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秦尊法学,律法严苛导致民不聊生,一味的愚民和打压,显然不符合当时社会的演变规律。同样有了秦灭的教训之后,汉朝初期的建设采取的都是修生养息,放任自由的黄老之术做法。黄老之术也就是道家思想,主张的是“柔弱”“谦下”的思想。汉高祖、汉惠帝、汉文帝时期都是以此作为主要治国方针,汉宣帝时期则难以判断。不过汉宣帝时有窦太后坐镇,《史书》记载:“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从这也能看出,汉景帝期间依旧没有太大改变。

明堂是谁主持修建的(汉武帝为何要修建明堂)(1)

汉高祖刘邦

那么尊崇黄老治国是否有效呢?可以从一个小案例上来说明。曹参不但是汉朝开国功臣,而且还是继任萧何以后的第二任汉朝相国。毫无疑问曹参是拥护黄老治国思想的忠实者,汉惠帝时期曹参在齐国(刘肥的封地为齐)丞相。《史记·曹相国世家》记载:“孝惠帝元年,除诸侯相国法,更以参为齐丞相。参之相齐,齐七十城。”,齐国封地辽阔,多大七十余城。这时候身为丞相的曹参自然需要好好谋划治理良方。

曹参的做法是:

1. 《史记·曹相国世家》记载:“天下初定,悼惠王富於春秋,参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如齐故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意思是召集了齐国诸位名望之士询问安邦之策,可是人云亦云,无人可以定夺。

2. 《史记·曹相国世家》记载:“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后曹参请来了盖公,此人善于黄老学术,因此给曹参的建议就是无为而治、民自安定。

明堂是谁主持修建的(汉武帝为何要修建明堂)(2)

萧何、曹参像

当然这还缺少了说服力,听取了盖公的建议并不代表就可行。真正让曹参对此深信不疑的就是“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可见黄老治国思想的确可信,收获颇丰。也正是得到了该有的回报,曹参深刻的将这一套灌入骨髓,以至于出现了“萧规曹随”的成语。(曹参尊崇无为而治,继任萧何为相后延续萧何所以制定的律法规定,故而称萧规曹随。)

汉武帝拐弯

有道是富家总出败家儿,有了前几代帝王的基础,无为而治所带来的就是“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见《汉书·食货志》),这时候恰好汉武帝又雄才大略野心勃勃,前有窦太后的强制性“学习黄老”的要求,汉武帝刘彻自然也是学了黄老一套的。只不过刘彻并不满足,身为一国之君远不及于此,而刘彻所做的决定也正是历史上的一个“大转弯”。

明堂的修建

从根本上上来说,儒家思想重视礼法,再过之就为讲究排场。例如儒家圣人孔子曾就做出过表率,当时孔子和子路两人被围困在陈蔡两国之间。一连十几天都没有进食,就快要饿死了。这时候孔子的学生子路去偷了一只小猪和酒菜来,孔子问都没问直接吃饱为妙。等到后来孔子脱险,受到了鲁国国君的接待。这时候孔子却和之前判若两人,坐的席子不正不坐,吃的肉切的不齐不吃。按照孔子的说法就是,当时是为了生存所以顾不了那么多,而如今是为了生活所以要把廉耻捡回来。

明堂是谁主持修建的(汉武帝为何要修建明堂)(3)

儒家始祖孔子

这一典故就类似于汉武帝时期的做法,正是因为前几代的经营积累,如今的汉武帝需要的则是礼仪制度,找回“廉耻”。这么一来明堂深得汉武帝心意,那么问题是明堂究竟是什么?《法言义疏》中说明堂最早是黄帝为祭祀昊天上帝所建的祭祀建筑,《北史》中记载夏朝时明堂称为“世室”,商朝称为“重屋”,直到周朝才被改为“明堂”。明堂顾名思义即“明正教之堂”,是宣扬君权神授概念的重要场所和特征。

明堂是谁主持修建的(汉武帝为何要修建明堂)(4)

现洛阳市明堂景区

同时明堂的作用不只在于君王,汉朝时期仍然有诸侯王。但是同等级诸侯王的地位大小难以区分,同为诸侯王究竟谁更大?有了明堂就一切迎刃而解。《礼记·明堂位》中对君王以及各诸侯、臣子的站位都有详细的描述:

天子负斧依南乡而立;三公,中阶之前,北面东上。诸侯之位,阵阶之东,西面北上。诸伯之国,西阶之西,东面北上。诸子之国,门东,北面东上。诸男之国,门西,北面东上。九夷之国,东门之外,西面北上。八蛮之国,南门之外,北面东上。六戎之国,西门之外,东面南上。五狄之国,北门之外,南面东上。九采之国,应门之外,北面东上。四塞,世告至。此周公明堂之位也。明堂也者,明诸侯之尊卑也。

由此看来明堂确实讲究搞“名堂”,光是从这严格的站位制度来看,都足以彰显大国风范,天子威仪。而之前所说的诸侯难分大小,如今看站位何处,就一目了然。汉武帝生性就好大喜功,面对仪仗威严而且于君有利的做法,怎么可能会拒绝?所以汉武帝与之前帝王的最大区别就在于,重视君权。在儒学繁文缛节的背后,实际上却是汉武帝为集权而铺垫的大戏。

明堂的意义

在汉武帝以前,君权固然是首位,但时间一长就容易受到漠视。前有周朝时期诸侯分封导致的周天子衰微,后有秦朝过分集权而导致民众怨声载道的覆灭。汉高祖刘邦有了前人的案例借鉴后,提出了分封郡县并存的特点。为了能防止诸侯乱国,还出现了白马之盟。然而时间总会抹去一切,比如之后发生的七国之乱,刘邦的做法依旧不能长久。所以汉武帝建立明堂的初衷只是在刘邦做法上的一个演变,重视礼法制度,时刻强调君权的首要。

明堂是谁主持修建的(汉武帝为何要修建明堂)(5)

汉武帝

自然需要强调君权,那么则需要强调的渠道。原本明堂在夏商周时期都是祭祀专用,用来祷告上天,证实君权神授的概念。再加上有了明堂的政治礼仪,君王的威仪能够深入人心,从人心上出手,进行道德上的约束。证明一点,想要推翻君王是不合天意的,是不得民心的概念。汉武帝选择的这一历史拐弯,也是封建王朝君王的必经之路,只是历史选择了汉武帝来做。

参考文献:

《史记》、《汉书》、《后汉书》、《法言义疏》、《礼记·明堂位》、《论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