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会有这样的体验:

在公众场合,在人多的地方,你会很没有安全感,你总感觉有人盯着自己,感觉自己暴露在大众面前,很没有安全感。

你会很在意自己的行为、小心谨慎地说话,当你不经意地说出一些让你觉得很愚蠢的话时,你会在心里痛骂自己“不中用”。

你跟他人在一起相处时,总感觉很累,你很难做真正的自己,很难放松下来,你喜欢一种适当的距离感,倘若有人跟你过于亲密,反而会让你感到不适。

你害怕陌生人跟你搭讪,你会不自觉地紧张,你也不喜欢在路上遇到半生不熟的人,你不知道如何恰当地跟他们打招呼。

你说话的时候很不自信,也害怕聊天的时候“卡壳”,你要么没话找话,缓解这种“尴尬”,要么就保持沉默,然后陷入低落的情绪,觉得自己“根本不会聊天”。

发微信、发邮件就能解决的事情,你都尽量不打电话、不见面,你在网络上可能是个“话痨”,但在真实社交场合,你却经常一言不发、保持沉默。

你害怕演讲、也害怕那种七大姑八大姨的“圆桌会议”,你不喜欢表现自己,不喜欢被他人“围观议论”,你总是喜欢躲在一个不易被他人看见的角落里。

那究竟要如何克服社交恐惧呢?

澳大利亚畅销书作家托比亚斯·艾特金斯在《我并不孤独》这本书里,分享了他与严重的社交恐惧症作战并最终胜出的故事。

如何避免社交恐惧(一到社交场合就容易紧张)(1)

他在这本书里指出了社交恐惧的多种原因,并给出了克服社交恐惧的实用技巧和策略,帮助我们减轻社交压力,在社交场合感到舒服和自在。

你为何对社交如此恐惧?

想要真正克服社交恐惧,我们首先要了解,我们为什么会对社交如此恐惧。

1、过去的“创伤”经历

作者认为,很多社交恐惧者都出生于一个比较“严厉”或者“专制”的原生家庭。他们从小就需要按照父母的意愿去说话做事,倘若不能让父母满意,父母就会表现地不高兴、甚至当场发脾气,然后训斥、惩罚他们。

这会导致他们从小学会“顺从”的防御方式,以此来获得父母的爱。即便长大成年,他们仍会依据这种惯性思维方式行事:“我需要乖、听话,顺着他人的意愿,我才能被爱,我才会安全。”

所以很多社交恐惧症患者不懂得如何拒绝他人,他们觉得自己必须做个好人,否则他们就会被他人排斥和讨厌。

另一方面,家人过度的“评头论足”,比如“我家那孩子不争气,注定一事无成”、“我家那孩子不喜欢说话”,以及成长过程中痛苦的社交体验,比如表白被拒、演讲被人嘲笑等,都会影响一个人正常的社交发展能力。

如果一个人总是被他人嘲笑、拒绝、被人告知自己一文不值,他的大脑会形成一种机制,那就是自动地把社交与潜在的巨大痛苦联系起来。

为了保护自己,他会把真实的自己隐藏起来。为了免于受伤,他也会不断远离那些让他痛苦的社交场合。

如何避免社交恐惧(一到社交场合就容易紧张)(2)

2、取悦者思维

很多社交恐惧者会特别在意他人的看法,他们害怕被讨厌、被贬低,总是会尽可能地去“讨好”、“取悦”他人,这就导致他们的情绪很容易被他人左右。

如果受到大家的喜爱,他们会感觉良好;反之,倘若受到批评,或者听到一些关于自己不好的评价,他们会感到很受伤,并会为此耿耿于怀好几天。

这也是为什么社交恐惧者总是感到很累的原因。他们的焦点都放在了别人身上,生怕因为自己的某些言论和行为,而惹他人不开心。

也正因为这种取悦者思维,社交恐惧者总是过分“杞人忧天”,总是过分担心社交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和负面评价。

3、把别人的看法当做事实

由于这种取悦思维,社交恐惧者很容易把他人的话当做“圣旨”,认为他人的话都是对的,比如“她很丑”、“他是个失败者”、“他真的很难接近”。

一旦他们不加辨别地相信别人对他们的评价,他们就会过分夸大自己的缺点,或者把本来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当成了自己的特征。

这些负面评价和看法会成为他们的枷锁,让他们无法或者不敢做真正的自己,并且别人越是不肯定、不认同他们,他们会越在意别人怎么看他们,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4、持有顽固的负面信念

正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每个社交恐惧者在人际交往方面必定有过失败的、惨痛的经历,由此他们形成了一些“深信不疑”的负面信念,这些信念导致他们缺乏勇气和信心,去采取行动。

这些负面信念包括:

我根本不会聊天,别人都比我强。

大部分人都很自私,而且很虚伪,没必要跟这些人来往。

我必须做到完美,别人才会真正喜欢我。

我天生就是个内向、不爱交际的人。

作者认为,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信念深信不疑,那么他会朝着强化信念的方向去行动。信念就像一个自我应验的预言,你对自己有什么看法,你就会找到相应的证据。

如果你认为你很内向、很腼腆、很不善于社交,那么你的大脑会倾向于寻找支持你信念的证据,然后过滤掉你不腼腆的所有情形。

即便有人告诉你,你挺有亲和力、很会倾听、容易相处,你也会拒绝这种善意,固执地认为别人这样说,要么是客气,要么是虚伪。

社交恐惧者越是抱持着这些负面信念,他们在社交之路上就越会困难重重。

如何避免社交恐惧(一到社交场合就容易紧张)(3)

如何克服?

那要如何做才能克服社交恐惧呢?

