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铁岭关,返回到枫桥路,准备前往我的下一站——留园。在手机上搜了一下去留园的公交站,发现最近的站点也在五、六百米以外,而从寒山寺到留园还不到3公里,有找站点、等车的工夫,还不如干脆走过去得了。校准方向,顶着淅淅沥沥的小雨,顺着枫桥路开始向东进发。

苏州园林的名胜古迹(在苏州的名胜古迹中徜徉)(1)

枫桥路紧傍着上塘河,每走一段,就会有一座单拱石桥,江枫桥、下津桥、智慧桥、福德桥,一路都是桥的风景。智慧桥和福德桥是紧挨着的两座桥,桥的另一端,就是著名的西园寺。为什么要在西园寺门前同时修两座桥,而且命名为“福德”和“智慧”哪?这其实是佛学教义的一种通俗表达,即,学佛修行既要修福德,也要修智慧,二者缺一不可,不能偏废。佛学所说的智慧,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智慧,而是大智慧,也就是佛学中经常说到的“般若”。我1996年到过西园寺,这次没有再游览的计划。看到了西园寺,知道留园已经不远。在桐泾北路经永津桥跨过上塘河,已经可以看到“留园路”的路牌了。

苏州园林的名胜古迹(在苏州的名胜古迹中徜徉)(2)

留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并称中国四大名园,颐和园和避暑山庄是皇家园林的典范,留园和拙政园则是私家园林的翘楚。留园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为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的私家花园,当时称“东园”。徐泰时去世后,园林渐废,并多次易主。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为大买办盛宣怀之父盛康改所得,始称“留园”,寓“长留天地间”之意。

苏州园林的名胜古迹(在苏州的名胜古迹中徜徉)(3)

留园园门南开,是一座石库门,朴素无华,貌不惊人。进门大厅内迎面是一幅大型玉石镶嵌的“留园全景图”漆雕屏门,上悬“吴下名园”匾额。大厅后是一小天井,为轿厅。从轿厅沿曲折长廊,即达中部景区。

苏州园林的名胜古迹(在苏州的名胜古迹中徜徉)(4)

在曲廊的尽处,靠墙筑有一明式花台,内植柏和云南山茶各一株,正中墙面嵌有“古木交柯”砖匾一方。一台、两树、一匾即构成了一幅美妙图画,颇具中国画之神韵。

苏州园林的名胜古迹(在苏州的名胜古迹中徜徉)(5)

曲廊面向园内的一侧散布着图案各不相同的方形漏窗,让园中的景色若隐若现。

苏州园林的名胜古迹(在苏州的名胜古迹中徜徉)(6)

中部是全园的主要山水景区,以碧池为中心,四周环绕以假山和亭台楼阁。绿荫轩在碧池的正南,为临水敞轩,其绿荫来自轩东的一株老榉和轩西的一株青枫。有资料说轩西的青枫已有300多年历史,但看现在这个位置的青枫应该没有那么大的年龄。明瑟楼在绿荫轩以北,以《水经注》“目对鱼鸟,水木明瑟”而得名。该楼为两层半间卷棚歇山顶样式,楼梯隐藏在南面的假山中,楼梯傍矗立着一座太湖石峰,上刻“一梯云”。

苏州园林的名胜古迹(在苏州的名胜古迹中徜徉)(7)

明瑟楼为什么只有半间,在留园里没有找到答案;求助于网络,也没有答案。涵碧山房紧依明瑟楼而建,是中部的主体建筑,名取自宋朱熹“一水方涵碧,千林已变红”的诗句;又因为前临荷花池,是夏季赏荷的好去处,故又称“荷花厅”。9月里,荷花池里的荷花已经凋落,能赏的,只有稀稀落落的荷叶。涵碧山房西侧有一道云墙,将土石假山分隔成两部分。

苏州园林的名胜古迹(在苏州的名胜古迹中徜徉)(8)

爬山廊沿云墙而建,廊壁上嵌有石刻50余方,包括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精品;廊间有一方形敞轩,名曰:闻木樨香轩,轩前有联:奇石尽含千古秀,桂花香动万山秋。如联语所云,假山上遍植桂树,金秋时节,桂香袭人。

苏州园林的名胜古迹(在苏州的名胜古迹中徜徉)(9)

