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也是我国封建王朝的开端,从建立国家的难度来说,朱元璋也只能排在第二,打败六个与自己国力差不多的国家,这种盛况在历史上属实少见。

但可惜的是,秦朝维持的时间太短了,秦“万世”的梦想只坚持到第二代便结束了,那么秦国努力近百年的成功,为何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便轰然倒塌了呢?

秦朝从建立到灭亡详细讲解(经历百年才创建的秦朝)(1)

一、未完成的大一统

(一)秦国的崛起

说起秦国的崛起,还要追溯到公元前359年的秦孝公变法。

在变法以前,秦国只是战国中的七国之一,国力算不上最强,维持在七国中游的水平。

但通过这次变法,秦国一跃成为战国当中的军事强国,也开始制定了一统六国的军事目标。

接下来,秦国完成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壮举,从秦惠文王开始,接连五位皇帝志向统一,共同发力,让秦国真正拥有了征服六国的底气和优势。

这种现象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十分少见。

最终秦国来到了嬴政的手里,并完成了大一统的目标,在建立秦朝后,嬴政做了很多影响后世的事情,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后世建国无不学习嬴政的方式。

但事实上,嬴政直到去世之前,都没有完成真正的大一统。

秦朝从建立到灭亡详细讲解(经历百年才创建的秦朝)(2)

秦国的统一,属于政治上和军事上的统一,因为秦国统一的速度过快,在国内还有大量的不安定势力需要平定,不然也不会在项羽等人出现后,振臂一呼便能聚集起大量的附庸,这也是嬴政为何频繁巡游的原因。

(二)内患无穷

一个国家想要完成真正的统一和稳定,起码需要经过三代皇帝的努力。

清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清朝由皇太极攻入中原后,经历了多尔衮摄政时代、顺治时代,直到康熙时期,才敢于解决内部的三藩问题,实现皇权的统一。

所以秦朝想要完成统一,起码也需要经历至少两代皇帝的努力,这一点嬴政十分清楚,他每次巡游,都会吸引不少反叛势力的出现,并借机消灭,嬴政生前,解决了至少一半左右国内的反叛势力,但他能做的也只有这么多。

秦朝从建立到灭亡详细讲解(经历百年才创建的秦朝)(3)

在胡亥上位后,秦朝的国力尚可,但作为一个篡位者,他并没有太多的雄心壮志,反而肆意享乐,再加上赵高等人的借机挑拨,秦朝很快进入了群雄并起的时代。

这点和隋朝十分相似,民心尚未统一,皇权自然摇摇欲坠。

秦国法制的弊端

(三)乱世才用重典

秦国能过完成崛起,最重要的因素便是秦国的法制,从秦孝公开始,秦国一直都是战国当中“重典”的代表,《商君法》是我国历史上最严苛的法律之一,其中的连坐论非常可怕,可怕到一个父亲在犯罪后,他的儿子会选择主动揭发自己的父亲。

在战争年代,严苛的法律的确非常有效果,但是在秦朝建国后,应该及时做出改变,不然很容易激起民变。

比如在明朝建国后,立刻改变了政策,对平民十分的宽容,再加上各种利民政策,国家才能逐渐平稳并获得发展。

但秦朝没有这么做,他不但依旧使用《商君法》,在赋税和徭役还变本加厉,尤其是秦朝的徭役,根据记载,秦朝的每一个平民,每年都要无偿服徭役一次。

秦朝从建立到灭亡详细讲解(经历百年才创建的秦朝)(4)

这里划重点,秦朝的徭役是“每年一次”和“无偿”,像修建长城这种徭役,基本上一去就是大半年,去的肯定还是青壮年劳动力,这种情况没有多少家庭能够支撑的起。

所以在陈胜吴广起义时候才会说出“天下苦秦久矣”

想象一下,大家心心念念的统一,战争结束后非但没有获得平稳安逸的生活,反而迎来更加严重的剥削,在这种社会状态下,只要有人振臂一呼,自然会获得大家的支持。

(四)社会财富分化

秦朝老百姓的头上,不只有徭役这一座大山,还有十分可怕的赋税,秦朝是一个财富分化非常严重的时代,秦国能够逐渐强大,有很大原因是秦孝公时期实行了土地私有化制度,让老百姓人人都有地种,可以安居乐业,这与新中国的土地政策十分相似。

但到了秦始皇时期,土地私有化制度已经成为了富豪与贵族谋利的工具,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来抢夺平民手里的土地,在秦朝完成统一后,百姓手里几乎已经没有多少土地。

