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教师节了,我们来聊聊“老师”的话题。
前不久,一条新闻被人民日报转发:
#班主任突然冲进教师:停止晚读,出门看云#
云南的一所学校,班主任李老师发现窗外的七彩祥云,立即暂停了晚读,让同学们到走廊上欣赏美景。
李老师觉得能看见这么美好的东西很幸运,而美好的东西大家一起分享才好。
这番话很快把话题 #语文老师的浪漫# 送上热搜。
有人调侃:
“看完云不用写观后感吧?”
有人想起自己的老师说过的话:
“我会给你们两次逃课机会,一定会有什么事比上课更重要,比如楼外的蒹葭或者傍晚的月亮”。
这个美好浪漫的故事,打开了大家对老师的集体回忆。
01
死亡诗社:何为真正的教师
我心目中最崇高的老师形象,就是罗宾·威廉姆斯在《死亡诗社》中扮演的“船长”。
他上课笑容满面,甚至跳上课桌。
他鼓励学生撕书。
他告诉学生“我们都会死去、停止呼吸”。
他让学生在课堂上“野性的狂叫”。
你能想象吗?
这样一个癫狂、离经叛道的老师,却影响了多少人踏进老师的门槛,并成为大家的理想标杆。
“船长”看似叛逆的行为下,是一颗自由崇高的心。
他教学生不要死守教条,站桌子、自由的走路、鼓励大家办诗社!
如果一首优秀的诗,被制定了评判其的严苛规则,为什么不撕了它呢?
既然我们每个人终将死去,为什么不及时行乐,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呢?
面对害羞胆怯的学生,船长采用“暴露疗法”解放他的天性,让他在全班面前激情狂叫,即兴创作。
一位特立独行、不受传统束缚的老师,启发学生追求自由的灵魂,但却被家长和同事疏远。
一位成绩优秀的学生,在船长自由思想的影响下,自我意识觉醒,报选了自己热爱的戏剧,结果惹恼了控制欲极强的父亲。学生觉得人生没了意义,选择了自杀。
悲剧的产生,让大家觉得“船长”的思想太过危险,导致被学院开除。
学生们在学校的权威压迫了,被迫认定学生的死亡是“船长”的责任。
但大家的内心知道,不是这样的。
于是,影片发生了最经典的一幕。
大家纷纷站起来,站在桌子上,致敬他们心中的“船长”!
那么如何看待那位自杀的学生呢?
“船长”教给学生探索自我没有错,只是周围传统固化的思想力量太强大。
学生自我觉醒的意识还太微弱, 再加上思想不成熟,无法灵活变通事物,才导致悲剧。
就像《老友记》中吐槽的那样:
“那个孩子自杀很愚蠢,这是在干什么?他再等一年就可以离家,去话剧社了。”
当然悲剧的设定,仅仅是升华电影主题,让人们意识到教育的本质。
这并不妨碍其成为一部伟大的电影作品,而“船长”也影响了我们:
“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声音!”
02
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有多大
“教书育人”让“老师”这个职业,闪耀着光辉。
但因为光辉过于灿烂,也让不少污点藏匿其中。
人在成长过程中,多多少少都遇到过一些“作恶”的老师。
比如有不少人遭遇过被老师体罚、侮辱的情形,还有的学生被老师充当劳力去帮其干农活。
“因为成绩差,被老师骂是猪”;
“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被老师揪着耳朵拖到讲台前”;
“每到暑假办补习班,老师就要我们去帮她剥玉米皮”;
......
