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
冬天怎么保护脆弱的呼吸?
细颗粒物又称细粒、细颗粒、PM2.5。细颗粒物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它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其在空气中含量浓度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面积大,活性强,易附带有毒、有害物质(例如,重金属、微生物等),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冬季PM.25严重的原因
影响PM2.5浓度变化的主要是两个原因:污染源排放和气象条件,受这两个条件影响,PM2.5浓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虽然南北方因为湿度、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不同,在具体的数值上会有差异,但总体趋势大致相同,表现为秋冬季高,夏季低。
一、气象和扩散条件
1、逆温
论气象条件对PM2.5浓度变化的影响,逆温起到关键作用。什么是逆温?通常情况下,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下层空气较热,上层空气较冷,冷空气重会下沉,热空气轻会上浮,就形成了对流。但在某些时候,比如秋冬季夜间,因为地面温度急剧降低,导致贴近地面的下层大气温度很低,上层空气降温没那么快,反而温度比下层高,发生“气温的逆转”现象。这种下冷上热的逆温层结一旦形成,空气无法上下对流,污染物就很难扩散。
冬季地面对于大气是冷源,尤其是夜间辐射降温明显,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比上层大气温度低,造成大气层结稳定,空气无法上下对流,污染物积聚就很难扩散。夏季则相反,地面对于大气是热源,大气垂直运动活跃,加上气旋(温带气旋&热带气旋)活动频繁,就不易出现逆温现象。
2、降雨和风力
夏季气旋(温带气旋&热带气旋)活动频繁,水汽输送好,利于产生降水,较频繁的降雨及大风天气,有利于PM2.5的扩散和清除,因而一年中夏季的PM2.5浓度最低。而与夏季的暴雨相比,冬季气团干燥,不利于形成降水,降雨量少且持续时间较短,风速和风力较小,对空气中污染物的冲刷效果不明显,也是导致PM2.5浓度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空气中负氧离子的生成
空气负离子主要有两种来源:一是自然现象,二是人工生成。
一、人工生成
具有负离子系统和污染物收集系统的生态级负离子生成技术,是唯一能够生成等同于大自然的生态级负离子。
二、自然生成
1、雷电效应大气受紫外线,宇宙射线,放射物质,雷雨,风暴,土壤和空气放射线等因素的影响发生电离而被释放出的电子经过地球吸收后再释放出来很快又和空气中的中性分子结合,而成为负离子。
2、水、空气能量电离作用由于空气气压或水压形成的势能和动能,作用于空气或水中的水分子,使其发生破裂并裂解成正负离子,通常形成在瀑布、喷泉、海滨或者风沙等环境。
3、森林植物的光电效应森林的树木,叶枝尖端放电及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形成的光电效应,使空气电离而产生的负离子。
负氧离子在空气中的妙用
负氧离子主动出击
高活性的生态级负离子被释放到空气中之后,能够凭借自身的活性扩散到较大范围空间内。因为负氧离子带有负电性,而空气污染物带有正电性,依据物理中的正负相吸的原理,能够主动出击捕捉空气中的微小颗粒物、细菌、病毒、硫化物等空气污染物。
应对空气污染物凝聚沉淀
空气中的污染物因正负相吸原理,而不断地被空气负离子所吸附收集,体积不断地增大,直到无法摆脱地球引力的作用,就会被沉降到地面,从而实现对空污染物的清除功能。实验证明,飘尘直径越小,越易被负离子沉淀。
生态级负离子(小粒径负离子)可以主动出击捕捉小粒微尘,使其凝聚而沉淀,有效除去空气2.5微米(PM2.5)及以下的微尘,甚至1微米的微粒,从而减少PM2.5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生态级负离子对空气的净化作用是源于负离子与空气中的细菌、灰尘、烟雾等带正电的微粒相结合,并聚成球降落而消除PM2.5危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