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怎么讲(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后感)(1)

斯蒂芬·科维是美国著名的时间管理学大师。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誉为“思想巨匠”,“人类潜能的导师”,并入选影响美国进程的25位人物之一。

他是科维领导中心的创始人,也是富兰克林科维公司连合会主席。他的著作《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销量过万,并被翻译成28种语言出版。

一个人的习惯很重要,尤其是好习惯。这本书将习惯定义为“知识”,“技巧”与“意愿”相互交织的结果。

知识属于理论范畴,指点“做什么”及“为何做”;技巧告诉我们“如何做”;意愿促使我们“如何做”,要养成一种好习惯,三者缺一不可。

一个人想要改变旧的习惯,养成一个新的习惯,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有了更高的目标,才能激发潜能,面向未来牺牲当下的意愿,才能促成改变。

这七个习惯包括: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不断更新。这七个习惯符合人的成长规律,提供了开发个人和人际关系效能的渐进、连续和高度整合的方法,让我们依次经历,由依赖到独立,再到互赖,不断进步。

这里来看习惯四:双赢思维,这是人际领导原则。

双赢者把生活看着一个合作的舞台,而不是一个角斗场。一般人看事情非此即彼,非强即弱,非胜即败。其实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够的立足空间,他人之得不必视为自己之失。

事实证明,不论你是总裁还是门卫,只要已经从独立自主过渡到相互依赖的阶段,你就开始扮演领导者的角色,影响着其他人,而有助于实现有效的人际领导的习惯,就是双赢思维。

双赢不是什么技巧,而是人际交往的哲学,就是利人利己。

有句话说得很好:“这世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就是双赢思维,一句通俗的话:“有钱大家一起赚”。

生活中我们不需要每天和配偶、孩子、同事、邻居、朋友竞争。“你和爱人说了算(谁是赢家),吵架是谁赢了?”这是一个很荒唐的问题,如果没人赢,那就是两个人都输。

现实生活中,人们都需要相互依赖,而非单枪匹马,你的很多梦想,都需要通过与他人合作,才能实现,这就需要双赢模式。

当然最好的选择必须依情况而定,关键是认清形势,不要教条地把一种模式应用于每一种情况。一个人的孩子得了重病,这时候,拯救孩子高于一切,当然无法顾及他人。

实际上,多数情况都只是相互依赖地大环境的一部分,只有双赢模式才是唯一可行的。长远来看,不是双赢,就一定是两败俱伤。所以我们才会说,只有双赢,才是在相互依赖的环境中,唯一可行的交往模式。

实在不能双赢,就好聚好散。但事实上,很多夫妻,在离婚的时候,恨不得把对方置于死地,他以为自己赢了,但实际上就是两败俱伤。

双赢模式是有条件的,要求你不但要温和,还要勇敢;不但要善解人意,还要自信;不但要体贴敏感,还要勇敢无畏。做到这些,在敢作敢为与善解人意之间找到平衡点,才是真正的成熟,这就是双赢的基础。

所以我们要用双赢的态度面对生活,就是说“我会赢,你也会赢”。不是你或我,而是我们一起。采用双赢思维,是愉快相处的基础,这种信念始于我们是平等的,没有人比别人低一等或高一等,也没有必要这样。

生活中我们也需要使用双赢思维,在你所需要的东西和别人想要的东西之间找到平衡。勇敢一点,考虑周全。在家里,和配偶、伙伴或青春期的孩子都是用双赢思维。

在职场上,跟上司、直属领导和同事都是用双赢思维。跟供应商、合作伙伴、销售商和客户都采用这种思维。

正如乔治·埃里奥特说:

“当你培育自己的双赢心态的时候,你将发现一件美妙的事:人际关系变得更容易了”。

经常实践双赢方法的人,培育了高度信任的相互关系,因为他们用对方希望的方式相互对待、相互关爱。

我们也应该发展这种双赢关系,因为这种信任关系是无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