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一部刑侦题材的电视剧《回响》在网络热播。这部剧以女警察冉咚咚侦破一桩凶杀案为主线,以她和丈夫慕达夫的感情生活为副线,成功地塑造了一位追求真相、惩恶扬善的女警察形象。

其中剧中一处情节在网上引起了热议,调查案件时,冉咚咚无意间发现了慕达夫的两次酒店开房记录。当她向慕达夫询问时,对方却轻描淡写的找理由搪塞了过去。

他说谎了。

两人的信任危机由此展开。

这让我想起了最近读的一本书,叫《别对我说谎》。

这本书在豆瓣的评分达到8.5,超过94.6%的读者读完后给出了4星以上的评价。本书作者马库斯·舒尔梅耶自1998 年起开始从事刑事律师相关工作,2007年起开始担任测谎教练,同时他还是德国王牌综艺节目《别骗我》特聘的测谎专家。

通过多年的刑事与法证心理学研究实践,舒尔梅耶总结了一套普通人就能掌握的鉴谎方法,希望以此帮我们看清谎言与真相。

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们每天可能会用到5至200次谎言,但没有人喜欢被欺骗。通过书中提供的方法,我们可以对一个人的人格与背景进行分析,辅以身体语言线索,学会不让情绪和偏见代替事实,真正成为生活和真相的主人。

本书适合猎奇心理学和说谎心理学的爱好者;心理学、认知科学、社会学、犯罪学等学科方向的学生和研究者们,以及从事司法、刑侦、安检、HR等工作中对鉴谎有一定需求的人员。

说谎的心理学书籍(别对我说谎-心理学爱好者必读一本书识破身边的谎言)(1)

接下来,我将通过三个部分来解读这本书。在第一部分,我将为你介绍什么是谎言,以及它是否可以避免。接下来,我们将探讨为什么应该保持诚实。最后,我会和你分享如何利用作者提供的方法,识破他人的谎言。

一、什么是谎言,它真的能避免吗?

新华词典里对谎言的定义是,在知道事实的前提下,以欺骗为目的说出不同于事实的话。我们能否在生活中完全避免谎言,打造一个只有真话的世界?

很遗憾,不能。主要原因有两点:

第一个原因是社会层面的。谎言可以说是种文化遗产。几乎在所有国家的日常人际交往中,说谎都是寒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没有人想在开始寒暄讲客套话时就听到真话。

试想一个场景,你走在街上,看到对面过来一个熟人。你随意打了个招呼:“最近过得怎么样?”,他立刻开始跟你大倒苦水,说自己刚丢了工作,老婆每天和自己吵架,自己现在根本找不到活下去的意义……出于情面,你不得不安慰他。可在你问出那句寒暄时,大概率你脑子里预想的他的回答,就是一句简简单单的“还行”,而不是这些“真心话”。

事实上,人们对彼此的真实情况并不感兴趣。谁都不想听到让人有负担的回答,也不想听到需要我们插手或者帮忙的回答。没人想因为一句问好就不得不帮对方做些什么。大家都不想走出舒适区。

大多数时候,说谎的人只是不愿意面对因为拒绝而产生的问题,也不想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n class="nolink">这时候,用谎言来切断谈话既很方便,也很实用。这种方便和对尴尬局面的恐惧,一直是人们撒谎的最大动机。只要动机存在,谎言就一直存在,不会消亡。

也许你会问,那作为权力机构的国家,能通过立法来彻底杜绝谎言吗?

很遗憾,这也无法做到。国家作为立法者,没有办法对每一个谎言去审查和处罚,如果这样做,警察,检察官和法院的精力将很快被耗尽。

不仅如此,国家甚至允许人们“合法撒谎”。在法庭上,配偶明明知道真相,但有权利拒绝作证,从而避免自己的伴侣被判有罪;在求职面试中,人们一边想要得到工作,一边又承受着面试官的压力,也很有可能会对关于年龄、出身、信仰、性取向、生育计划等问题进行回避或不诚实的回答。

以上是基于社会层面我们无法避免谎言的原因。

接下来,我们说说从个人层面的原因看,为什么我们那么难以接触真相。

我们常在影视作品中看到,律师、政客们通过激烈的唇枪舌剑,最终正义的一方拿出了代表真相的证据,一锤定音,获得胜利。可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倾向于将感知与真相混淆,将其潜意识的情绪和我们自己的评价当真相,但这样的真相并不一定是真实的。

