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文章之前您可以点击下方超链接,阅读武功秘籍。

武术大师们一致推崇的练武要诀请点击:练武要诀。

从字义上看“中”和“正”表面上似乎讲一件事,实际上不是,这个“中”不是从表面上来看,而是从内部。内部“中”指的是人身体内部运行的气血,也叫中气。


吴式太极传承一览表(从知中到运诀)(1)

王培生老师在传吴式太极拳时,一贯倡导入门八要“中正安舒、轻灵圆活”,这是开始练拳的准则。王培生老师对如何找“中”所教授的方法非常简单,但是,掌握“中”需要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抓住“中正”的意义,然后在练习中不断深入体会,再在体会中不断提升认识,如此良性循环,才能真正掌握纯熟。

识“中”

找“中”

入手则从有为的身体开始,看得见摸得着。先从外形上找中然后再体会内在的中,这是一条捷径。从身法上练有要求、有方法,这和身体平衡、身体中线、重心都有关系。就像“正”字,里面气血平衡,那么体型四肢就能表现出来。只要中找到了身体的正就好调整了。中和正,一个强调内在,一个说明外形。外边看着很正,其实里边就守中了。外边的“正”,加多少东西里边的中不能丢。外边四肢再怎么变化,中土不能离位。

当然,“中”不是死中,它是活的。它随着你的需要在变化,随着身上的感觉在调整。比如在用的时候,四肢一部分着力有一部分不着力,那中就不能在一个地方了,老在一个地方就把自己憋死了。这个时候必须要调整,就像称一样,称东西的时候得调整秤砣,才可以使秤杆平衡。有时候客观造成的影响那也得调整,身体自动调那是到功夫高深的程度。没到那程度就得有意识地调整,对方加力了我得赶快把中调整好,为什么要“变转虚实需留意”?就在这里。

《太极拳经》老说“命意源头在腰隙”,腰隙就是中。从身体角度看,下丹田位置不但是人体的中,还是中气、元气聚集的地方,也是人体能量的根源。丹田就是人体能量场的圆心,这个圆心是通天贯地的。人自身的通天贯地,形体上,就是上对泥丸宫下对会阴穴,这就是身体内的顶天立地。打拳的时候始终贯穿上到泥丸宫下到会阴穴的这条线,人跟自然界也要顶天立地,就是人的这个圆心跟天心跟地心也要在一条线上,这叫天地人和。在不断练习中,自己的中要找到,然后再跟天和地的“中”合上了,就会三才吻合,这时候你就感到力大无穷,而且变化万端。怎么变都随心所欲。

“周身一家气整劲圆”,一家的“一”,就“一”在丹田上。身体就是自己的家,“一”就是丹田。“中”是自己的感觉,“正”是别人能看得到形。“中”无形在里面,调整气血平衡,气血平衡身上自然中正。

“中”与“正”,是一阴一阳的关系,不是死的相互调整。正得越来越准,中就越来越精,以致中到无形了,那外形就随心所欲能松透了,对方摸你哪儿就跟没摸着一样。就像一团气,亦气亦空,看得见摸不到,其实就是里边中到无形起的作用。这个空不是一般的空,是无形有质的空。高手相互较量,虽然摸不着对方,但自己的“中”也丢不了。

吴式太极传承一览表(从知中到运诀)(2)

外家拳是快的打慢的,力量大的打力量小的,灵活的打笨的。内家拳不是,他发力是有限的,一出手到哪儿就已经量好了,不可能过了,过了自己就出去了。一看就知道到哪里,瞬间反应,即使没打到也不会失“中”。每一动都由“中”而发,这边多远那边就多远,人就在两边的正中间。这个过程不是一条线的发力,而是全方位的向外胀,实质是一收一发,一收一放。太极拳的功夫是无有止境的。

练“中”

从入门上看,松才能初步摸到“中”,从心理上、从形体上,都要真正松下来,不要较劲。松不下来怎么办?王培生老师传授的找中的方法非常简单,“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第一步先想想肚脐下的关元,一想这儿,意念自然在此,练久了,自然全身都往这里聚,甚至会阴也往这里提。第二步再想想尾闾骨跟鼻子尖对对准,就算躺着,也可以用尾闾跟鼻子尖对一对准。为什么对准鼻子尖呢?其实是鼻子尖看得见,泥丸宫看不见,王培生老师真正想让我们做的是尾闾骨跟泥丸宫对上。只要尾闾骨跟泥丸宫一对,身上就整,就能感觉到中,从头到底或从地到头一线。

功夫是从身体往里面练,从没有到有,从糙到精细,最后越来越小以至于没有了。《老子》说“大则远,远则逝,逝则返”,是从小到大到远然后没有到再有。咱们太极拳练“中”,是从大到小,越练越精,精细到没有了,这就复归于自然,你还是你任其自然。这个过程练完了才能理解这个道理,而且才能体会利用它,用于健身做事上。所以得有过来人的老师指点,否则,有时候自己找到了也不认识,拿宝贝当成了砖头瓦块。

就开始而言,找“中”还是从小腹关元里练,就是“尾闾骨找泥丸宫”,形上对准,气就通了,整个督脉就通畅了,在这个基础上,松得越好、心越静,身体就自然的中正。

文 I 陈旺 贾景华

武术大师们一致推崇的练武要诀请点击:练武要诀。

吴式太极传承一览表(从知中到运诀)(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