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这是对生命的一种眷恋一种尊重。皇帝虽说贵为天子,可说到底也是肉身凡胎,也有死的那一天。其实皇帝们很在意人们是如何评价自己的。于是便有了皇帝死之后社会地位的评估这个问题,这就是谥号的来由。

皇帝谥号文和武哪个最好(文韬武略为何古代很多皇帝谥号)(1)

至于为什么历朝历代有“文帝”和“武帝”之分,其实是与古人的世界观认知论有很大的关联。如早在周朝就有武王姬发,文王姬昌,这个习惯一直往下传延,生生不息。

那么文帝与武帝到底是怎样界定的,这个“文帝”和“武帝”又是怎么来的,其实这里面很有学问,也很有意思。

一、先来后到,讲究秩序

中国是一个讲究秩序的国家,对于皇帝的谥号更是慎之又慎。一般来讲,就文武这个顺序来说,顾名思义,文在先武在后。

1、文治优先

纵观华夏大地,自从盘古开天地,人们受儒家思想的代代熏陶,崇尚文风,对文武的喜好很是分明。比如文韬武略,文武双全,出文入武,文武之道如此等等,是不是都把文放在至尊的位置?那么在古人看来,到底什么是“文”?又为何把它放到如此重要的位置?

皇帝谥号文和武哪个最好(文韬武略为何古代很多皇帝谥号)(2)

“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这是唐代诗人汪遵的古诗《咏长城》,在这里,诗人先是肯定了长城的积极意义,能够抵御敌人的侵扰。这里的临洮是长城的重镇,代指长城防线固若金汤。

当然这只是一种表现手法,诗人赞誉长城只是个铺垫,为的是想引出下面的意思。长城固然很是宏大,以至于看起来已经到了天边。然而有着如此强大的万里长城的秦王朝,却在农民起义中很快土崩瓦解,不过二世而亡。这说明了什么呢?

皇帝谥号文和武哪个最好(文韬武略为何古代很多皇帝谥号)(3)

因为长城尽管高大坚固,却与尧帝殿前的三尺台阶不能同日而语,因为尧舜追求的是贤能治国,也就是文治。而事实上也是这样,中国古代政治集团之所以能够长治久安,靠的就是“半部论语治天下”。

2、开国为武

当然就开国皇帝而言,很少是靠书生意气讲道理而得来的,必须要靠自己的打拼,有硬核才能打下天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似乎应该是武在前文在后,这样才符合逻辑。

然而,即便是在马上得天下,这些皇帝们还是希望自己的谥号是文帝而不是武帝。其实,这还是人们的重文轻武的世界观认知论在作祟。

在中国历史上,曹操有着里程碑的意义。他南征北战,戎马一生,却一直自诩为文人雅士。只不过,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出自曹操的典故成语还真的不少。

皇帝谥号文和武哪个最好(文韬武略为何古代很多皇帝谥号)(4)

比如“瓜前李下”,“望梅止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如此等等,枚不胜举,这些都充分说明他文治武功兼而有之,并驾齐驱。这样一来,曹操把自己比作文帝倒也是恰如其分。

皇帝谥号文和武哪个最好(文韬武略为何古代很多皇帝谥号)(5)

如此一来,曹操追求文人雅士之风,应该是实至名归。尤其是曹操本人还是颇有文采,尤其是他的诗歌就很有造诣。“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

应该指出,曹操的《短歌行》写得高远阔大,颇有君临天下的伟大气度,彰显了他那坚若磐石的信心和志在必得的意志,催人奋进。

皇帝谥号文和武哪个最好(文韬武略为何古代很多皇帝谥号)(6)

曹操在死之前,还是一再交代自己的儿子,把自己追封为文帝。后来曹丕尽管落实了曹操的意愿,只不过时间一长,曹丕觉得这文帝还是自己来的好。于是放了曹操的鸽子,追封曹操为武帝,而自己却享用文帝的美誉。

二、历代谥号,褒贬各异

君王应该“以德治天下”,这是当时的主流意识。比如“穷兵黩武”就是个贬义词,兵法上早就说过“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换句话说,只会善于攻城略地,不谙智取,是下下策。

1、文韬武略

帝王们在标榜自己一生荣辱的时候,多半强调自己的“文韬武略”,从而把自己拉进主流意识,虽有私心,但也难能可贵。

比如曹操,一生征战南北,却只得三分天下,一锤定音,基本上没有机会文治兴邦。尽管这位内心深处实在是想当文帝,根据曹操的功勋谥号武帝真的再也贴切不过。

于是问题来了,如果曹操当年在赤壁逆袭转场一统天下,作为开国皇帝,曹操就是理所当然的文帝,但事实上他却没有取得一统。

皇帝谥号文和武哪个最好(文韬武略为何古代很多皇帝谥号)(7)

