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南金凤凰、神州牡丹红

——记豫剧大师马金凤先生

酆鸿

马金凤豫剧名家唱段大全(鸿哥说戏之四曹南金凤凰)(1)

马金凤,原名崔金妮,女,山东省曹县城东北20里崔庄村人,1922年农历十一月初八生;豫剧大师,梨园泰斗,豫东调杰出代表,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豫剧“马派”艺术创始人、豫剧五大名旦之一,“帅旦”行当创立者;有“洛阳牡丹”、“国宝”级艺人之誉,是公认的舞台生命最长的戏曲表演艺术家,“豫剧功勋杯”演员,终身艺术成就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河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政协委员,洛阳市第六届政协副主席和市人大代表,被评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马金凤豫剧名家唱段大全(鸿哥说戏之四曹南金凤凰)(2)

马金凤出生地:曹县东关王家老店大门,惜于2016年拆除。

马金凤本姓崔,其父崔合利,艺名“花蛾子”、绰号“盖九州”为河北梆子著名艺人。在一次演出中,中风不语,卧病在床。为给丈夫治病,交房屋租金,马金凤的母亲吴留玉自卖自身,去给一领班的马石头夫妇做保姆。崔合利病愈后,四处打听妻子的下落,但音信渺无,只好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女儿金妮身上,立志教她学戏。崔合利对小金妮严格训练基本功,无论春夏秋冬,从不间断。小金妮6岁学唱河北梆子,7岁开始登台演出,在与父同台演出《三义记》《刘二姐赶会》中崭露头角,虽然嗓子不好,但做功不错,台词念白有声有色,加上父女同台演出,观众感到新鲜,有人给小金妮取了个艺名叫“七岁红”。

1930年,小金妮跟随父亲沿街乞讨来到河南,拜豫剧名演员马双枝为师,改唱河南梆子。1931年,父女俩正在开封演戏,突然接到老家寄来的一封信:金妮奶奶病危,家中没有办理后事的能力,盼望他们火速回家。崔合利被钱难倒了,他瞒着女儿小金妮,咬牙把她抵押给了火神庙一家姓孔的戏班班主,得到35块大洋。崔合利匆匆赶回老家,用抵押女儿的35块大洋葬了母亲。家人一再追问金妮的情况,他羞愧难言,哭叫着跑出家门,人们不知他的去向。

火神庙戏班的孔老板,转手把金妮卖给另一个戏班班主芦甸元。芦老板给本来姓崔的小金妮起了个大名:芦金凤。一个偶然的机会,跟随马石头的吴留玉得知女儿金妮的一些线索,便下功夫寻找。在热心人的指点下,终于在朱仙镇看到了正在台上唱戏的小金妮。然而,芦老板内心是不想把小金妮放走的,当时12岁的金妞已小有名气,非但能唱下来大本戏,而且善于表演,是这个戏班子里的主角。芦老板非要250块大洋,而且一手交钱,一手交人,分文不能少!这下练把吴留玉难坏了,她四处奔波、求人,穷苦的老乡熟人七拼八凑,总算凑了150块大洋。还差100块大洋,万般无奈,吴留玉找来戏班的管玉田老师和房东出面说情,立下字据,才把小金妮赎了出来。被赎出后随继父姓,改名马金风。

马金风的童年磨难太多,嗓子子不大好。有时候一着急,就是不出声,经常是个哑音小嗓。有一次在郑州郊区一个村里演出时,一上台唱了四句,就唱不出声了,于是台下一片喊叫声,有观众还往戏台上乱扔土块、瓜皮,轰她下台。从此,她的绰号“四句撑”便传开了。马金凤12岁那年,与母亲见面后,嗓子哭哑了、一时恢复不过来。登台唱《秦英征西》时,只有6句唱词,唱着唱着,嗓子全然没有声音了。在侧台的戏班班主,突然生气地跑过来,一脚把马金凤蹬下了台。此后有人又给她起了个绰号:“一脚蹬”。

