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刻画成了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神人,司马徽曾评价他:“卧龙凤雏,得一人则得天下”,足见其厉害之处。
然而,《三国演义》最后的结局却是,诸葛亮在北伐之中彻底失败,还将蜀国多年积累的国力消耗一空,最终被魏国(晋国)所消灭。
诸葛亮称得上是蜀国第一人,而蜀汉又占据地利优势,那么为何他还是不能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呢。
对于这点,毛主席曾熟读三国,他曾给出过三点原因,字字一针见血。今天,咱们就来看一看到底怎么回事。
三顾茅庐出隆重,助刘备定天下话说,诸葛亮原本是隆中一个“耕夫”,与徐庶等人交好。徐庶因为母亲被抓,而不得不离开刘备,转投许昌的曹操。
临走之前,他便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这个人,由此三顾茅庐拉开了序幕。经过了一番蹉跎,刘备终于在草庐中见到了诸葛亮,并与之有了一番商谈。
草庐之中,诸葛亮给刘备制定了一幅宏伟蓝图:“先联合东吴,后占据荆州,并以此地为核心,向益州、西川等地发展势力,待时机成熟便可逐鹿中原。”
听到此话后,刘备被诸葛亮的才华惊到了,无论如何都要请诸葛亮出山相助,而后者一番推辞后,便答应了刘皇叔的邀请,开始了自己的传奇故事。
出山之后,诸葛亮便去了东吴,促进了孙刘联盟、共同对抗曹操。赤壁一战中,曹操的几十万大军被付之一炬,只能向北逃跑。
就这样,刘备趁机占据了荆州、零陵等地,有了属于自己的地盘。在此之后,他不断网罗荆州一带的人才,为入主巴蜀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不久,进军巴蜀的时机便来了,凤雏庞统用生命帮刘备定鼎西川,刘备又相继占据了益州、汉中一带,大业就此形成。
奈何,在这个时候关羽出了乱子,他先后与东吴、曹魏闹翻,在二者的夹击之下,不仅失去的荆州重地,自己还身世到校。
刘备为了给孙权报仇,执意率领军队讨伐东吴,两国关系破裂,还遭遇了夷陵之战的大败,他自己只落得个“白帝城托孤”的结局。
此后,诸葛亮费尽心机,终于平定了刘备留下的动乱。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孔明又发动了北伐之战,曾六出祁山以求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只是,这个愿望最终没有实现,最后一战中,他在五丈原丧失了自己的生命,真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那么问题来了,正如上述所言,诸葛亮是三国第一人,而蜀汉又占有蜀汉地利,他为何没能像刘邦一样,逐鹿中原、成就大业呢?
其实,诸葛亮再怎么有才华,他也是一个人,是人就会有缺点。对于这点,毛主席曾指出了孔明的缺点,这三个欠缺也是他无法统一三国的重要原因。
缺点一,战略方面的错误卧龙岗草庐中,诸葛亮曾对刘备说,要想成就大业,必须要占据荆州、益州等地,如此方可成就霸业,复兴汉室的荣光。然而,毛主席却认为这一战略存在问题。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这两个位置相距甚远,而蜀汉的兵力又相对较少,如此一来便会造成兵分两路,这是兵家大忌。
另外,古时候因为交通不便,若是荆州、益州一方一旦有事,那么另外一方想要及时营救也是不可能的,时间上根本就来不及。
事实证明也的确如此,关羽大意失荆州后,刘备得到消息刚要出兵救援,关羽就已经被东吴所抓,并且被斩下了头颅、命丧黄泉。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从益州到荆州的路途太遥远,刘备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荆州的丢失也为后来的故事埋下了伏笔,甚至包括诸葛亮的北伐失利。
缺点二,用人眼光方面的错误
对于这一点,咱们先来看看关羽。在《三国演义》中,关羽此人向来高傲,自吕布之后,他不将任何人放在眼中,看谁都是“匹夫”,甚至还骂孙权是狗。
如此一言彻底激怒了孙权,直接造成了孙刘关系决裂,东吴投靠了曹魏一方,造成了荆州的失利、关羽的身死。
荆州一地“北据汉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对于这样的地方应该找一个善守、稳重的将领保护,而不是关羽这样恃才傲物之人。
正是因为他的骄傲自大,才导致了荆州的丢失,蜀汉在东面失去了一个进退有据的重要城池,影响了全局的战略规划,这一点殊为不智。
缺点三,自身能力稍有不足
这一点又如何解释呢?话说,诸葛亮在第一次出祁山的时候,起初占据对蜀汉非常的有力,是最有就会攻进长安的一场,可诸葛亮却因重用马谡而失败。
回看当时的情况,诸葛亮手中有魏延、吴懿等大将,但却因为种种原因,诸葛亮没有使用他俩,而是任用了没有作战经验的马谡为前锋。
结果,在街亭一战,蜀军被张郃包围在山头之山,张郃围而不攻导致蜀汉士兵缺水断粮,最后惨败,还失去了街亭这一重要的地方。
街亭一失,蜀汉大军的进退便陷入了被动。为此,诸葛亮不得不下令各路大军退回汉中,在这个过程中,不少将军、士兵为了突破张郃的包围圈,失去了生命,蜀汉可谓是损失惨重。
当毛主席读到这里的时候,他有过这样的评价:“初战,亮宜自临阵。”简而言之,对于这样重要的事情,诸葛亮应该亲自出来指挥。
如此关键性的战役,交给一个没有战场经验的人,无疑是一种“赌徒”心理。结果证明,诸葛亮赌失败了,也咋成了他初次北伐的惨败局面。
在看人、临阵处理这两方面,诸葛亮远远比不上刘备,在刘备去世前,他曾说:“马谡不堪大用”,可诸葛亮就是不听。
司马徽曾这样称赞诸葛亮:“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卧龙、凤雏......”
但毛主席却如此看待三国中的他:“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刘备、关羽、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