑甬江口水域通航格局,让通航秩序进一步好转。

心中有信仰,肩上有担当。叶淼林和同事化身安全守护者,在平凡的岗位上夜以继日地用责任和坚守,为百里甬江入海口这个“桥头堡”筑起一道道安全屏障。

来源:中国交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