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 改变着合肥的面貌。

一个个“从0到1”的原创成果厚积薄发,点燃产业创新新引擎;一项项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激发产业升级新活力;一户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孕育而生,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创新永无止境,沿着指引的正确方向,合肥正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前行。

合肥东部新中心十四五规划(一岛一站一城合肥大变化)(1)

安徽创新馆。全媒体记者 张大岗 摄

近日,

记者走进在肥科研院所、科创企业,

与科研人员、创业者面对面,

以微观视角探寻科创合肥的发展之变。

合肥东部新中心十四五规划(一岛一站一城合肥大变化)(2)

一岛

合肥西郊,董铺水库上有一座不足3平方公里的半岛,名为“科学岛”,这里是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所在地。

不负科学之名,多年来,从这座岛上诞生的科研成果应接不暇。

当第八个“中国航天日”在合肥燃起热潮,嫦娥奔月、天问探火的故事再次为人津津乐道之时,其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嫦娥钢”,其实就是科学岛的一个重要成果。

合肥东部新中心十四五规划(一岛一站一城合肥大变化)(3)

科学岛全景图。全媒体记者 何希斌 摄

谈起“嫦娥钢”,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所研究员韩福生将记忆拉回到2006年。彼时,嫦娥三号在设计软着陆系统时,需要一种新型缓冲吸能拉杆材料,这关乎“落”月的成败。

“国内当时还没有这种材料。”韩福生说,得知需求后,团队立刻行动起来,开展调研、文献查找、实验……综合分析下来,这一新型拉杆材料并无成熟产品可用,无固有经验可循,只能从基础研究源头出发,寻找新路径。

韩福生介绍,研制这一材料最大难点在于其具有百分之七十的高延伸率,团队为此几乎把所有高延性材料都做了调研和实验。历经一次次失败,一种新型合金终于脱颖而出。

2013年12月,嫦娥三号被成功送入太空,固体所研制的“嫦娥钢”拉杆及限力杆成为其登月的关键缓冲元件。

“那是我们第一次承担航天任务。”韩福生告诉记者,此后他们继续对“嫦娥钢”进行研究,于2019年再次保障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球。

不仅如此,在中国航天器首次奔赴火星的任务中,韩福生团队也立了大功。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成功着陆于火星北半球乌托邦平原。固体所研制的新一代“嫦娥钢”成功保障“天问一号”顺利度过“恐怖九分钟”。

科学岛上,韩福生和团队对“嫦娥钢”的研究还在继续。另一边,大科学装置也在重要技术领域屡屡创下世界纪录。

4月12日21时,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成功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秒,为提升未来聚变电站的发电效率,降低成本,奠定了坚实的物理基础。

2022年8月,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混合磁体磁场强度达45.22T,使我国稳态强磁场科学研究条件跃升至世界一流水平,成为国际五大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之一。

“多年来,我们在核聚变、强磁场等技术领域实现并跑领跑,在能源、环境、生物、材料、信息等领域取得一批重要研究成果。”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建国说。

合肥东部新中心十四五规划(一岛一站一城合肥大变化)(4)

科学岛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全媒体记者 张正朋 摄

大学大院大所是科研成果的主要发源地。合肥作为全国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聚中国科大、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一批全国重点高校院所,近年来涌现了一批原始创新成果,成为科技创新的策源地。

服务基础研究的同时,合肥不断激活创新的“源头活水”,努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一站

从科学岛出发,驱车行驶大约3公里,便来到蜀山科里科气科创驿站——科学岛站。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闫清泉,经常往返于岛、站之间。2022年5月,科学岛站建成后,抱着将手中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想法,他和团队从岛上来到这里。

“在岛上,我们主要为‘小太阳’研发机器人。”2010年从中国科大毕业后,闫清泉进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所,投身自动控制研究。他告诉记者,EAST设备定期更换检修,需要机器人拆卸搬运。团队研发的机器人具有防辐射、耐高温等特性,可以承载大吨位设备,并长时间工作。

合肥东部新中心十四五规划(一岛一站一城合肥大变化)(5)

