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画鹰》的艺术张力文几方,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杜甫的画鹰?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杜甫的画鹰(老文聊杜甫九画鹰)

杜甫的画鹰

杜甫《画鹰》的艺术张力

文几方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㧐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此诗作于开元末期,开元,唐玄宗年号,始于公元713年,终于公元741年,共计二十九年,即使以公元741年计算,杜甫也只有29岁。

素练,白色的丝织品,用来进行书写,处于竹简之后,纸张之前。风,有“吹面不寒杨柳风”,有“日暮多悲风”,有八月秋高怒号风,后面跟一个“霜”字,那一定就是肃杀之风,凌冽之风了。“素练”与“风霜”形成了一种反差,风霜因何而起呢?是因为画在素练上的一只苍鹰,那这只苍鹰又该有何等的气势呢?首联前半句有先声夺人的效果,鹰还没有出现,它所带起的肃杀、凌冽之气已经扑面而来。好比《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出场,人还没有出现,声音已经出现了。

画作殊,首先强调,这只苍鹰是一幅画作,其次,这幅画很特殊,不一般。那么,它“殊”在何处呢?引出下文,在律诗中,首联的后半句,往往有这样的作用。

鹰是主角,你最先注意到的一定是鹰,雕塑家罗丹要敲掉雕像过于生动的手,就是这个道理。所以首联点题兼引出下文之后,颔联马上开始描述鹰。

㧐,通“耸”,㧐身,挺立躯体,观察搜索,准备搏击的样子,挺立躯体,是一个静态的瞬间,准备搏击,却可以引发无限的联想,也许是在“思狡兔”,也许不是。侧目,是一个静态的瞬间,似愁胡,像正在发愁的胡人的眼睛,却不仅仅指眼睛的颜色,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嘛,人如此,鹰亦然。它正在发愁,自己为绦镟所系,只能思而不能击狡兔、凡鸟于平芜,为什么呢?因为它被“绦镟”系于“轩楹”之侧,引出下文。那么,愁胡,会不会不是指鹰眼的颜色像胡人眼睛的颜色,而是指为胡人而发愁呢?如果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发生后,是有这种可能性的,安禄山、史思明都有胡人背景,他们的部队里有大量胡人,后来的回纥、吐蕃,唐王朝为了平定安史之乱,打算向回纥借兵时,杜甫就在诗歌中表达了自己的疑虑。开元年间,则没有这种可能性,即使敏锐如杜甫,也不会在公元741年之前就意识到胡人的威胁。

“㧐身”、“侧目”,是画中所画,是作者所见,是实写。“思”、“似”,将有限的二维进行了无限的、多维的延展,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是虚写。该联虚实结合,拟人、比喻并用,生动而丰富,为尾联做了很好的铺垫。

颔联描述了主角鹰,颈联紧接着描述系鹰的“绦镟”和系绦镟的“轩楹”。

绦,左边绞丝旁,右边一个“条”字,系鹰的绳子,镟,左边“金”边,右边旋转的“旋”,金属圆环,也许套在鹰腿上,也许套在绳子另一端的某件物体上,绦和镟的光泽很真实,很有实物的质感,好像可以用手解开一样。轩,“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我一直误解轩是窗户的意思,后来读到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难道“小轩窗”就是小窗窗的意思,苏轼这么嗲的吗?其实,这里的“轩”指殿堂前檐下的平台。楹,楹联,木边,木质的贴对联的地方,厅堂前面的柱子。在诗里,“轩楹”,指鹰后面的建筑,画得很真实,呼之欲出。绦镟、轩楹,象征着青年杜甫身边的各种束缚、羁绊。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此时,鹰已不在画中,作者的心已不在画中,作者与鹰合而为一了。这种人与物合而为一的手法,在古人的诗文中是很常见的,与古人崇尚天人合一思想有关。

诗言志,“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就是诗人所言之志了,尾联可谓本诗点睛之笔!许印芳认为,“凡鸟”应为“妖鸟”,这样一来,嫉恶如仇的意思更为明显了,可是,个人认为,过于明显了,不太妥当。

在对鹰进行直接描写时,没有任何关于它是一幅画的文字,它就是一只真的鹰。在对绦镟、轩楹进行描写时,一方面极力强调它们的几可乱真、呼之欲出,另一方面又暗示,这只是一幅画而已。

如果一只真的鹰有这样的气势,那也没什么了不起,但是,一只画中鹰,却有“素练风霜起”的气场,“㧐(耸)身”、“侧目”这样生动的神态,能够激发作者“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的豪气,那就真的很了不起!

一方面,它仅仅是一幅画,另一方面,它却有“何当击凡鸟”的气势,这两者就像两个相反方向的力,把《画鹰》这张弓拉得很满,这也就是《画鹰》这首诗的艺术张力之所在!

1、下面对诗歌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将“素练风霜起”放在最前面,有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B 第四句的意思是,鹰瞪着眼睛,好像在为胡人掳掠中原的事情而发愁。

C 第二句既照应了题目,即点题,又总领全篇,引出了下文。

D 第二、四联都是写画中鹰,第三联却是写“绦镟”和“轩楹”,这样安排,可以让诗歌更加曲折有致。

2、诗的后两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志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