2、文帝内敛

谥号文帝其实就是一种形象,意思就是这位是个文皇帝。再进一步说这个皇帝在生前取得的成就偏向于文治,以较为柔弱的手段治理天下。

其实文帝的内涵很深,比如这位通晓天文地理,垂范道德伦理,爱民如子注重民生这些都可以归纳为文帝。勤学好问,学识渊博,但凡是与文字搭边的都在此列。

一般来说,一个朝代的文帝与武帝很是对仗。比如汉朝有武帝刘彻,文帝刘恒,三国曹魏有武帝曹操,文帝曹丕,诸如此类不一而举。

但凡事总有特例,比如宋、 辽、金这三个朝代就没有“文武二帝”,明代只有武宗没有文宗,而清代只有文宗而没有武宗,这些现象其实与当时的政治文化乃至民族的习性不无关联。

尽管谥号林林总总,但还是有章可循。一般看来,凡是被后世称为“文帝”者,在他们统治期间,百姓安居乐业。比如汉文帝刘恒在位期间继续执行汉初的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政策。

皇帝谥号文和武哪个最好(文韬武略为何古代很多皇帝谥号)(8)

历史上的文景之治,其实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史上真正名副其实的“文”帝,当数魏文帝曹丕。应该说在所有的文帝中,曹丕的文化修养最高,是当时文坛的翘楚。他的《魏文帝集》传世至今,很有文学价值。

这话又说回来,望文生义,被后世称为“武帝”者,真的就是很有军事才能,他们不仅在战事上多有建树,更诠释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一至理名言。

皇帝谥号文和武哪个最好(文韬武略为何古代很多皇帝谥号)(9)

比如汉光武皇帝刘秀是东汉的开国皇帝,在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统一战争中,刘秀先后平灭了割据政权,结束了近二十年的军阀混战与割据局面。尽管这位是武皇帝,然而在位三十三年,却推崇儒学,强调民族气节,因而被后世推崇为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时代。

三、功过是非,后人评说

谥号制度形成,源于西周,这就是传说中的周公之谥。周王室乃至以后的春秋战国就已经盛行谥法制度,只不过到了秦始皇时期,他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很是有点以下犯上的节奏,加以废除。秦灭汉兴,于是这套制度又开始时兴起来。

尽管谥号始于西周,然而周武王这个称谓可不是谥号,而是姬昌对自己的自称。其实这个要是作为谥号,其实对于姬昌来说也再合适不过。

皇帝谥号文和武哪个最好(文韬武略为何古代很多皇帝谥号)(10)

谥号就是用最简短的文字来概括帝王的一生,其实这个难度很不小。直面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皇帝职业生涯,要想用一两个字来评价形容,也只有古人能够想到这样的法子。

即便是现代的人,写悼词最低也要三四百字,不然就是对死者的不尊重。古人倒好,限定一两个字,这也是考量先人智慧的最为极端的答卷。

皇帝谥号文和武哪个最好(文韬武略为何古代很多皇帝谥号)(11)

当然,古人还是有着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先是把为数不多的词汇归类,然后确定这些词的褒奖亦或是抨击进行定位,当然也免不了甚至还有恶搞词汇,再根据皇帝的生平做过的好事与犯过的错误,通过民意测评然后加以综合评判。

尽管这是一个出力不讨好的工作,但所幸的是,先人们不仅坚持了下来,而且很有建树。比如褒奖的谥号有文、武、明、睿等等,而质帝、冲帝、少帝这些往往是说明这位幼年即位而且去世得很早。

至于厉、灵、炀这些词汇都是对皇帝的恶谥,此外哀、思这些显然也不是好词,但还有点同情的意味,比如崇祯皇帝就追谥为思宗。

皇帝谥号文和武哪个最好(文韬武略为何古代很多皇帝谥号)(12)

至于孙权是个例,大帝就他的谥号,显而易见与传统的谥号相去甚远,不仅前无古人而且后无来者。有意思的是,大汉倡导以孝治天下,于是他们的所有皇帝的谥号在前头都冠以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如此等等。

皇帝谥号文和武哪个最好(文韬武略为何古代很多皇帝谥号)(13)

当然,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尤其是像平定先帝的功过是非,不可能面面俱到,有的也会有失公允,这也不能求全责备。有的因为新皇帝接班顺利,于是便会对先帝赞誉有加,明显带有美化甚至放大。

总的来说,大多数是恰如其分的。当然对于像周厉王、隋炀帝这样的弑君之徒,后人就有点不讲面子,直言不讳指责抨击这也是他们咎由自取。

皇帝谥号文和武哪个最好(文韬武略为何古代很多皇帝谥号)(14)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中国有句俗语叫做人在做天在看,这天就是天下的苍生,是每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事实上帝王的谥号并不仅仅是庙堂上的歌功颂德,更是在百姓的心里。

这五百多位皇帝,尽管他们的名字人们早已忘记,但是文帝武帝这个名号却千古流传,生生不息。唯一希望的是,就像光武大帝一样,就像魏文王那样,能够把大汉疆土带来安宁的皇帝,能够把华夏文明发扬光大的皇帝。人们会永远记住他们,千秋永世。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为何都崇尚文治,而不喜欢武力?这首唐诗给出了答案

为什么很多朝代都有"文帝"和"武帝

刘秀- 东汉开国皇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