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的一天夜里9点左右,河南伊川县公安局的执勤民警接到了一个村民的报案,村民是伊川县鸦山乡的村民,他举报说村里有人正在盗墓。

一听说有人盗墓,民警们立刻赶到了现场,可是这盗墓贼、盗洞是一个也没见到啊!是走漏风声让他们跑了?还是报案人报了假案呢?于是民警不动声色地走访起来。

很快,民警就在走访中获得了一个重要线索,这个红薯窖敢情早就坍塌了。不过这好端端的地窖怎么就能榻了呢?看来这里头有猫腻!

民警用手电筒往里面那么一瞧,嗬,这眼前的景象让他大吃一惊,这个红薯窖不仅大于普通的红薯窖,而且还异常的深,自己刚才呼喊的回声还在窖里回荡着呢!这个窖也没有什么其他的东西,就是个空窖而已。这就怪了,既然是一个空窖,那大半夜的,它是咋塌的呢?

这太奇怪了!随后二位民警决定下到窖底一探究竟。

河南平顶山流沙墓有炮弹(河南红薯窖被盗墓)(1)

10分钟后,窖口的民警便呼喊里面的同事,可是这下回来的可不仅仅是俩人了,而是4个人!难不成,那俩不是"人"吗?

您想多了!这俩还真是人!不是鬼,他俩还真就是盗墓贼!据他们交代这窖底还真有一个古墓。不过具体二人盗有了些什么宝贝?民警还真不知道,据嫌疑人自己交代,那好东西真是挖出不老少,其中最珍贵的就是这个已经支离破碎的东西了。您瞧瞧,这花纹、质地,一看就非常珍贵,那这是什么呢?它的主人又是谁呢?

在掌握好基本情况后,民警立刻联系上了当地文物部门,文物局接到通知后,立刻组织专家赶赴文物被盗现场开始抢救性发掘。

按照村民提供的线索,专家们很快就找到了一条令人惊讶的墓道,长约32-38米左右。除了墓道,考古学家还发现了墓道天井!何为天井?天井是唐代墓葬里流行的一种建在墓道里的孔洞。主要是用于透气和输送陪葬品。而且这墓主人的身份越高,天井的数量也就越多。

这座墓有3个天井。可见墓主人的身份绝对不简单。那么这位身份尊贵的墓主人,究竟是何方神圣?

就在考古学家一筹莫展之际,警方那边传来了一个好消息,他们追缴回了一件珍贵的被盗的银质桌子,虽说只有巴掌大小,但是做工绝对是一流的。桌面上刻满了象征着灵魂不死,永生轮回的忍冬纹。四个桌脚形似兽蹄。桌侧低垂的鹤首,形象逼真,耐人寻味。

不过,这么小巧的小桌子,究竟是干什么用的?这时候,有队员想到了法门寺出土的一件类似提篮的茶笼。为何提到茶笼?这是因为这两件物品造型各异,但是却有两处细节非常相似——那就是二者的纹饰里都有相同的小孔洞。据唐代著名茶学家陆羽《茶经》中所记载:唐人喝茶,在茶叶泡水之前,要先炙茶。就是把茶叶放在火上烤一烤。自然是用这种带有小孔的茶笼烤啦!

所以,考古人员推测这同样带有小孔的桌子,极有可能也有同样的功能。如果真是如此,那么桌侧低垂的鹤首则不难解释了,这应该就是把手,防止主人的手被烫伤。

既然已经弄明白了这小桌的用处,警方对于接下来的摸排非常有信心,果不其然,警方顺藤摸瓜,很快又找回了一件丢失的文物——一支手柄极长的银制勺子。形状与今天所用的勺子非常相似。不过这只勺子还带有专属盖子。在勺子的手柄上人们发现了五个字——"四两二分宅"。这是什么意思?这个其实不难理解,"四两二分"是勺子的容量。这唐代的一两仅仅只有40g,四两二分,换算一下就是160g的重量。那么勺子怎么还有容量的限制?

为此专家遍寻史料,终于在一副唐代古画《宫乐图》中找到了答案。《宫乐图》中一群丰腴美人们正围坐在桌前,各捧茶碗,似乎是在组织茶话会。没错啦!这柄长勺也是茶具,它叫茶铛。

在茶铛被追回后不久,另一件茶具也被追缴回来了,这是件玉碗。不过不是喝茶用的,而且研磨茶叶所用。

据《茶经》记载,唐代的茶叶多数是制作成了茶饼,所以在泡茶前,需要把茶叶研磨捣碎,也就是把茶饼直接放在这种带有纹理的茶碗之中,后来用棒杵捣碎研磨成粉。它其实真正的名字是:研茶钵。

在唐代,能使用如此奢华茶具的绝对是贵族。那么他究竟是谁呢?

