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关于君子的(成语故事君子和君子斗得两败俱伤)(1)

文 | 赵玉柱

小朋友从遥远的内地转学到南方,生活和学习都很不适应。周末,我问他:“你最近和新同学处得怎么样啊?”

“还好吧!”他说,“就是有三四个拉帮结派的同学,形成了一股‘暗黑势力’。谁要是惹到其中一个,其他人就群起而围之。”

“他们打别的同学啦?”我吃了一惊。我们那个年代,学生打架根本不算事儿,校霸欺凌弱小是常规动作,还有地方小混混明目张胆进校园打人呢。而现在,如果校园暴力事件有曝光,肯定要上头条了。

“你武侠小说看多了吧?”他白了我一眼,“喷喷口水而已,这个年代谁还动粗呀?武力解决不了问题。”

“那就好!”我说,“同学之间斗斗嘴也很正常,党同伐异嘛。”

“党同伐异是什么意思?”他问。

党同伐异也作“伐异党同”,意思是纠合同党,攻击异己。原指学术上派别之间的斗争,后用来指学术上、政治上或社会上的集团之间的斗争。

成语故事关于君子的(成语故事君子和君子斗得两败俱伤)(2)

学术派别之间的斗争由来已久。先秦时期,学术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蔚然成风。汉武帝执政后,独尊儒术,把其他学派被贬得灰头土脸。可是,一统江湖之后,就像《笑傲江湖》中华山派分裂为剑宗和气宗一样,儒家学派内部开始分裂了。据《后汉书·党锢列传》记载,公元前51年,儒生们聚集在皇家藏书楼兼讲经处的石渠阁,展开一场声势空前的大辩论。儒生领袖把和自己观点一致的人引为同党,大肆攻击观点不同的群体。成语“党同伐异”便出自于此。

随着时间推移,儒学泰斗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东汉名士黄琼去世,参加葬礼的名士有六七千人。东汉另一位名士郭泰离开洛阳时,送别的太学士超过三万人。儒生们在大咖们的带领下,以天下为己任,对国家大事品头评足,是谓“清议”。但汉朝没有科举制度,儒生进入官场的渠道非常有限。报国无门,他们便与官僚士大夫阶层抱团取暖,共同反对朝中的黑恶势力。

成语故事关于君子的(成语故事君子和君子斗得两败俱伤)(3)

东汉后期,宦官专权。儒生群体和士大夫盟友不可避免地与宦官发生冲突。宦官依仗皇权,大兴牢狱,即“钩党之狱”。第一次钩党之狱,陈寔、范滂之徒二百多人被放归田里,禁锢终身,不许做官。第二次钩党之狱更为惨烈,朝中官员李膺、杜密等一百多人被杀,妻子徙边。很多名士和大儒被指为党人,成为打击报复的对象,被杀、流放、罢免及禁锢者有六七百人。后来又有千余名太学生被捕。两次党狱,党人全线溃败,天下名贤诛戮殆尽,宦官阶层的位置进一步巩固。

这是宦官与党人的较量。等到学界巨擘登上政治舞台,门户之见、派别之争就体现为政见的不同、施政纲领的分歧。学术斗争演变成党派斗争,你方唱罢我登场。

影响较大的有唐朝中后期的牛李党争。牛党是以牛僧儒、李宗闵为首的进士及第出身的地主官僚;李党是以李德裕为首的门荫出身的士族官僚。两个党派人士互相看不上,一方在朝执政,另一方必然遭殃。唐武宗时,李德裕得势,牛党代表人物李宗闵在贬官途中死亡。唐宣宗当政,牛僧孺入朝,李德裕被贬,最终死在崖州,而牛僧孺不久也病故了。两人斗争了一辈子,谁也没占到便宜。

成语故事关于君子的(成语故事君子和君子斗得两败俱伤)(4)

宋朝中叶的新旧党争影响也很大。早在宋仁宗时,范仲淹和吕夷简的纠纷恩怨就已经有了党争的苗头。宋英宗继位,围绕英宗生父封号问题的“濮议”(与明朝嘉靖皇帝给自己生父上封号的情况一样),拉开了党争的序幕。随后愈演愈烈。到宋神宗时,以王安石、吕惠卿等为代表的新党,与以韩琦、司马光、欧阳修等为代表的旧党,因为王安石变法,两个阵营刺刀见红,争得头破血流。最初是政见不同,渐渐演变为排除异己的政治斗争。前后持续五十余年,让宋王朝元气大伤。

明末的东林党之祸波及范围也很广。明朝中后期,朝政腐败,党派林立。先是以沈一贯、方从哲的浙党独领风骚。在“梃击”“红丸”“移宫”三案之后,东林党崛起。浙党转而投靠宦官。等到明熹宗继位,宦官魏忠贤独揽大权,大肆迫害东林党人,朝堂上一片血腥,甚至殃及边疆主帅熊廷弼、孙承宗等人。明朝内部斗得不可开交,在关外虎视耽耽的后金努尔哈赤及其子孙成了最大的受益者。

成语故事关于君子的(成语故事君子和君子斗得两败俱伤)(5)

清末的帝后党之争与宋旧党争何遑多让?“帝”是少年继位的光绪皇帝,他是在国家内忧外患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亲政后很想有一番作为,以期改变国家长久以来的积弱局面。“后”是指把持朝政将近半个世纪的慈禧太后,她归政后退而不休,仍然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等到维新变法大兴全国,帝党和后党势成水火。最终,帝党以“戊戌六君子”血溅菜市口、主要成员翁同龢被逐、张荫桓流放、光绪皇帝囚禁瀛台而宣告失败。

讲完故事,我对小朋友说:“历代党争,负面影响远远大于积极意义。从党争的参与者来看,虽然以知识分子居多。但往往是品行高尚者常败,品行卑劣者常胜。比如东汉的钩党,唐代的牛李党,明代的东林党、复社党等。唐朝的武三思有一句话:‘我不知世间何者谓之善人,何者谓之恶人;但于我善者则为善人,于我恶者则为恶人耳。’这也是小人和君子待人处事的区别。如果仅仅局限于个人处事还好,放大到国家层面,便贻害无穷。”

"而北宋的新旧党争稍有不同。起初,两个阵营的骨干力量司马光、王安石都是君子,所争的也都是国事,但双方不免意气用事。欧阳修曾写过一篇《朋党论》,将小人和君子的区别挖掘得淋漓尽致。只可惜,他能洞见于未然,却不能防患于未然。最终,君子和君子斗得两败俱伤,小人乘机钻了空子,终于酿成不可挽回的败局。”

-END-

成语故事关于君子的(成语故事君子和君子斗得两败俱伤)(6)

责编丨张子清

实习编辑 | 王新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