电影《老师的恩惠》
虽然一些“恶”的行为,很多人看起来觉得没什么,但对当事人造成的伤害和痛苦却是被低估的。
之前看过一个新闻。
一名33岁的男子,20年后拦路老师狂扇耳光:“以前咋削我,还记得吗”,男子自称因当年家里没钱没权被老师欺负。
虽然这种拦路打人的行为是不对的,但能让其在20年后还如此愤恨,我们就要问一下被打的老师“当年究竟做了什么”。
当然,有作恶的老师,就有好老师。
如果遇到的话,就是我们一生的幸运。
比如开头那位让大家欣赏晚霞的老师,给大家两次逃课机会的老师。
这些老师没有架子,言行不太像老师,却深受大家喜爱。
“我上学时门门成绩差,除了语文,就因为语文老师一次说我的字好看”;
“小时候家里穷,买不起课外习题册,老师就把她的给了我......”;
“初中,老师让学一篇《我爱我家》的作文,我父母当时离婚了,我完全写不出来,就随便写了对家庭的美好憧憬,最后加上一句:我爱我破碎又完整的家。第二天,老师把我喊到办公室,给我拉上校服拉链,还拍拍我的背,我瞬间泪崩......”
老师的言行深深影响了我们。
也许TA只是骂了你一句,也许TA做了一件令你感动的小事,但这些在青春懵懂的孩童时代,却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脑海。
03
当老师作为权威和榜样
美国学者索罗门教授曾说过,在个体人格发展方面,教师的影响仅次于父母。
老师这个角色代表了“权威”。
如果说父母是家庭的权威,那么老师就是学校这个小社会的权威。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米尔格拉姆“权威服从实验”,这个实验曾震惊世界。
实验结论表示,大多数普通人在权威的指令下会选择服从,而不管这个指令是否合理、是否残忍或者反人性。
因而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孩子面对父母的命令常当“空气”,但把老师的话却当圣旨一般“我们老师说XXX”。
另外,老师在传道授业的过程,扮演的是“榜样”的角色。
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班杜拉提出过“观察学习”的概念。他认为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或“榜样”来学习,而不总是通过“直接强化”来学习。
班杜拉提出影响榜样作用的三个因素:
- 榜样的特征;
- 观察者的特征;
- 行为是否受到奖励;
在榜样的特征中,地位和声望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儿童更乐于模仿地位更高的同性别成年榜样的行为。
当学生的行为能获得老师的“奖赏”或“鼓励”时,孩子就会更加信服老师。
我们能看到,那些积极影响了我们一生的老师,往往都是因为“善意的鼓励”。
为什么鼓励的力量这么强大?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自我效能感”。
该理论源自班杜拉提出的三元交互决定论的观点,即“人类行为”与“人内在诸因素”及“环境”三者是交互作用的。
“自我效能感”说简单点,就是相信自己能行的力量。
对自我效能感最重要的一条评价,就是“来自别人的鼓励”。
虽然这个道理听起来会让人觉得“这不是显而易见嘛”,但现实中能做到的人又有多少呢?
比如,像很多人经历过的,考试成绩出来,老师从高到低公开念分数,或者根据分数排座位;以及学校里按成绩分重点非重点班;按照成绩来选班干部等等。
很多教育行为不仅做不到“鼓励学生”,还处在“随意践踏学生自尊”的层次。
当然,在素质教育的新课改要求下,对老师的“素质”要求更高了,也让我们认真思考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理念,是让学生不断打开视野、倾听世界、自我成长。
而不仅仅将学生的目光,局限在小小的一方教室和大大的红色分数上。
就像之前微博出现一个话题。
有人说起,以前天天背句子,却从来不知道文言文古诗中的句子有多美。
网友纷纷感叹,对分数的过分关注,让我们失去了审美力。
写在最后
坏的教育都是相似的,好的教育却各有各的好。
好的老师,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成为自己。
尽管《死亡诗社》就像梦一样,在现实世界里可望不可及。但就像“船长”所说,只有在梦中我们是自由的。
“船长”的精神,像一座灯塔为无数老师指引了前进的道路。
最后,祝天下的老师“教师节快乐”!
References:
——————
[1]Author: [US] Duane P. Schultz / [US] Sydney Ellen Schultz, Publisher: China Machine Press, translator: Zhang Denghao / Li Sen, publication year: July 2016
作者:KK
排版:K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