人类的大脑其实很少根据事实做决定,多数时候是根据情感做决定。很多时候,我们脑中的大多数思维过程都是自动进行的。我们将自己的感受代替了事实,认为只有自己“经历过”的,自己“认为的”,才是真实的。

我们会下意识的以为每个人都可以控制自己的生活,每个行动背后都有一个主观的意图,从而忽略某些事情可能是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

作者在书中举了个例子:

我受邀参加一个很正式的晚宴,结果一位宾客迟到了很久。当他终于出现时,包括我在内的七位宾客嘴上虽然没说什么,神情上都表现出了对他不守时行为的不满。那位宾客有些狼狈的解释到,他提前了2个小时出发,但正常情况半小时就能到的路程因为高速连环车祸彻底堵死,进退不得。他在堵了整整一个小时还没有任何缓解迹象后,不得不选择了弃车跑步过来,尽管尽了最大努力,还是迟到了。我们这时才意识到,我们在场的七人,早就先入为主的默认这位倒霉蛋能够完全控制自己的行程安排,从而进一步推导出他是一个不守时的人,完全忽略了高速连环车祸这种不可抗力的影响。

当认知代替真理占据主导时,很容易导致不公正的结果。但正义只能建立在真理的基础上。看清事物的真实面貌,而不是想象中的或潜意识中被歪曲的事实。是识别真理和谎言的基本前提。

说谎的心理学书籍(别对我说谎-心理学爱好者必读一本书识破身边的谎言)(2)

二、我们为什么要保持诚实?

作者认为,诚实是一种生活态度,他可能比单纯的教育问题有着更悠久的起源。

在人类的早期时期,因为生存条件的艰苦,团队合作是狩猎,采集等人们生存活动成功的关键。而这时候,人们必须信任团队中的每一个人。

“你的箭还够吗?我们的食物还充足吗?这果子能吃吗?上游有猛兽吗?”

如果有人撒谎,每个人都可能陷入生命危险,可能无法给村子带回物资,进而危及到家庭。为了生存,人们必须对彼此诚实。即使有些人在生活中可以很好的利用谎言,但在内心深处和潜意识里他们也知道这是错误的。这就是为什么说谎者在说谎时会变得疯狂和紧张。

过去的人们知道诚实可以让生活更美好,让人们更加信赖彼此,让我们活的更有尊严,更有价值。今天仍是如此。知道真相的人能更好的做出正确的决定。那些对自己诚实的人,不必隐藏和展示他们根本没有的东西。不诚实的表现不仅是一种很大的内耗,从长远来看,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精神负担。

也许有人会想,如果撒谎和使手段可以带来好处,人为什么还要诚实?我们难道不能只考虑自己,过一个尽可能舒服的生活吗?

的确,如文章第一部分所说,谎言是无法根除和避免的,选择诚实意味着我们必须要接受一条不是最舒服的路。但这很可能是对自己最好的路。诚实总是从对自己诚实开始,它可以让我们每个人都做自己,让我们的心里充满安宁,让我们建立起健康的自我。

也许还有人会想,我们的确可以因为诚实获得心灵和自我上的自由,但面对一个肆意撒谎的人,我们很可能会被误导,被欺骗,这不还是吃亏吗?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第三个部分,怎样识别谎言。

三、怎样科学识别谎言

很多人觉得,如果想要知道别人在隐藏什么,肢体语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提示,但这个领域里充满了神话和假话。人们在寻找真理的过程中很容易得到错误的结论。

以下6个观点,请判断以下它们的真假:

1.说谎时,鼻子会充血,鼻尖会发痒,说谎的人会不自觉的摸鼻子。2.说谎时,会下意识逃避直视对方的眼睛。3.说谎时,眼神会下意识的往右看。4.说话时,会下意识的遮住嘴巴,潜意识里试图遮掩自己说过的谎话。5.说谎时,敏感的面部与颈部神经组织产生刺痒的感觉,人会下意识地抓挠脖子、拉拽衣领。6.说谎时,由于缺乏安全感,人会有意识地缩小身体占据空间。比如双臂交叉或双腿交叉。

你觉得几个真,几个假?

