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三里的大名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它是调脾胃的大穴,是扶正的强壮穴,也是延年益寿的长寿穴。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是五输穴之一,其性属土经土穴。而胃为水谷之海,能包容五谷,荣养四旁。

胃和脾相表里,均为仓溏之官。主要职责是受纳、运化水谷,输布精气、津液于全身。足三里为胃经之主要穴位,它有理脾胃、调气血、主消化、补虚弱的作用。

常灸“足三里”能调整消化系统使之功能旺盛,吸收营养增加能源,对全身各系统都有强壮作用。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特别注重脾胃,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是生化的源泉,是生命的根本。而灸“足三里”,可以温中散寒,健运脾阳,补中益气,导气下行,强壮全身,延年益寿等。

晚上能灸足三里吗先灸左还是右(足三里很好但不能乱灸)(1)

于是乎,不分年龄大小,大家都灸起了足三里,却不知灸足三里是有讲究的,不可盲目灸——中医古籍《类经图翼》说“小儿忌灸三里,三十外方可灸,不尔反生病”,然后就有位很严谨的灸友与我讨论“30岁之前能不能灸足三里”的问题,在与其讨论许久之后,最终得出结论如下:

小儿忌灸三里,不然反生病

古医书说“小儿忌灸三里,三十里外方可灸,不尔反生病”,是因为足三里有引气下行的作用。处于生长期的小儿乃纯阳之体,生发之气旺盛,常灸足三里使气下泄,可导致生长迟缓、气血不和、易生病,故而孩子不宜常灸足三里。

晚上能灸足三里吗先灸左还是右(足三里很好但不能乱灸)(2)

然而,古医书说的不一定适合现代,古医书指的是正常情况下孩子不宜灸足三里,但如今的孩子很多都已不是纯阳之体,常吃各种冷饮零食,导致体内寒湿气重,导致脾胃虚弱,这种情况适当灸足三里也未尝不可。

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孩子最好不要灸足三里,若是孩子出现脾胃虚弱、积食厌食的情况,首选艾灸中脘、脾俞、胃俞、四缝,其次才是适当的艾灸足三里,以配合调理,如有出现腹泻,还要加上神阙。

小儿艾灸原则:

小儿艾灸穴位在于精,意外小儿多为纯阳之体,阳气充足,艾灸重在补阳。因此小孩艾灸穴位不在多而在精,不要像大人一样,把小孩全身灸一遍,一是没必要,二是有可能扰乱小孩原本气血状况,艾灸一些主要穴位即可,不必艾灸过多穴位。

2岁以内的孩子,每穴艾灸5分钟左右,热度温温的即可,就是用温和灸,3~5岁的孩子,可以每穴艾灸5~10分钟,也可以大椎和身柱回旋灸一共10~15分钟,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艾灸时间可以适当延长。

于时间,不要看得很死,要灵活运用,如果孩子配合得很好,那么我们就多灸一会,如果孩子不配合,那么我们就只能少灸一会,少灸了,灸量不够,效果肯定会打折扣。孩子保健灸,隔天一次或一周2~3次,长期施灸也没副作用,不过孩子如果已经很健康了,就不必总艾灸。

12岁后方可灸足三里

古医书说“小儿忌灸三里,三十外方可灸,不尔反生病”,难道三十前就真的都不适合艾灸足三里了吗?上文我们讲了小儿不宜艾灸足三里,但是30岁以前不能艾灸足三里的说法不全对——孩子12岁以后可以常灸足三里

上文我们说小儿要少灸足三里,是因为小儿脏腑发育不完全,且为纯阳之体,若是艾灸足三里会把阳气引到下焦,脏腑就得不到足够的滋养,然后就会影响到孩子的生长发育。

而到12岁以后,人的脏腑已初步发育完成,这时候艾灸足三里引气下行,也不会对孩子的生长发育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可以脾胃调和,促进水谷精微的吸收,何尝不可灸呢?

30岁以后需多灸足三里

关于30岁以后要多灸足三里的话题,我们前天讨论过了,但不妨在这里补充说明,也算是体现它的重要性吧。我所知道的是,30岁以后需常灸足三里以下气,因为30岁以后人体浊气容易上泛,灸足三里可使浊气下降,强壮全身。

古医书说“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暗,阳气逐渐衰弱,所以三里下气也。”也就是说,30岁以上的人阳气逐渐衰弱,灸足三里穴可补气壮阳,不然会出现气短、两眼昏花等现象。

把人的寿命按100岁,进行黄金率分割,人从出生到38岁时,生命力(阳气)达到最高峰。过了38岁生命力开始下降,到61岁时就降到接近最低的位置,如果及时灸足三里穴就可补气壮阳,就可延缓衰老,达到长命百岁。

若要体自安,三里常不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