人贵有志。马金凤没有因为嗓子不好而心灰意冷,长期坚持拼命练嗓子。她娘俩加入兰封县(今兰考县)戏班,母亲在戏班里当杂工,几乎天天陪着她练嗓子。母亲为了让女儿每天起得早,夜晚一直和衣睡在女儿身边,往往一夜起来好几次,生怕了时间。就这样,每天天不亮就喊女儿起床,母女俩抬着水罐,来到城墙边崔合利埋葬的地方,让金凤趴在水罐旁,对着罐口喊嗓子,练习用气、換气、发声、吐字、归音的基本功。由于马金凤常年坚持对着罐口喊嗓子,至今前额还留有一道水罐压出来的深痕。家人的不幸遭遇,生父的悲惨去世,她与母亲的团聚,都成为马金风苦学戏的巨大动力,同时戏班里的施景春老师给了她很多鼓励和支持。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天终于到来了。马金风14岁那年,正值麦收季节,她照常跟着母亲来到荒野喊嗓子,喊着喊着,便发出了洪亮的声音。马金凤像跋涉在浩瀚的沙漠里忽然听到了泉水叮咚,像熬过茫茫黑夜看到了黎明的曙光。“沙窝里飞出了金凤凰,旱地里喊出了金噪子。

1939年,马金凤到密县太乙新班演戏,曾向燕长庚、翟彦身学唱豫西调。14岁正式登台演出,经常上演的剧目有《老征东》《罗焕跪楼》《三娘教子》《对花枪》等。上世纪四十年代末,马金凤唱红于安徽省界首市,成为界首“四大名旦”之一。1950年,在安徽界首成立中原豫剧团,后该团改为河南省商丘专区人民豫剧团。1954年随团并入商丘专区实验豫剧团(现洛阳市豫剧团前身)。

马金凤豫剧名家唱段大全(鸿哥说戏之四曹南金凤凰)(3)

新中国成立后,马金凤与剧作家宋词合作,对梆子戏的传统剧本《老征东》进行整理,易名为《穆桂英挂帅》。在该剧中,马金凤突破了传统程式,她演的穆桂英融青衣、武旦、刀马旦等表演程式为一炉,独具匠心地创造了适合剧情人物需要的“帅旦”这个新的艺术行当,成功地塑造了气宇轩昂、雍容大度巾帼英雄穆桂英的艺术形象。1953年到上海演出时,曾得到梅兰芳的具体指教,并被梅兰芳收为弟子,获赠凤冠一副。后马金凤对剧本和演出进行了多次认真地锤炼和加工。1956年,马金凤随团调入洛阳,任洛阳豫剧团团长。她主演的《穆桂英挂帅》,参加河南省第一届会演,获剧本、导演、音乐、舞美、表演五个一等奖。同年6月进京演出《穆桂英挂帅》轰动了首都剧坛,被誉为“真国色”的“洛阳牡丹”。1957年,该剧获文化部优秀剧目奖。1958年,中央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穆桂英挂帅》,并给予高度评价。尤其那“五十三岁又出征”的成套唱腔,脍炙人口,广为流传。1957年该剧获文化部优秀剧目奖。1958年,《穆桂英挂帅》由江南电影制片厂拍成了戏曲艺术片。

1962年,马金凤决定排演《花打朝》。为此,她请“朝阳沟”之父之称的大导演杨兰春,后来经过杨导的精心设计,对程七奶奶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改进:一是由原来坐车上为三进三出;二是揉进现代戏的表现手法,把“吃席”这场戏生活化;三是打破“闹殿”这场戏的常规。从而把粗中有细、爱憎分明的程七奶奶演活了。马金凤又成功塑造了程七奶奶这个泼辣、幽默、果断、豪爽的人物形象。1963年,该剧晋京演出,剧作家老舍曾欣然赠诗赞美:“大众喜颜开,洛阳金凤来,打朝嘲笑谑,挂帅夺风雷。歌舞全能手,悲欢百练材。长安春月夜,鼓板绽红梅。”1979年获河南省传统剧目调演优秀剧目奖。1982年,《花打朝》被拍成戏曲艺术片。