在蜀山区科里科气科创驿站—科学岛站。全媒体记者 郭如琦 赵瑞瑞 摄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不光要有技术,还涉及财务、生产、用工等多个环节,这些都是科研人员创业的“盲区”。闫清泉说,科学岛站不仅提供了960平方米的办公场地,还组织了多场培训和政策宣讲,让他们对创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2022年11月,合肥中科国瑞机器人有限公司在科学岛站注册成立。“融资是企业初创期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闫清泉告诉记者,在科学岛站的帮助下,企业申报了合肥市种子基金,这一定程度上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如今,闫清泉和团队把机器人引入电力行业,在谈项目已近千万,预计今年5月将产生首笔订单。“对初创企业来说,获取信任非常重要。科学岛站处于科大硅谷范围,可以让我们对接到更多优质资源。”闫清泉说,科学岛站是初创企业的依靠,让企业不必单打独斗,安心更好发展。

科学岛站毗邻科学岛南大门,集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于一体,总面积约19000平方米。眼下,合肥市产投、蜀山区政府、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三方正合力发挥各自优势,探索一条“成果转化 科创服务 产业运营 基金赋能”新路径。

合肥东部新中心十四五规划(一岛一站一城合肥大变化)(6)

科研人员正在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真空室安装被动板钼瓦、检查天线。全媒体记者 张大岗 摄

“我们致力于打造涵盖双创服务支撑、科技金融赋能、科创人才引育的孵化运营体系,为入驻企业提供全周期、全链条服务,截至目前站内已入驻企业34家,涵盖新环境、新健康、新智造、新医学等各行业。”科学岛站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科学岛站的建设运营,只是合肥促进科技成果“三就地”的一个生动缩影。组建科技成果转化专班、设立种子基金、建设中试基地……近年来,合肥牢牢树立“科技即产业”理念,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关键环节,实施一系列针对性举措,着力打通成果转化“路途”中的难点、堵点,力促更多科技成果转化“开枝散叶”,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动力。

如今,在合肥孕育而生的科创企业越来越多。2022年,合肥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834户,平均每天诞生5家国家高企,创历史新高,总数达6412户;培育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200余家、同比增长近七成。

一城

依托科学岛,一座约20平方公里的未来大科学城,正在合肥西北加速崛起。

驱车行驶在崭新宽阔的三国城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首先映入眼帘。近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从这里传来——

三国城路。

大科学装置全超导托卡马克衍生技术在燃煤发电机组掺氨燃烧的工程化应用中取得重大突破,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目前最高掺氨比的燃煤发电机组清洁高效燃烧。

“这标志着我国在氨能清洁燃烧发电领域领先国际同行,率先进入工业应用阶段,为燃煤电厂节能减排、绿色发展开辟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全新路径。”能源研究院有关负责人说。

人才是创新的关键要素,关乎城市未来。重大科研突破,正是源于科技人才的持续攻关。

为了让“国之栋梁”更加舒心,合肥把最好位置留给人才,用最优环境服务创新。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部分职工为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科研人员。此前,连接科学岛与能源研究院的西岛路,由于路况较差,给大家出行带来不便。

“接到反馈后,我们第一时间与庐阳区委区政府协调,争取了350万元资金对西岛路进行提升改造,目前项目已完工,大大方便了科研人员出行和工作。”庐阳区三十岗乡副乡长徐红照告诉记者。

合肥对人才的重视,从未来大科学城科学家小镇建设上也“可见一斑”。

合肥东部新中心十四五规划(一岛一站一城合肥大变化)(7)

合肥未来大科学城。全媒体记者 张正朋 摄

科学家小镇是科学城的六大功能分区之一,分为南、北两园。“小镇为科研人才而建,规划有住宅、医院、幼儿园、商业体等,几乎包含所有生活配套服务。”市规委办专职副主任张骏说,我们从人才需求出发,通过与科研人员面对面沟通,不断调整规划设计方案,营造出自然互联、开合有致的空间形态。

举步入荒径,只为少人行。

从未来大科学城起航,一代代科研人才扎根基础研究,于无人处更进一步,追寻心中的创新梦想,为科创合肥带来更多科创资源,不断注入创新动力。

大科学时代,在科技创新这场不凡的征途上,合肥正阔步前行!

记者手记:

合肥东部新中心十四五规划(一岛一站一城合肥大变化)(8)

近年来,合肥认真贯彻落实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和核心竞争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促进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推动产业发展提质升级。

如今,这片创新的天地,充满着朝气与活力。这里,科技人才大展身手,科技企业奋发昂扬,科研成果开花结果,让合肥在大科学时代奔跑得更有底气、更有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