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青”是指古代在竹简上书写,先以火烤竹去湿,再刮去竹青部分,以便于书写和防蛀,称为汗青。后世把著作完成叫做汗青,同时也借指史书。
史书为何称为“汗青”,其实这个应该是从文字文明史讲起。
我国古人最先是在龟壳上写字,龟壳能把文字保存很久,但是龟壳毕竟也有限。聪明的古人便从丰富的竹子上想到了方法。先是选取上等的青竹,然后按照一定的尺寸削成竹片,再用火把青竹一片片的烘烤,主要是为了能书写方便和便于保存。在竹子烘烤的时候,水分会被逼出来,就像是出汗一样。这道烘烤工序就做“汗青”了。制作完成的竹子我们就叫做“竹简”,后面随着时间的发展,“汗青”逐步替代了名称“竹简”。
因为竹简比较容易保存,主要用于书写儒家经典和诸子事迹及史传,后世出土的文物中,我们也可以在一些保存的比较完好的汗青上见到古人对历史的书写。
到了后面,汉代之后,古人发明了造纸术,汗青逐渐没落,纸张渐渐成为了日常书写的主流,写历史的书籍我们都可以叫做“史册”,比如某某人因为干了某些事,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载入了史册。而“汗青”则通过文人们的不断宣传了,比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也不断在人们心中所熟知,“汗青”和“史册”的意思逐渐成为了同义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