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石光荣在家庭里一直是作为粗莽、野蛮、专横的形象出现,但是作为一名被党培养多年的军事干部,他忠诚的品质和内心深入的仁爱却是我们无法忽视的话题。
石光荣的忠勇是从血与火中走出来的。
石光荣八岁父母双亡,十三岁离开家乡投奔抗联,到解放战争时期已经成长为野战军团长,期间经历过几十次战斗,多次负伤,九死一生,深得上级领导肯定和士兵的爱戴。在因为如此最初和他最不对付的186团胡毅成为一生的知己。
胡毅动情地说:“你打仗的时候凭你这大嗓门跟我抢主攻任务我不服你,打靶你比我多一分,这我也不服你,可是看到你这身伤,我从心里佩服你。”
在结婚时,师长主动给他敬了三碗酒并满怀深情地说:“同志们你们知道我为什么要敬石团长这三碗酒吗?他为了消灭日本鬼子,打垮蒋介石,解放全中国,他死过三次。”
众皆骇然,肃然起敬。这么悲壮的话语在结婚庆典上说出,说明师长内心不仅是钦佩、欣慰,还有心疼、庆幸,正如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说的:“只有不怕死的人才配活着。”因此石光荣对革命作出的贡献,组织上是很清楚的,这也成为他在“文革”中未受到冲击的主要原因。
石光荣的仁义善良豪气是发自内心的。
石光荣之所以武断专横,这正是他内心脆弱的一面,这样的人往往心理承受力差,依赖性强,而做出不可理喻的举动恰恰是为了博得家人的注意和同情,褚琴最初是不理解的,儿女们也是愤恨的,但是随着时间的增长,家人们慢慢读懂了石光荣的内心,家中顿时也变得其乐融融,让暮年的石光荣终于享受到天伦之乐。
虽然年轻的石光荣经常把家闹得鸡犬不宁,但心中的仁爱却是泛滥成灾。
1.对人民爱的决绝。岳父去世后他就马不停蹄地返回了老家蘑菇屯,让老家的群众饱饱地吃了一顿猪肉炖粉条。而知道他功成名就的群众纷纷来投寻求帮忙,石光荣从不厌烦频频接待,妻子褚琴不堪重负向组织提出离婚,当政委对他的做法提出质疑,建议他别再往家领人时,石光荣立即反驳道:“那可不行,这是原则问题,这不是一顿饭两顿饭的问题,这是共产党是不是让人心寒的问题。”面对家乡受灾,庄稼几乎绝收,他坐卧不宁,斟酌再三,冒着违纪的风险将部队应急物资支援出去,对于下属的担心,他轻描淡写说道:“大不了脱了这身军装,这身军装跟我大半辈子了,跟我的命差不多,用我的命给老百姓换口粮值了。”但此刻他的内心却波涛汹涌、五味杂陈。结果一语成谶,他到底还是为自己的“错误”买了单,不久就成为第一批离休的军队干部,要知道此时他才六十多岁。
2.对战友魂牵梦绕。石光荣在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中虽然战功无数,但也有败走麦城的时候,由于他指挥失误导致两个营八百多名官兵阵亡,这成为他心中挥之不去的伤痛。结婚当日,他酒后痛哭流涕,反思自己的过失。
石光荣醉眼朦胧,悲痛不已地说道:“是我指挥不当害了他们,青石岭这几个字就钉在我的心里面了,一口一口地嚼着我的肠子和肚子,六百人那两个营的官兵,就在阵地上叫敌人的一千多发炮弹给砸碎了。”
在与褚琴结婚后,两人因琐事争吵,当褚琴说出青石岭是谁犯的过失时,石光荣怒不可遏,几近失态,照着妻子就是一顿叫骂和胖揍,可见他内心的愧疚感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退,反之愈加强烈,再与胡毅最后一次把酒言欢时,他依然耿耿于怀,难以自已,这种浓浓的战友情让人谓之流泪,为之叹息。
3.对下属情深义重。说到下属就不能不说他的警卫员小伍子了,小伍子跟着石光荣干警卫员十几年,后来下连队去锻炼,没有小伍子的石光荣空落落的。所以在胡毅在问及此事时,石光荣言道:“有时候我对他比褚琴还上心。”虽然是戏谑之言,但可以看出石光荣和小伍子之间的深厚情谊。到文革时,小伍子已经转业回到地方工作,由于被批斗得厉害,他就写了封信诉苦。石光荣看到部下有轻生的心思,便千里迢迢赶往四川,把小伍子接到东辽自己的家中。当听到小伍子哭诉自己如果见不到他准备自杀时,石光荣立刻对其进行怒斥道:“人的一生哪儿有那么一帆风顺的,只要活着,就得一步一步地往前走,就像在战斗一样,只能往前冲,没有第二条路。我们在战场上拼的是什么呀?拼的就是勇气、信心和精神头。”
当小伍子担心有人找石光荣麻烦时,他却霸气地说道:“我正愁没事呢,天天开着门,我看谁敢碰你一根毫毛。”正是因为对下属有特殊的感情,石光荣才会亲赴西南解救小伍子于危难之中。这种为了他人不怕风险,不畏强权的精神放到现在更是难能可贵。
诚然,我们在谈论石光荣时,更多讲到的是他的鲁莽、蛮横、大男子主义。但这是他的表面,并非他的全部,要想综合看待石光荣的性格,不能只看他一些的缺点,要全面的、立体地分析这个人物。石光荣对待强权嫉恶如仇、对待下属细致入微、对待老人体贴孝顺,有为革命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豪情、有为群众谋福利的义无反顾,也有为下属两肋插刀的凛然,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石光荣作为一个接地气的人物,有鲜明的时代感,沉浸其中觉得他犹如邻居家的一个倔老头,虽然脾气古怪,但却不乏朴素和可爱。
#打卡挑战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