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汽车是改变世界的机器。”这是过去的认知,现在是“世界要改变汽车”。没有文化的自信,汽车是很难强大起来的。假如从这样的角度看,当下的中国汽车业还是属于缺钙的巨人,不仅陌生,而且忧虑。】

撰文|颜光明、编辑|禾 子

汽车对于当下中国并不陌生,而且须臾不离,甚至深陷其中,还乐此不疲。事实上,还是很陌生,不甚了解,以至于“受骗上当”,还不以为然,执迷不悟,“高烧”不止,时不时成为话题,冲上热搜,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奇瑞五大创始人简历(柳冠中为何敢言汽车业的时弊)(1)

这是何种魔力?如果从改革开放算起,汽车热不曾降温,迄今为止四十余年,用民间的话说,这是既爱又恨的尤物,喜忧参半,从未消停,其原因不外乎是社会生活,经济发展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发展汽车为什么?汽车是什么?汽车的未来又是什么?

这就像讨论“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哲学问题。属于不朽的话题,老生常谈,争论不休,讲不会停止。针对汽车的讨论也将如此。

发展汽车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工业化和现代化。不过,在《2021年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 》中有了新的解释:汽车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加快发展智能新能源汽车对培育创新源泉和增长动能,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有着重大积极意义。强调“换道超车”,建设汽车强国,视为目标任务,但又提出“补短板”、“强基础”、“锻长板”,说明还存在诸多不足。

奇瑞五大创始人简历(柳冠中为何敢言汽车业的时弊)(2)

这与最初提“支柱产业”是为了发展经济,引进消化,国产自主;继而倡导消费,改善生活,提升能级有所不同,现在提转型超车,发展智能和新能源汽车,建设汽车强国。随之发生和改变的又将是什么?

“我们有工业,但没有完全工业化”、“我们有汽车,但没有核心技术”、“我们有消费,但没有自己的文化”。

这是我国著名工业设计学者,清华美院教授柳冠中日前针对中国汽车设计、技术、审美和消费发表演讲时阐述的观点,切中了中国汽车业的时弊,振聋发聩,足以令人思考,乐观不起来。

奇瑞五大创始人简历(柳冠中为何敢言汽车业的时弊)(3)

柳冠中说,如果从解放牌汽车算起,再到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引进汽车技术半个多世纪,但核心技术并没有真正掌握。比如,如发动机和变速箱技术,以及近期因“芯片短缺”而被推上风口浪尖的芯片技术等,说明我们只注重短平快的表象技术,忽视了基础性的研究积累。最典型的就是造型设计吃香,而工程研究却被冷落了。用他的话形容,0-1的基础研究没人问津,1-99的锦上添花,趋之若鹜。

这是普遍现象。现在不少车企都喜欢炫耀引进哪国的技术和设备,在海外设立了多少设计机构,新车设计出自哪位洋设计师等。从前是这样,现在也是如此。尽管现在出了不少网红设计师,讲的都是玄妙的概念,名词的堆积等,但对工业设计的要义和真谛知之甚少,尤其是流程和体系(产品、商品、物品、废品),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对其三和其四就缺少钻研。大家都在追求“爆款”和“王炸”,不为产品生命周期操心。

奇瑞五大创始人简历(柳冠中为何敢言汽车业的时弊)(4)

柳冠中曾说,“红点奖”是忽悠中国人的奖项,商业味太重。以他对工业设计奖项的了解,认为这样的奖项在中国被追捧是很值得怀疑的。是的,我见过不少设计师,尤其是汽车设计师,总以拿到此奖作为炫耀的资本,也见到过满柜子放着获奖(设计)证书和奖杯。深入采访,就会觉得乏味,查看实车,同质化严重,很难认同,就连介绍的话术都雷同。

这就助长了干设计的吃香和体面,怠慢了做工程的“幕后英雄”。这是不争的事实。我就碰到过不少。一位研究发动机的博士工程师收入远不如一位外形设计师的收入高。柳冠中认为,重术不重道的偏离,是造成中国汽车业尴尬的原因,有雄心,却没眼光。我们只是制造大国,消费大国,而不是汽车强国。走进我们的汽车工厂和实验室,就会看到,还是以洋设备为主,在技术上离不开国外的标准。说明我们对汽车产业的理解还是停留在急功近利的层面,缺少长远的战略目标和定位。

奇瑞五大创始人简历(柳冠中为何敢言汽车业的时弊)(5)

“我们买车,买的不是车,而是虚荣。”作为工业设计学者,柳冠中对中国人的汽车消费态度和观念持有批评意见,深刻痛击奢侈豪华背后重物质设计对于国内汽车设计的“毒害”;其次,在汽车赋能上过度的符号化,标签化,照搬西方生活方式,洋而不化,消费畸形;再是,过度虚拟和智能化的渲染,追求的是“商业爆款”的利益驱动,而不是实际需求。认为奢华引领不了社会进步,只有设计才能引领。

这是对当下汽车行业乱像的直言,难能可贵。如今很少有人站出来说真话,痛批汽车设计的爆款、网红、打卡;揭穿设计虚假的危害,深感设计没文化的忧虑等。我以为,这是警钟,也是忠告。其实,柳冠中的这些观点和看法并非现在就有,很长时间内有识之士就有同感,因为人微言轻,没有引起社会各方的重视。而柳冠中从设计本质、文化表达、时代背景、历史根源、理论高度等,系统地作了阐述,让工业设计回归本色,创造生活,引领设计会进步。

点评

“汽车是改变世界的机器。”这是过去的认知,现在是“世界要改变汽车”。如果从上述提出的问题来看,我们对汽车的了解还是不够,只是从物理、使用、社会属性上做解析,尚未从文化和意识形态上做更深层的研究和认知。倘若进一步探究,就会提出汽车强国的强难道仅仅是技术的定义权?所以,没有文化的自信,汽车业是很难强大起来的。假如从这样的角度看,当下的中国汽车业还是属于缺钙的巨人,不仅陌生,而且忧虑。

(本文系《禾颜阅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