1、摆脱受害者思维

很多社交恐惧者都有一种“受害者思维”,比如

“我爸妈老是贬低我,这是我自卑且不喜欢社交的原因。”

“别人总说我这不好那不好,这是我与人相处感到紧张的原因”。

作者认为,想要克服社交恐惧,我们要摆脱这种带有些许怨恨情绪、又渴望他人同情的“受害者思维”。

我们必须要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负责,而不是把原因归咎于外界因素。一旦我们愿意为此负责,改变就开始产生。

因为相信什么或者不相信什么,其实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应该由我们自己决定,而不是别人。也就是说,即便别人向你说了一些难听的话,只要你自己不去相信,那么他们是无法让你相信的。

当我们不再把自己当做一个“受害者”,而是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那么这代表着我们正在拿回我们生活的主导权。

如何避免社交恐惧(一到社交场合就容易紧张)(4)

2、停止取悦他人,转向接纳自己

作者指出,当我们取悦他人的时候,这背后其实有一个潜台词,那就是“我觉得自己不够好,所以我需要假装成你喜欢的人,好让你喜欢我、赞扬我”。

不喜欢自己的理由有很多,比如身材不够好、很懒、不够阳光、总是很悲观等等。其实每个人都有缺点,即便是站在金字塔顶端的人,都会觉得自己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比较公平的一点是,不管一个人是普通的还是卓越的,都会有人说他的坏话,都会有人看不惯他。

在有限的一生中,通常会有少部分人非常喜爱我们,也会有少部分人非常讨厌我们,剩余的人都处于一种不痛不痒的关系中。

所以我们要意识到一个简单的道理,并不是所有人都得喜欢我们。为了迎合别人的期待而活,只能活出别人的人生。

当我们越不那么在意别人是否喜欢和认同我们,我们在社交场合的不适感就会越少。

换句话说,当我们和自己相处的越融洽、越自在,我们越能够接纳自我,我们在社交场合就越不会如坐针毡。

我们和自己的关系才是这一生中最重要的关系,并且这也是我们唯一能够掌控的关系。我们对待自己的方式,其实也决定了别人如何对待我们。

如何避免社交恐惧(一到社交场合就容易紧张)(5)

3、认清“看法和事实”是两回事

有一句名言说:“人们身处的最大监狱,就是对别人看法的恐惧”。

尤其是当别人对我们有负面评价的时候,我们很容易陷入沮丧和自卑。但作者告诉我们,在大多数情况下,别人的看法都是非常主观的,很多都是凭心情、凭感觉,并没有经过理性的推理认证,里面甚至还包含很多偏见和刻意的攻击,他们所说的并不一定就是事实。所以,不要太把别人的想法当成一回事。

区别“看法和事实”这两个概念非常重要,只有认清了这一点,我们才不会轻易地再把他人的想法当成真理全盘接受,我们的情绪也不再容易被他人所左右。

作者在书中还引用了美国畅销书作家与演讲大师韦恩·戴尔的一段话:

“每当你发现自己因某人怎么评价你而感到焦虑、沮丧、压抑或者难堪时,你在那一刻真正说的其实是,别人对我的看法比我对自己的感觉更重要。”

要完全不理会他人的想法可能不太实际,但至少我们不应该把他人的声音,当做我们前进的一个巨大路障。

如何避免社交恐惧(一到社交场合就容易紧张)(6)

4、改变态度、质疑负面信念

如同别人的看法不一定是事实一样,你对自己的一些负面看法也同样可能不是事实。

作者建议我们,列出自己面对社交恐惧时的所有负面信念,然后一条条去检验。你可以试着这样去质问:

这个信念是一种看法,还是一种已经被验证的事实?

是什么原因导致你持有这样一个信念?

持有这个信念的证据是什么?

能否找出反对这个信念的证据?

有没有可能你忽略了一些被刻意屏蔽掉的正面证据?

持有这个信念,对我有什么好处?

把这些问题通通在脑子里过一遍,然后重新组织信念,用更积极的、更好的信念去替代它们。

比如:

“我是个内向的人,我不喜欢社交”变成“在我感到放松和舒适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很乐于表达,我愿意倾听他人,也希望得到他人的倾听。”

“别人总是注视着我,让我浑身难受。”变成“大家都有各自的事情要忙,没有那么多闲工夫注视你,也不会随意评判你,就像我不会总是盯着别人看一样,我也不会随意评判他人。”

美国脱口秀主持人奥普拉说:“史上最伟大的发现就是,一个人只要改变态度,就能改变人生”。

如果你总是相信自己无法改变,注定要孤独一生,那么你会永远逃脱不出自我强加的恐惧之中。

如果社交这个坎儿你永远迈不过去,那就意味着,在今后的人生中,在任何与人打交道的场合,你都会继续感到不适与“受伤”。

如何避免社交恐惧(一到社交场合就容易紧张)(7)

5、改变自我形象

一个胖子,减肥之后,如果他内心里仍旧觉得自己是个胖子,那么他的体重会很容易反弹。中了的人,如果自我印象仍然是个穷人,他很快会变得身无分文。

对于社交恐惧者来说也是一样,如果他在内心里觉得自己不善于交谈、很腼腆,那么当他偶尔表现出很健谈、很外向的一面时,他会觉得那不像自己,觉得很怪异和不真实。

想要克服社交恐惧,我们既要在行动上表现地更大方、更自在,同时我们内心的自我形象也要相应地做出改变。

我们要在内心深处看到一个有社交自信的人,只有内外一致,我们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才不会感到不协调。

当我们循序渐进地采取相应的步骤,用积极的思维方式替代消极的思维方式,真正地接纳自己,我们的生活会迎来改变,你会慢慢发现,你乐于走出家门、喜欢广交新朋友,并且能够尽情享受他人的陪伴所带来的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