可土地的减少,并不代表赋税的减少,战争时期赋税较重是为了获得胜利,可到了和平时代,秦国的赋税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再次加重,秦始皇时期要修建长城,秦二世要修建秦始皇的陵墓与阿房宫,大量的赋税很快引起了民变,这成为了压倒秦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秦朝从建立到灭亡详细讲解(经历百年才创建的秦朝)(5)

二、得民心者得天下

(一)非民心所向

一个国家想要长期发展,必须满足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可以让大多数平民获得足够的利益,这样国家才能够稳定,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便是如。

为何在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中,秦国的赋税和徭役并没有引起民变呢?因为统一不仅仅是秦国皇室的需求,同样也是百姓的需求。

春秋战国连年征战,受到伤害最大的还是平民,打仗就要死人,死得最多的自然是平民,所以大家都希望秦国能够结束战乱,为此苦点累点都没什么,但是在完成统一后生活依旧艰难,这就无法获得大家的认同了。

历朝历代,稳定民心都是皇帝的必修课,同时也是维持国家稳定的重要因素。

例如在秦朝之后的汉朝,从刘邦开始,文景两帝时期的政策都非常的宽松,百姓不仅生活压力小,社会还能持续发展。

同理,在宋朝、明朝、清朝初期,国家对百姓的政策都是相对宽松的,比如说清朝,作为外来统治者,清朝皇室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大赦天下,减轻赋税。

秦朝从建立到灭亡详细讲解(经历百年才创建的秦朝)(6)

而明朝更不用多说,朱元璋在位时期,是历史中唯一一个平民敢于直接和官府对抗,还受到法律保护的国家,这样才能在有人反叛的时候,得不到普通民众的支持。

而反观秦国,不管是秦始皇还是胡亥,始终保持着贵族的心态,就连项羽也保持着贵族的心态,自然得不到民心的支持,而出身于社会底层的刘邦,十分清楚平民的心思,所以才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二)操之过急

秦国完成统一,其姿态可谓摧枯拉朽,但这也会带来很大的弊端,那就是民心,为何在秦朝建国后,秦始皇必须常年在外巡游,因为大部分地区还没有完全归附,项羽就是最好的例子。

作为楚国贵族,楚国在被消灭后,秦国还没有完全扫清楚国内部的反对势力就去攻打别的国家,这些带着反叛之心的人,自然不会放过蛰伏和反叛的机会,这属于嬴政本人操之过急,如果这些人没有提前解决,日后自然会成为心腹大患。

领头羊效应在这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对于其余六国的平民来说,他们有的甚至不知道已经改朝换代,在他们心里,自己可能还是楚国人,所以在项羽出现后,他们毫不犹豫的选择额跟随项羽攻击秦国,清朝初期,大量的平民参加“反清复明”活动也是同样的道理,可嬴政对此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只能四处去镇压,最终自己也死在了镇压的路上。

(三)决策失误

对于项羽和刘邦能够打败秦国军队,有很多人都保持着怀疑的态度,要知道那时距离秦国统一六国的时间并不长,大部分秦国军队都保持着原本的建制和战斗力,虽然项羽号称霸王,但一个人的战斗力毕竟有限,况且战国时期能人辈出,最后依旧被秦国一一解决。

秦朝从建立到灭亡详细讲解(经历百年才创建的秦朝)(7)

为何在项羽和刘邦时期,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变得不堪一击呢,这就是秦始皇的决策失误了。

在完成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做了两大决策,其一,收缴天下所有的铁器筑起了十八座铜人,这些铁器可不是全部来自于民间,军队中也有大量的兵器被收缴。

而反观项羽等人,他的家族为了反叛,自然不会交出这些铁器,这就相当于项羽的军队全副武装去打装备不齐全的秦军,这其中的战斗力对比可想而知,如果是秦国军队的巅峰时期,项羽即使再勇猛也会死于乱箭之下,秦国的弓箭所向披靡,城池都会倒塌,何况血肉之躯。

其次,秦国在完成统一后,主力部队被派往了两个方向,分别是北方和南方,比如说前往南方的赵佗,就带走了秦国接近30万的军队,而和项羽等人战斗的,是秦国的“奴隶兵”,战斗力十分脆弱,这才给了项羽和刘邦天大的机会。

亡秦者秦也,非六国也,秦国的失败,根本原因还是毁在了自己的手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