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一笑泯恩仇”这句诗出自鲁迅的《题三义塔》,上一句是“渡尽劫波兄弟在”,是鲁迅书赠日本西村真琴博士的一首诗,却很少有人知道这是为一只死去的鸽子所写。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派兵突袭沈阳,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日本侵略军很快占领了我国东北全境。“九一八”事变发生的第三天,鲁迅撰写《答文艺新闻社问》,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恶,揭露中国军阀政府甘心充当帝国主义仆役的实质。鲁迅的文章和陈望道、胡愈之、郁达夫等的短文,一起发表在《文艺新闻》开设的《日本占领东三省屠杀中国民众!!!文艺界的观察与意见》栏内。

12月间,全国各地学生为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到南京请愿,遭到国民党政府的逮捕和枪杀。12月20日,鲁迅撰写了著名的《“友邦惊诧”论》,25日发表于左联刊物《十字街头》。文章针对“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不仅采取不抵抗的卖国政策,反而残酷镇压学生的爱国运动的行径,义正词严地驳斥了他们横加给南京请愿学生的罪名,愤怒地斥责了所谓“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的奴才言论。文章以充分的事实和雄辩的逻辑,有力地抨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阴谋和蒋介石政府的倒行逆施。

1932年1月,日本军队在上海发动新进攻的“一•二八”战争爆发。鲁迅寓所拉摩斯公寓对面就是日本海军陆战队的司令部。1月28日下午,鲁迅发觉寓所附近气氛紧张,不少人仓皇迁徙。当天晚上,鲁迅正在一楼写作时,马路对面的日军司令部突然电灯全部熄灭,汽车、战车从院内驶出,向南而去,紧接着就听到枪声,由疏而密,鲁迅和许广平跑到阳台上一看,红色火线穿梭般从头顶掠过,知道战争已经发生,急忙退回楼下。就在临街的大厅里,就在鲁迅写作的书桌旁边,一粒子弹洞穿而入。鲁迅事后在信中向许寿裳描述道:“此次事变,殊出意料之外,以致突陷火线中,血刃塞途,飞丸入室,真有命在旦夕之概。”

第二天天微明,即有大队日军敲门检查。不一会儿,内山完造派日本店员请鲁迅一家到书店暂避。下午,鲁迅一家即搬到内山书店楼上。几个人挤在一起,窗户用厚棉被遮住,在黑暗中,在提心吊胆中,度过了整整一星期。因北四川路的内山书店处于战区之中,很不安全,在内山完造的筹划下,2月6日,在过春节的这天,鲁迅一家和周建人一家,转移到上海三马路英租界内山书店支店内,十人一室,席地而卧。

在硝烟弥漫的2月4日,避居的鲁迅与茅盾、叶圣陶、胡愈之等四十三人联名发表上海文化界告世界书,抗议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上海的暴行,反对中国政府的对日妥协,呼吁全世界的进步力量“立即起来运用全力,援助中国被压迫民众,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战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惨无人道的屠杀”。

鲁迅 相逢一笑(解密鲁迅诗作相逢一笑泯恩仇)(1)

西村真琴绘制的《鸽子图》

在侵略和反侵略的斗争中,在危难之中,内山完造及内山书店店员对鲁迅全家的真情帮助,以及鲁迅对他们的友好信赖,一再显示着两国人民之间友谊的价值和力量。在“一•二八”战争中,日本生物学家西村真琴,作为大阪《每日新闻》代表团团长访问上海等地,并组织医疗服务团,为受伤的中国人民免费治疗。在闸北三义里街头,他看到一只在战火中失去主人的鸽子,便带回日本,与日本的鸽子配对饲养,希望孵出小鸽作为和平使者送往中国。

第二年,这只鸽子死了,西村把它葬于院内,并立碑,取名三义冢,又画了鸽子遗像,寄给鲁迅请求题辞。鲁迅作《题三义塔》诗,书赠西村博士:“奔霆飞爆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混恩仇。”鲁迅在诗中既控诉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罪行,又赞扬西村真琴等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并坚信中日两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努力,一定能够战胜法西斯主义逆流。鲁迅希望也相信两国人民的未来,是兄弟般的世代友好。

鲁迅 相逢一笑(解密鲁迅诗作相逢一笑泯恩仇)(2)

1933年6月鲁迅所作的《题三义塔》诗手迹

这首以“一•二八”战事为背景的诗作,字里行间,洋溢着崇高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激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