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制的《2020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共有105个大城市,包括7个超大城市、14个特大城市、14个Ⅰ型大城市以及70个Ⅱ型大城市。其中,683个城市(包括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普通地级市及县级市)的城区人口数据也对外公开。

根据城区常住人口数量,将城市分为五类七档: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城市为超大城市,500万~1000万为特大城市,而300万~500万的I型大城市和100万~300万的Ⅱ型大城市并称为大城市。超大城市包括: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特大城市包括:武汉、东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沈阳、青岛、济南、长沙、哈尔滨、郑州、昆明、大连。值得注意的是,在这105个大城市中,包括了4个县级市,分别是江苏昆山、浙江义乌、浙江慈溪和福建晋江,均为Ⅱ型大城市。

真正的大城市有哪些(4个县级市被确定为大城市)(1)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105个大城市中,包括了4个县级市,分别是江苏昆山、浙江义乌、浙江慈溪和福建晋江,均为Ⅱ型大城市。上述资料提供的七普数据显示,江苏昆山常住人口达到209.25万人,城区人口达到141.43万人;浙江义乌常住人口达到185.94万人,城区人口达到118.42万人;浙江慈溪常住人口达到182.95万人,城区人口达到106.19万人;福建晋江常住人口达到206.16万人,城区人口达到101.25万人。

从经济数据来看,上述江苏昆山、浙江义乌、浙江慈溪和福建晋江也均位列2021年我国GDP十强县。2021年我国GDP十强县分别是昆山、江阴、张家港、晋江、常熟、慈溪、宜兴、长沙县、神木和义乌。

公开资料显示,2021年江苏昆山GDP4748.0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8%,位居2021年GDP十强县榜首。

2021年义乌GDP达到1730.16亿元,同比增长11.6%。作为“世界小商品之都”,义乌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超210万种商品出口全球210个国家和地区。

据中国宁波网,作为浙江县域“一哥”,2021年,慈溪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379.17亿元,同比增长8.4%。

2021年,福建晋江GDP为2986.41亿元,增长10.5%。据晋江人民政府官网,晋江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位居全国第4,城市投资潜力、营商环境位居全国县域第2。

上述城市评级(城区常住人口)关系到很多大项目的审批。与城市建设发展息息相关。

例如,今年9月10日住建部公布的《关于加强超高层建筑规划建设管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城区人口300万以上城市不得新建500米以上建筑;城区人口300万以下城市不得修建250米以上建筑。

根据2018年7月国家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要求申报建设地铁的城市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应在300亿元以上,地区生产总值在3000亿元以上,市区常住人口在300万人以上。

另外,此前中办、国办印发《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改革的意见》,特别提到: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大城市落户条件。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则要精简积分落户项目,确保社会保险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

多元的城市化有着无限的可能性

作为理解一座城市最核心的指标之一,“人口规模”往往极具说服力。按照相关规定,根据城区常住人口数量,将城市分为五类七档。由此而形成的城市评级谱系,对于系统化理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有着重大意义。

以往相当长时间内,城市化构成了“城市发展史”的主线叙事脉络。在这一大的历史浪潮下,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留在城市,实现了“市民化”的身份转化。在这一时期,绝大多数城市都处于扩张区间,中小城市朝着“大城市”的目标阔步迈进。而近年来,这一趋势却发生了微妙变化。随着人口红利的消退,叠加“新农村”蓬勃发展,城市的“巨大引力”相应减弱,这深度重构了城市演进的模式路径。

新时期,城市的人口增速趋缓,晋级的“超大城市”难度攀升。置于此等大背景下,一些“强二线”城市卡位成功,尤显难得可贵。尽管我们说,城市并非越大越好,但是“大城市”的规模效应和区位聚合优势,是客观存在的。在做大城市群,积极发挥中心城市极核作用的政策主旨下,必然仍会有一批城市持续“做大做强”,其对于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仍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基于“常住人口”的城市评级,关系到很多大项目的审批。其背后的本质逻辑,就是实现公共资源“随人走”,创造一切条件,实现个体价值与城市发展的相互兼容、互相成全。为此我们看到,最近一些年,大多数城市都降低了落户门槛,为了吸引人口流入大派福利,堪称诚意十足。可以预见的是,对于人口资源的竞争,将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城市的分野。一些“人口净流出”的城市,不可避免进入收缩周期。

此番,4个县级市获明确为大城市,尤其引人关注。这又一次说明了,城市化发展路径的多元性与可能性。若能夯实产业基础,各美其美建立足够的比较优势,一座城市跃升、进化的机会窗口,始终是打开的。

(图源网络 中国小康网综合澎湃新闻、上观新闻、封面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