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体育健身法之居家养生太极拳(姑苏区六旬阿姨的酷炫生活)(1)

今年63岁的胡小燕是位太极拳高手。

名城新闻网讯(通讯员 张协 记者 熊曙光)“啪!”衣袂带风,胡小燕右掌上提,左掌下按,干净利落地摆出个“白鹤亮翅”,紧接着“左右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左右倒卷肱”……一套杨氏太极拳二十四式打罢收式,脸不红,气不喘,一旁观看的人很难猜到,眼前这位身手潇洒的“太极大师”其实已经是一位年过花甲的老太太了。

治颈椎病 练成太极高手

在苏州太极拳爱好者圈里提起胡小燕,可能知道的人并不多,但要说起“小燕子”,却是人人都挑大拇指的一位“腕儿”。胡小燕今年63岁,是桃花坞街道阊门社区的一位退休居民,她身材不高,看上去甚至还有些瘦弱,却是个地地道道的“武林高手”。无论是陈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亦或是太极剑、太极刀,胡小燕无所不精。然而,武艺如此精湛的她却是退休后才“半路出家”,提及自己习武的原因,胡小燕笑道,这还得“归功”于12年前的一场病痛。

2003年,原本身体一直很好的胡小燕忽然犯起了头疼,严重时甚至连路都走不动,躺在床上,感觉天花板都在旋转,到医院诊断的结果是严重的颈椎病。为了缓解疼痛和眩晕,胡小燕不停地吃药、按摩、做牵引,但都没能起到很好的疗效。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她听朋友说起,打太极拳对身体很有好处,能够舒筋健骨,活血化瘀。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胡小燕就近参加了石路银河广场拳操队,跟随老师学习太极拳、太极剑和太极刀。

虽然是初来乍到,但胡小燕很快掌握了各项技术要领,一招一式操练起来让很多老队员都自叹不如。从那时起,她就赢得了“小燕子”的称号,每次老师教完新招式,都会让“小燕子”给大家做示范,一年不到,胡小燕就成了银河广场拳操队的队长,原本一直困扰着她的劲椎病也不再犯了。第二年,老师离开拳操队,胡小燕决心靠自己把队伍带起来。她开始广泛招收太极拳爱好者,为她们免费授课。2008年,石路银河拳操队已经从5年前的寥寥30人扩展成为一支拥有175名队员的大型拳操队,“小燕子队长”的威名也在苏州太极拳界不胫而走。

抱“平常心” 荣获国际金奖

虽然身怀绝技,但习武后的7年时间内,胡小燕却从未参加过任何武术赛事。直到2010年,在一次机缘巧合下,她参加了在徐州举办的一项省级武术比赛,并获得了太极拳项目中老年组的季军,这次获奖经历让她信心倍增。之后,胡小燕开始积极投身到各级太极拳赛事中去,并斩获无数荣誉。

去年3月,胡小燕在苏州武术协会的推荐下,赴香港参加了第十二届“梦想杯”香港国际武术节。胡小燕坦言,去香港参加比赛只是抱着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的心态去的,根本没想过要拿奖牌。然而在18号比赛的当天,她却超水平发挥,以一套陈氏太极18式和一套武当三丰太极剑分别摘得中老年组太极拳和太极剑的金牌和铜牌,并和队友一起摘得团体组的银牌。

如今,胡小燕已经培养出了接班人,自己也从拳操队队长的位置上退了下来,但她每天练武的习惯却从未改变。每天早晨6点,胡小燕都会准时背起宝剑,挎起扇袋,步履矫健地赶往银河广场,和武友们切磋上两个小时。

圆“儿时梦” 学成各种乐器

除了练武之外,胡小燕还是个标准的“乐器发烧友”,她认为,习武是出于后天机缘,而演奏乐器却是她从小的兴趣爱好。至今,胡小燕还清晰地记得,在民族乐器厂工作的舅舅把一把手风琴送给还在念小学的自己的情景,“我捧着手风琴一刻也不愿意离手,当时身边没有人会乐器,我就自己琢磨,花了几天时间把哆瑞咪发嗦这几个音符给找了出来。”1968年,胡小燕响应号召,远赴内蒙古莫力达瓦达翰尔族自治旗西瓦尔图公社支边,在那里,她学会了拉二胡。“每当想家的时候,我就拉上一曲,仿佛感觉远在苏州的亲人能听到我的琴声一样。”

虽然爱好乐器,但真正拜师学艺还是到了退休之后。2003年,胡小燕报名参加了苏州老年大学的古筝班,一学就是三年。学成后,她报名参加了全国音乐古筝等级考试。“当时班里一共有100多名同学,却只有我和另外一个人报名参加了考试,我们两都考上了全国音乐古筝五级。”但胡小燕并没有把成功归功于自己的勤学苦练,反而认为自己只是脸皮比一般人更“厚”一点而已。别人不好意思去尝试的事情,她偏偏要去尝试一番,无论是做武术指导,参加武术比赛,还是报考古筝等级考试,都是如此。

近年来,她还相继学习了二胡、扬琴、葫芦丝、琵琶等民族乐器,甚至连钢琴以及年轻人最热衷的吉他也都难不倒她。自从学习乐器演奏以来,仅花在购买乐器上的钱都已经好几万,但胡小燕却从不心疼。“年轻的时候家里穷,学不成音乐,现在条件好了,退休在家时间又充裕,我就下决心要把儿时的梦想全都一一实现。”

传“正能量” 发挥晚年余热

退休后,胡小燕一直积极参加社区举办的各类活动,久而久之,社工和居民们都知道“小燕子”阿姨有副热心肠,但只有与胡小燕亲近的人才知道,她还是位乐善好施的“公益达人”。

2004年,胡小燕开始资助一位居住在湄长新村的低保贫困女孩小孙。小孙的父亲病故多年,母亲丧失劳动能力,母女两人仅靠每月几百元的低保金维持生活。胡小燕刚开始资助小孙的那年,小孙还在念小学四年年,胡小燕通过原沧浪区关工委将2400元转交给了小孙的母亲,直到小孙高中毕业,胡小燕每年都会给她们母女汇去2400元。2013年,小孙考上了大学,胡小燕主动提高资助标准,每年寄去3000元。

虽然已经整整资助了11个年头,但11间,胡小燕却从未与小孙见过一次面,通过一次电话。胡小燕不许任何人向小孙透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家庭住址,即使是小孙想写信给她,也是先寄到友人处,再由友人代为转交给自己。胡小燕认为,做善事就不该图回报,她只是希望小孙将来能摆脱贫困,并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胡小燕说,等3年后,小孙大学毕业,自己就将停止对她的资助。“下次我希望能帮助一个自己所在社区的贫困学生,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

(责编:马克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