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翛然

作为一名曾经的Kindle资深用户,看到“Kindle或退出中国市场”的新闻,我心中还是感慨了一下,这心情就像送别一位老朋友,感念它陪伴过的阅读时光。

事实上,我并不太关心Kindle业务在中国的去留,抑或Kindle是读书神器还是泡面盖子。即便Kindle电子书商店关张,我也不担心“无书可读”,毕竟我早就取消了Kindle Unlimited包月服务,不花一分钱找免费电子书资源的能力也还是具备的。

纸质书不可替代的功能(纸质书无可取代)(1)

然而,现实就是那么残酷,我有多久没有打开Kindle阅读电子书,连我自己也记不起来了。偶尔找书看到它也在书架上,会顺手充次电,因为有朋友告诫我,如果长久不充电,Kindle的电池会坏掉,如此便再也无法开机。

所以,Kindle之于我个人而言,已然面临“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尴尬处境。其实,Kindle从我的阅读新宠到如今这步田地,也就是这几年的事情。

当年,囿于租房以及常年出差的工作属性,2014年我果断入手了Kindle,此后它就是我的路途良友,甚至一度购买了Kindle Unlimited包月服务,十足的Kindle拥趸。

纸质书不可替代的功能(纸质书无可取代)(2)

难以否认的是,21世纪互联网技术全面渗透,数字出版的浪潮席卷而来。反观Kindle从电子阅读开拓者到边缘者的过程,亦如当年Kindle对纸质书产生的替代性冲击。

以Kindle为代表的电子阅读,对人们阅读方式的改变乃至知识生产的影响都不可估量,只不过并没有印证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葛洛庞帝于2010作出的预言——纸质书将在五年内消亡。

不过,仍然可以确定的是,数字出版行业,未来依旧是不折不扣的朝阳产业,并不会因为Kindle的存在与否而有所改变。

纸质书不可替代的功能(纸质书无可取代)(3)

粘度更高、与人们工作生活嵌为一体的手机,逐渐取代Kindle一类的单一功能阅读设备,成为数字出版行业的“杀手级”应用,层出不穷的手机阅读软件,以更好的交互性占领电子书市场。手机打包你我生活一切的时代已然来临,电子阅读自然也不例外。

随着4G、5G技术迭代,手机App市场充分发展,设计愈发人性化的阅读软件俘获了我,各类阅读App在我手机有限的内存里占据了一席之地。上下班通勤的地铁上,更为便捷的手机阅读方式最终取代Kindle。

然而,网上购买纸质书,闲暇时刻逛书店依旧是我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尤其是每天晚上的亲子阅读。纸质儿童绘本再次完胜手机阅读软件,“直观、愉快”的阅读体验,兼具小贴纸和小手工的纸质书,令孩子都欲罢不能,这恐怕是电子书难以超越的短板。

作家雷达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阅读纸质书和电子书的本质区别,“读书需要‘关机’,需要沉浸,需要专一,需要暂且切断与外界的联系,进入一种类似于生命体验的状态,即使读消遣书,也要入乎其内,才能得其妙处。”

当人们手捧一本书,可以真实感受它的厚度,享受写写画画的乐趣,还能翻来翻去跳跃来看,此时,文字本身就是一道风景。这种沉浸其中的乐趣,最终深刻地烙进我们的记忆。提起某本书,仿佛都能回想起阅读的场景和情绪。

其实,阅读纸质书比电子书印象更为深刻,这是有科学依据的。大概在公元前4000年以前,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大脑通过协调不同区域的神经组织,创作出一种全新的服务于阅读的电路。所以,我们的大脑会将整个文本当作某种物理景观。

当我们阅读时,会为文字构建心理表征,从而将文字的意思与结构挂钩,形成文本连贯的心理地图。比如,我们往往很容易记得某段文字出现在哪里。

纸质书不可替代的功能(纸质书无可取代)(4)

技术进步,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契机和可能性。至于电子阅读,如何作用于读者的眼睛、大脑,进而影响其阐释行为,这些都还有待各学科的专家深入研究。

此外,微软也有研究表明,由于电子书的暂时性和无形,许多人对电子书的拥有感并不强。这些人认为自己是在使用电子书而非拥有电子书,一旦这些人喜欢上一本电子书,他们往往就会去买上一本纸质的。当然,我也是其中一份子,拥有一间书香四溢的书房,仍是我追求理想生活的一部分。

技术变革和媒介变革大势所趋,就像今天没有人会捧竹简书阅读一样,Kindle的出现和消失亦是如此,替代者终会有之。不过,尼葛洛庞帝关于纸质书消亡的预言,恐怕再过十年也难以实现,有关选择电子阅读还是纸质阅读的争论,想必依然会继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