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喜不报忧!京剧走向没落,是谁在营造戏曲的虚假繁荣

京剧就是阳春白雪那样的高雅艺术,比西方的芭蕾舞更难普及,因为京剧的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她的服装道具脸谱,表演程序化及叙事的抽象化 、慢节奏及剧情故事的文化底蕴,对观众要求很高,学者难,成角更是凤毛麟角。可如今非要将阳春白雪,变成人人喜欢和会唱的下里巴人艺术,多么不现实。想当初上世纪60年代在大学念书,听说梅兰芳在剧场演出,普通票价99元,普通百姓生活费在10上下,月工资20~30元,谁买得起票到剧场观看,推而广之,四大名旦正盛时,普通工薪阶层看得起他们的演岀吗?观众多是达官贵胄,社会名流。新社会要求京剧改革,文革时代反对京剧中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占领舞台,让位于工农兵上学,于是有了所谓现代京剧—样板戏的独占舞台,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

京剧四大流派最新消息(报喜不报忧京剧走向没落)(1)

京剧四大流派最新消息(报喜不报忧京剧走向没落)(2)

京剧四大流派最新消息(报喜不报忧京剧走向没落)(3)

如今的舞台是传统戏为主角,现代戏为辅,甚至传统戏一花独放的不正常局面,加上娱乐多元化,京剧固有的表演程序化不被广大青少年观众接受,导致京剧艺术由盛转衰,令人担忧的局面。怎么挽救京剧颓势?这是个见仁见智,难成共识旳复杂问题,笔者连票友都不算,难有见地之见。根据多年的人生历练观察,京剧是艺术奇葩,首要之点是继承好的优秀传统戏,其次是给京剧定位,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之后才是发展策略。如果是阳春白雪,保持国粹艺术传承,就不能资源包括发展资金平均分配,应优中选优重点培养好的剧团、名角(包括编导伴奏舞美服道化妆等)重点培养,可组织全国一流的各行当的专家组综合评审确定名单。以及像青歌赛、京剧大奖赛那样选择后备人才。总之一句话,这是文化自信中的重点工程之一,是对非遗项目发扬光大传承的大事,要举全国之力抓京剧传统戏的再创作,抓现代戏的创作,只有这样大张旗鼓地宣传策划才能重振京剧辉煌,迎来国粹的再次发展。

京剧四大流派最新消息(报喜不报忧京剧走向没落)(4)

戏剧的观众早已被电影电视夺走,只剩下屈指可数的一些戏迷。星星点点的戏迷怎能撑起戏曲的人气?无可奈何花落去,面对现实吧。戏剧要生存下去, 首先多发展戏迷,同时要创新,题材创新,多编多演现代戏,古装戏的服装也要学习成南方戏的飘逸,表现形式创新,还理念创新,比如“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古训,要改改。另外,所有的新作品都录制成影视材料。诸如此类,看看影视剧,应该能得到一些启示。

京剧四大流派最新消息(报喜不报忧京剧走向没落)(5)

任何艺术形式的诞生和发展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都需要生存的土壤,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美不美?可今天我们只能将其作为文化来继承,滋养后人,而不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来发扬光大。京剧兴盛于生活节奏慢、没有电影、话剧、小品、脱口秀、流行歌曲的时代,观众可选择的余地太少。在娱乐方式异常丰富的今天,京剧已经彻底被时代抛弃了,而非有人盲目鼓吹和虚假繁荣的原因。既然是国粹,我们就应该将其作为传统文化来保护,由国家出钱养活一批京剧艺术家,在节假日、重大庆典活动时演出,以及经常去大学、中学演出、讲学,以宣传和普及京剧知识。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在咱们手里千万别把它玩丢了。

京剧四大流派最新消息(报喜不报忧京剧走向没落)(6)

京剧现在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我却感觉京剧快要看到新生的曙光。京剧的艺术形式是有感染力的,是受人们喜爱的。任何艺术形式都只是载体,内容才是根本。就像酒,酒瓶再漂亮,也要看瓶子里的酒是否香醇!认识到并承认京剧的衰落,就会认真思考衰落的原因,就会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好的京剧作品出来。近四十多年,没见有受到普遍欢迎、大家都知道的京剧剧目,颠三倒四地演出那些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老剧目,唱腔也必须模仿前人,这个派哪个派的,不能有任何异样。于是,京剧就成了彻底守旧的剧种。京剧还要解决一根本问题,演给什么人看,极少部分人,还是普罗大众?如果仍保持只满足票友的做派,走向消亡是必然结果。

京剧四大流派最新消息(报喜不报忧京剧走向没落)(7)

估计演员自己都不会坐下来看整本的戏了吧。在小时候,跟上大人看过整本的,那时没有手机,没有发达的网络,更没有智能手机,没有智能电视,没有什么娱乐节目,所以唱大戏成为大人小孩热闹的节日气氛。看戏之余,人们或聚会、或祭祖,是一大盛事,如今算来也有20年以上没有看过大戏了。戏曲嘛必然是淘汰的东西,虽然有小孩儿、年轻人学戏,但只是少数,是否能维护了戏曲的繁荣,恐怕是未知之数。但话说回来,不能因为戏曲没落就有意加速其消逝,有人愿意努一把力,也不是坏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