1980年,马金凤光荣地参加了河南省豫剧“流派”调演,演出了代表剧目《穆桂英挂帅》,在调演的舞台上再次展示了她的表演才华,她与陈素真、崔兰田、常香玉、闫立品一起,共同荣获了“五大名旦”的殊荣,逐步在剧运上确立了“马派”的艺术地位。这也是马金凤开拓进取,锐意创新的结晶。

马金凤豫剧名家唱段大全(鸿哥说戏之四曹南金凤凰)(4)

《花枪缘》剧照

马金风成功塑造的第三个人物是《花枪缘》中的姜桂枝。姜桂枝的性格和穆桂英、程七奶奶都不一样,她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老旦,但揉进了花旦的韵味,叫人觉得情深意美,从而成为征服首都观众的原因之一。后过与剧作家宋词独具匠心地共同修改,使之与过去的《对花枪》相比,有了四个方面的创新,首先调整了人物关系,把原来戏里罗艺的重婚夫人秦氏删去了;其次,是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对姜桂枝、罗艺、程咬金都赋予了鲜明的个性;第三,是“老旦”少扮,突出了姜桂枝的老来“美”和高雅的气质;第四是突出“情”字,以情动人。终于塑造了一个活生生的姜桂枝。1984年,马金凤主演的《对花枪》改编为戏曲艺术片《花枪缘》,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

1999年,马金凤参加《情系小浪底》进京演出,中央电视台录制播放,该剧获河南省“五个ー”精品工程奖。2001年,马金凤主演新版《穆桂英挂帅》在北京保利大剧院演出。马金凤不顾年老体衰场场参加排练,并在北京保利剧场连演十场,观众场场爆满,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演出,在全国又掀起了一场马金凤热。

当豫剧五大名旦众姐妹相继退下舞台的时刻,她仍保持着充沛的热情和艺术的青春,把能为群众演出视为最大的幸福。跨入21世纪,马金凤以耄耋的高龄,至今仍精力充沛地活跃在剧坛艺苑和一些大型演出活动中。她先后参加河南省人民会堂举行马派艺术戏曲专场演唱会、“祝福祖国·唱响神州”河南戏剧名家演唱会、第二届中国豫剧节闭幕、河南省地方戏曲拜师盛典晚会、中国文联组织《百花迎春》晚会录制、河南省豫东调研讨会暨商丘市豫剧院65周年成果展、洛阳马金凤艺术周等一系列活动。

马金凤作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她的嗓音明亮纯净,清脆圆润,音质坚实、柔韧,唱法上以假声为主,真假声结合运用;唱功以大段叙述性“豫东调”“二八板”为其擅长,吸收山东梆子的音调加以融化;唱腔结构严谨,旋律简练、朴实,节奏明快、舒展,技巧娴熟,造诣深厚。其特点刚健豪爽,深入浅出,蕴藉醇化。其代表剧目《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杨八姐游春》《十二寡妇征西》等。从艺90年来,马金凤可谓桃李满天下,很多徒弟也成名成家,屡屡获奖。其嫡传弟子许青枝、马兰、柏青、关美丽、岳新芳等已成马派传承的中坚力量。

2018年,根据马金凤传奇人生,编写的豫剧现代戏《马金凤》,讲述了马金凤九十年的戏曲人生,她用自己毕生精力诠释着对戏剧的热爱,对观众的热爱,为文艺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2020年初,央视戏剧频道“角儿来了”,举办“马金凤先生的回忆录”专题,通过马派弟子及家人的讲述,再现马金凤近百年的人生历程,向年近期颐的马金凤先生致敬。马金凤精神矍铄,马派弟子虔诚传承,真乃戏曲之福,全国又掀起了新的马金凤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