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次日出太阳升起,再一次重逢问候之馀,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罗大佑人生的选择?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罗大佑人生的选择(66岁的罗大佑才华即一切)

罗大佑人生的选择

“再一次日出太阳升起,再一次重逢问候之馀

每一个握手将不再犹豫,每一个生命将被珍惜

如今的岁月将被记取

守望坚持与患难的伴侣

守望不知名患难的伴侣”

一首《伴侣》把宝藏老男孩罗大佑

重新拉回大众的视野。

这首十七年前创作的歌曲,

让好久没有出现在人们面前的罗大佑,

终于重新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1、罗大佑的音乐之涯

今年66岁的罗大佑成名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到2020年为止,他已经写歌43年,出道38年,

仍然在不断的创作、唱歌,从来没有停下痴迷

音乐的脚步。

现在的年轻人很多都不太认识和了解罗大佑。

好像他只属于60后、70后,80后的记忆里。

岁月如歌,大浪淘沙,

罗大佑用自己的四十多年的音乐生涯

诠释了什么叫:才华即一切。

1982年罗大佑28岁,

凭借首张专辑《之乎者也》出道,一战封神,

那时他的本职工作还是一名医生。

33岁,他决定全力在音乐方面发展,

8年里发了7张专辑,

40岁前写出了所有迄今为止被传唱最多的歌曲。

只要您听歌,无论您是什么样的年龄层次,

一定或多或少地听过他的歌曲。

《之乎者也》、《未来的主人翁》、《追梦人》、

《恋曲1980》、《东方之珠》、《童年》、《家》、

《野百合也有春天》……

这个戴着眼镜的清瘦男人,

一手缔造了华语乐坛四十年的经典,

情歌、摇滚、民谣……他都写词写曲,

游刃有余,好像一把小刀,

犀利的刻进听者的心灵深处。

罗大佑既能写出《东方之珠》这样饱含人文情怀的歌曲,

又能写出《之乎者也》那样对当下时代进行反思的作品。

还能写出《童年》这样脍炙人口,流传广泛的歌曲。

他写什么都能写得深入人心。

罗大佑思想的高度,无形之中决定了他作品的高度,

他的作词作曲能力是无人能及。

不论是写时代的喧嚣浮华,

还是写人生的百转千回柔,

在作词作曲的格局、技巧、深度、和内涵上,

都让其他词作者望尘莫及。

他的歌曲同时兼具社会性、商业性和艺术性,

他把华语流行音乐的格调提升了一个层次,

至今仍无人企及。

罗大佑的歌是那种经得起岁月沉淀的歌曲。

不论在当时还是现在的流行乐坛中,都是罕见的。

当然,罗大佑的声嘶力竭独特魅力之“公鸭嗓”,

也是常常被拿来诟病的小小瑕疵。

从外貌到唱功好像都不太符合这个世界对歌手的审美要求。

但是人们对有才华的人总是不吝啬自己的喜欢和偏爱。

罗大佑的优秀和唱功没多大关系。

喜欢罗大佑的人根本不care他的唱功。

因为他的作词作曲让人可以忽略他的唱功,

一个太优秀的人,

大家会选择性忽略他的小小外表的瑕疵。

二、罗大佑的粉丝结构

2016年,“假如我是罗大佑”演唱会在全国巡回,

曲目全部都是罗大佑的经典金曲。

“情歌绅士”张宇、“文艺女神”田馥甄、

“魅力天团”动力火车、“铁肺歌后”彭佳慧、

“天生歌姬”黄丽玲A-LIN、

“钢琴王子”李泉等明星,

作为罗大佑粉丝同台表演,罗大佑本人压轴出场。

2000年,罗大佑曾到上海开过一场演唱会。

无数来自北京的文艺青年,包了一节火车车厢直奔上海,只为见他一面。

那些文艺青年里面,有做《晓说》的高晓松,

有做《十三邀》的许知远,还有做《读库》的张立宪。

高晓松说罗大佑是他心中“神一样的存在”,

李宗盛说“你们的大哥是我,我的大哥是罗大佑”,

周杰伦说:“罗大佑是我的音乐目标。”

“什么歌能流传超过三代的?很少,但罗大佑的歌可以。”

韩寒在听了《野百合也有春天》以后,

就决定把自己的孩子以后的名字就叫韩小野、韩小百、韩小合。

尽管到现在为止,韩寒还只有一个八岁的女儿韩小野,还没有迎来韩小百、韩小合。

余光中说,“中国乐坛上有两个像约翰·列侬一样的伟大诗人,一个是崔健,另一个就是罗大佑。”

李宗盛说,:“我自己写的歌词,有50个人都会写,

罗大佑的歌词,却只有他一个人能写。”

乐评人李皖曾说:

“罗大佑罕有文字上无可挑剔的词,

作为一个词作家,他缺少洗练文字的能力,

往往语义纠缠重复,思维比较混沌。

但恰恰是在混沌的思维里,

罗大佑创造出了惟他独有的文字。

伟大的词作,从来不是因为词句之功,

而是文体创新,意境气韵独到,

情绪、精神或思想卓越,道人所未道。”

在上世纪70、80年代那一代文艺青年的心中,

罗大佑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

是心中的精神寄托,

在罗大佑的歌词中找到自己心灵相通的朋友。

《睡在我上铺的兄弟》里,

高晓松写了一句歌词是:“你刻在墙上的字依然清晰,从那时候起,就没人能擦去。”

后来高晓松说:“那些字,就是罗大佑的歌词。

三、罗大佑的歌不是用来怀恋的,是用来纪念时代的

在听歌者的心里,在音乐圈里,

罗大佑是个当之无愧的音乐教父,

他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一个音乐时代。

在某种程度上说,他的作品永不褪色,

因为那记录了一个时代。

《南方人物周刊》曾采访罗大佑,

记者问他:“你害不害怕被人遗忘?”

罗大佑笃定地说:“不怕,我是以创作为主的。

只要我死之后,我的歌还能流传下去,

我的歌还在,记不记得我,都没有关系。”

他在随笔《昨日遗书》中写的,

“人生不过是一个又一个的阶段,

人在往前走,风景也在往前。”

他说:“在那个时代,那个环境里,

作为一个青年人,我只是说了我自己想说的话。”

时过境迁,人生如歌。

“对我来讲,出道20年的还是小朋友”

“以前我写歌,都是我个人的视角,

“我自己”在一个地方住过、旅游过或是面对环境时的感受。

但现在,我更经常把“我的家人”

当做一个整体去感受,以前我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去写歌。”

一路走来,

他从来没有故作清高保持自己的热度和姿态,

他思考的角度和大多数人不一样。

只是刚刚好,在那个年代,

他说出了许多人想说的话,

看清了许多人看不清的东西,

做到了许多人做不到的事情。

就这样成为了许多人心里的加油站。

赤子之心的罗大佑

一辈子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

2013年,他当《中国最强音》的评委,

点评时说“舞台的起源是用来祭天的”,

尽管只是一个真人秀,

他却仍然提出“要有一颗虔诚之心”,

“一种对天而明誓的真心”。

这么多年,罗大佑就是这样边走边唱自己的歌曲。

不管观众是谁,他从来不刻意讨好任何人,

他只是用最清楚的表达方式表达“你我他”最真实的样子!

谢谢你,66岁的罗大佑。

用上帝赐给你独一无二的才华写出更多精彩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