很遗憾,他们都是假的,至少不能当做唯一绝对的验证指标。

比方说,人们在面对面交流的时候,确实可能会有一种不想用眼神交流的情绪,但这可能只是一种自卑的表现,或者想掩饰自己的某些感觉;我们在说话时眼神向左看还是向右看,也并不代表着说假话还是说真话。我们看向哪里,取决于我们此刻在想什么,我们翻阅着自己关于感觉或者关于理性思考的情感记忆,由于这些记忆储存在大脑的不同位置,我们会根据相应的主题往不同方向看。

作者在书中提到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有一次,我作为测谎专家参与《别骗我》节目的录制,这一期的主角是一对情侣,女孩儿怀疑她的男朋友在欺骗她,他出轨了,她迫切的想知道事实真相是不是如此。而男孩儿很重视这段感情,他选择带着测谎仪上了这个节目,进行他这一生最诚实的一次谈话。演播室里,众目睽睽之下,这个男孩满头大汗,他的眼睛紧张扫视着玻璃桌面,不敢与人对视,他的双脚内向并拢,用力揉捏着双手,直至指间发白。很多观众开始通过他的肢体表现,指责他在撒谎。但事实是,男孩最终通过了测谎仪的考验,他保持了诚实,他没有撒谎。他在现场的失控,的确是紧张、害怕的表现,但这并不是害怕“谎言”被揭穿,而是害怕失去他的一生挚爱——他什么都没做,却被指控行为不端,他的爱人正在怀疑他。

既然通过肢体语言判定谎言并不可靠,怎么做才是科学有效的方法?作者强调,要寻找真相,必须理解人性,准确评估每一个人的内在性格特质。然后以此为基础来收集信息,并把这些信息作为支持或者反对的证据。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者通过可靠性、好奇心与变化、社会地位的价值与行为判断这三个维度的分析把人分成了八大性格特质,以此为基础结合具体的语境与肢体语言分析,判断眼前人所说的话是否符合他的特性,进而判断是否存在谎言。详见下图:

说谎的心理学书籍(别对我说谎-心理学爱好者必读一本书识破身边的谎言)(3)

我们通过一个实际的例子来说明这个图怎么用。

比方说,我现在面对的是表中的15道封闭式问题,每道题都只能用“是”和“否”回答。等我全部回答完毕,就可以根据三个维度中“是”的数量,判断出我的性格特质。

等我全部做完,我发现在关于可靠性的问题上我有5个“是”,好奇心与变化的问题上有2个“是”,社会地位的价值与行为判断的问题上有1个“是”。

这时,我们需要对应书中提供的另一张表格:

说谎的心理学书籍(别对我说谎-心理学爱好者必读一本书识破身边的谎言)(4)

这时就能够看出,我属于追求宁静的性格类型。这个类型的人天生自制,但也很容易焦虑。他们对新事物不感兴趣,也没有很强的功利心。如果我忽然拒绝了朋友的邀约,借口是我要去测试某个新产品新玩具,这就意味着我所说的话不太符合我的特性,我可能在谎言。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我们简单总结一下:《别对我说谎》这本书除了教会我们识别谎言的技巧,更通过对谎言来源的探究,分析了人撒谎时的心态、动机和诚实对人的好处。作者不仅希望我们能识别谎言,更希望我们能通过对谎言的理解,对人性特点的认知,在充满谎言的社会中,以“真我”的姿态,获得心灵上的自由。

还记得文章开始时提到的《回响》吗?冉咚咚在发现慕达夫对她撒谎后,疑神疑鬼,不停的揣测和暗示丈夫,希望他早点交代,最后竟不惜以离婚相要挟。她神经质的表现其实源自小时候父亲冉不墨出轨给家庭带来的创伤。而她越是这样,慕达夫越觉得自己像是审讯室里被她审问的犯人,对开房的事闭口不谈,两人的关系也逐渐走向了尽头。

在故事的最后,在两人正式办理离婚之前,凶手持刀威胁冉咚咚,慕达夫下意识的挡在她身前。刹那间的真情流露融化了冉咚咚之前所有的猜忌,她终于确信丈夫还爱她,用一颗平常心重新接纳了慕达夫。而慕达夫也告诉了她开房的真相,两人冰释前嫌。

这本书的分享基本就告一段落,最后谈谈我读这本书时的感受。

刚拿到书时,我以为自己将会读到一本专业的鉴慌工具书,读完之后拥有刑侦人员的火眼金睛,一眼就能识破别人的谎言。可阅读越深入时,我越发现谎言在生活中几乎无法避免,而我那些凭借一个眼神一个姿态就能判定说话真假的想法有多幼稚。

我们挖掘谎言,不是为了消灭它,而是为了正视它。

真相不易得,而谎言永生。澄清真相,只是让我们对生活拥有更为健康的心态,让我们重获心灵上的自由。

说谎的心理学书籍(别对我说谎-心理学爱好者必读一本书识破身边的谎言)(5)

恭喜你,又学会了一本书。

欢迎关注我,让我们一起读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