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海滩原创作品,严禁转载)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费诗传》,时间是在蜀汉建兴四年(公元226年),主人公是诸葛亮和孟达。原文如下:

诸葛亮借命的原因(诸葛亮为何对好友见死不救)(1)

亮欲诱达以为外援,竟与达书曰:“往年南征,岁末乃还,適与李鸿会于汉阳,承知消息,慨然永叹,以存足下平素之志,岂徒空讬名荣,贵为乖离乎!呜呼孟子,斯实刘封侵陵足下,以伤先主待士之义。又鸿道王冲造作虚语,云足下量度吾心,不受冲说。寻表明之言,追平生之好,依依东望,故遣有书。”达得亮书,数相交通,辞欲叛魏。魏遣司马宣王征之,即斩灭达。亮亦以达无款诚之心,故不救助也。

诸葛亮借命的原因(诸葛亮为何对好友见死不救)(2)

还有,李鸿说王冲编造假话,并说您能猜到我的心思,不会听信王冲所言。重温您表白心迹的话语,追念我们平生的友情,依依向东遥望,因此派人给您送去这封书信。”孟达收到诸葛亮的来信后,开始与诸葛亮进行书信往来,言辞中表示要叛离曹魏重回蜀汉。后来,曹魏派司马懿前去征讨,杀了孟达。诸葛亮也因为孟达的心意并不真诚,所以不去救他。

诸葛亮借命的原因(诸葛亮为何对好友见死不救)(3)

本文要说的成语,便是诸葛亮在信中所写的“平生之好”,意为一声的爱好,比喻多年的好友。这也是诸葛亮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诸葛亮借命的原因(诸葛亮为何对好友见死不救)(4)

文中所提到的孟达,原是刘璋的部下,与法正关系密切。后来法正投靠刘备,孟达也随之加入了刘备的阵营,并在攻打东三郡的战斗中立下打工。不过,因为刘封的欺凌,孟达不得已投降了曹魏。不过,随着孟达在曹魏的不得志,萌生了回归蜀汉的念头。为此,他与诸葛亮保持了一年多的书信来往。可到了最后孟达被司马懿围困时,诸葛亮却认为孟达的归顺动机不纯,放弃了协助孟达解困的念头。孟达也因此死于司马懿之手。

参考书籍:《三国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