带着这个疑问,考古学家开始了新一轮的发掘工作。但是这座墓葬的反常现象还不止这一处,首先,这座墓葬的土质特别坚硬,只因为这是经过烧制的土,不仅不会返潮,就连害虫也不得靠近墓地。墓道两侧铲得非常光滑,几乎用的都是当时最好的建筑材料。

理论上,这座墓葬是绝对不会坍塌的,此刻,考古学家又发现了墓中一处蹊跷的地方。那就是墓道中竟然还分布着六个壁柱和六个柱洞,壁柱,就是支撑墓葬顶部的一种构件。在仔细观察后,专家们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原来这些看似反常的壁柱是用来修复墓顶的。这也说明在墓主人下葬之前,其实这个墓地就已经塌下来过!

这也就是说,墓主人实际上早早地就修好了自己的墓地,但是由于寿命长,以至于墓地因长期空置加上雨水侵蚀,引起了墓地的坍塌!

那么,在等级森严的古代封建社会,只有等级高贵的封建君主与等级高贵的贵族成员才能提前修建自己的墓地。墓主人居然有如此特权,那么他会是个高等级的贵族吗?

就在考古学家清理到墓道尽头时,又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墓道尽头的石门所采取的形制也非常奇特,这石门啊!主要就俩作用,第一自然是用来防盗,第二个就是彰显自己贵族的身份。一扇完整的墓门包括门扇、门楣、门套以及精美的雕花等。

而墓里的石门却好似两块仓促装上的石板似的。非常简陋寒酸。除此而外,墓室与甬道之间还有扇木门,这可不常见啊!因为古人墓葬最看重的就是防腐,即使选择木材,贵族们也是会选择昂贵耐腐的材料,并且为其反反复复地涂抹上防水防潮的漆料。

既然是这样,这位墓主人为何会选用一扇容易腐烂的木门呢?非常遗憾的是,墓道中虽然有许多放置随葬品的壁龛,可是由于盗掘严重,可以说是空无一物了。

当考古人员清理地面时,令人欣喜的是,墓室里的泥土里居然还隐藏着些散碎的金器,其中最小的仅有一个米粒大小。经过多次的清理后,玲珑小巧的它们终于露出了自己的"庐山真面目"。考古学家推测它们应该是装饰所用的饰品一类的物料。那么既然是饰品,难不成墓主人是为女性?

推测就是推测,开棺看看不就成了!

河南平顶山流沙墓有炮弹(河南红薯窖被盗墓)(2)

可是主墓室里的情况却让考古队员大失所望,这墓室里什么也没有了。就连棺椁也早已经朽烂了,就在束手无策之际,在摆放棺椁的台基下方,大家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一块写满了文字的大青石板正是墓主人的墓志铭。这墓志铭非常有气势,不仅体积庞大更是雕刻精美。

原来这个墓主人是濮阳吴氏家族的女儿。死后被追封为“齐国太夫人"。 看来吴氏的夫家不简单呢!这墓志铭的前几个字——“成德军“!就是答案。

公元763年,“安史之乱"被平息以后,原属于安禄山、史思明的旧部归降朝廷。被分为三个部分,但是他们仍旧控制着河北广袤的地域。他们拥兵自重,互为依靠。逐渐形成了唐代历史上最著名的"河朔三镇“。即范阳、魏博和成德。而吴氏的夫家正是成德军的掌门人——成德军节度使王家。成德军节度使王武俊正是吴氏的公公。王氏一家三代均为成德军节度使。

不过,成德军首任节度使可不是王武俊,而且张忠志。王氏杀了他儿子后拥兵自立,成为了新任成德军节度使。

王武俊是契丹人,开元年间随父辈南迁中原。可是骨子里的契丹游牧民族的彪悍劲儿与骑射本领,他小小年纪就从军中脱颖而出。即使年过花甲,身体依旧非常健硕。

河南平顶山流沙墓有炮弹(河南红薯窖被盗墓)(3)

虎父无犬子,他的长子王士真从小于军中历练,南征北战,极有父亲的风采,所以日后他继任了成德军节度使。而作为妻子的吴氏自然是夫贵妻荣,得以获封为“国夫人"。

专家在提取墓志铭时,又有了惊人发现,这墓志之下还有一层文字!而这些文字就是答案,记载吴氏貌美娴熟,非常受夫君的喜爱。她活了61岁,虽然不算长寿,可是在平均寿命低下的古代,她已经算高寿了。

就在吴氏的次子王承元即将继任成德军节度使之际,他不仅拒绝划地自治,反而转身归顺了中央政府。专心为中央政府效力。于是他举家迁出成德,前赴洛阳定居。

那么王承元为何要放弃继任家族爵位呢?

第一,是由于朝廷对王承元家族的不断打压。第二,也是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成德军内部的风起云涌,管理起来不仅困难重重,还甚至有分裂的风险。王承元自认没有驾驭成德军的本事,索性在这内外焦灼下,投靠了远在洛阳的中央政府。

看到这里,有人猜测吴氏夫家既然已经落魄,那么吴氏想来也不会太好过吧!这吴氏的母家——濮阳吴氏家族,那也是个豪门望族。吴家可是唐代宗李豫的外祖家!锦衣玉食恐怕还是能给予吴氏这个出嫁女儿的。

人生短短几十年,无论一个人曾经拥有过多少金银财宝,多高的权势地位,最后也是一抔黄土草没了,尘归尘,土归土,干干净净,一无所有。

好了!本期的节目到此就结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