假山顶有一六角小亭,是整个园子视线最开阔的地方,也是休息、赏景的绝佳之处,取唐刘禹锡“一方明月可中亭”的诗意,而名“可亭”。从可亭南望,涵碧山房和明瑟楼形似一艘航船,静静地停泊在碧池岸边。由可亭下山,经过曲桥,即达碧池中的小岛—小蓬莱。

苏州园林的名胜古迹(在苏州的名胜古迹中徜徉)(10)

小蓬莱通过两座曲桥与两岸相连,并将碧池分成一大一小两处水面,既丰富了水景,也给周围景致带来了更多变化。在湖池中人工造岛,以求得水面景色的丰富,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常用做法,颐和园中的南湖岛、西湖中的小瀛洲都是比较典型的范例。

苏州园林的名胜古迹(在苏州的名胜古迹中徜徉)(11)

由小蓬莱过曲桥到碧池东岸,岸边有一四角单檐歇山顶小亭,名叫“濠濮亭”,为观鱼之所,又称钓鱼台。从濠濮亭再向东,是包括西楼、曲溪楼、清风池馆的一组互相映衬、紧密相连的建筑。

苏州园林的名胜古迹(在苏州的名胜古迹中徜徉)(12)

苏州园林的名胜古迹(在苏州的名胜古迹中徜徉)(13)

曲溪楼为二层,奇怪的是也只有半间,类似今天的“单片楼”。联想到同为半间的明瑟楼,我好像一下子悟出了其中的奥妙:在有限的空间里建造尽可能多的亭台楼榭,以避免视觉单调。这与早些年我们一些城市沿街建设了不少有高度没宽度的单片楼,以求街道观瞻效果比较好,有异曲同工之妙。曲溪楼中辟八角形门,门额上嵌有篆书“曲谿”二字,为明文征明手笔;门两旁辟长方形漏窗;二楼中间为雕花长窗,两旁漏窗为六角形。曲溪楼富于变化的门窗造型,让楼的整个立面上既显生动又展典雅。1980年发行的邮票《苏州园林—留园》,第一枚就是“春到曲溪楼”。

苏州园林的名胜古迹(在苏州的名胜古迹中徜徉)(14)

清风池馆在曲溪楼的北面,是一座水榭,榭名源自宋苏东坡《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语句。西楼是一过渡性建筑,楼东就是东部景区主体厅堂五峰仙馆的前庭院。

苏州园林的名胜古迹(在苏州的名胜古迹中徜徉)(15)

留园东部以建筑、庭院为主,楼阁富丽堂皇,石峰巍然多耸。五峰仙馆得名于唐李白《观庐山五老峰》“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诗句,因其梁柱及家具均为楠木,故又称“楠木厅”,是目前苏州园林中最大的厅堂。五峰仙馆前后各有一处庭院,均有湖石假山。

苏州园林的名胜古迹(在苏州的名胜古迹中徜徉)(16)

继续向东,是“揖峰轩”,轩额出自宋朱熹《游百丈山记》“前揖庐山,一峰独秀”语句。这是一座半亭,轩前湖石林立、秀美多姿。揖峰轩北,是书斋“还我读书处”,斋名取自东晋陶渊明的诗句“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书斋环境优雅,庭院封闭,三面廊墙嵌满宋代名贤和元代书画家赵孟頫的刻石100余方。

苏州园林的名胜古迹(在苏州的名胜古迹中徜徉)(17)

林泉耆硕之馆是留园东部第二座宏丽的厅堂,厅正中以屏门、地罩、围屏分隔为南北两厅,北厅为正方形,南厅为八角形,是苏州园林中典型的鸳鸯厅。林泉耆硕之馆与五峰仙馆被誉为“江南厅堂双绝”。

苏州园林的名胜古迹(在苏州的名胜古迹中徜徉)(18)

苏州园林的名胜古迹(在苏州的名胜古迹中徜徉)(19)

馆北水池中,一座高达6.5米的太湖石峰亭亭玉立,这就是著名的“冠云峰”。冠云峰嵌空玲珑,兼具瘦、皱、漏、透四大特色,为北宋“花石纲”遗物,是江南名峰之一。为烘托冠云峰之雄,两侧还衬以瑞云、岫云二峰,合成“留园三峰”。

苏州园林的名胜古迹(在苏州的名胜古迹中徜徉)(20)

留园西部以大假山为主,高阜流水,林木葱茏,意在营造自然风光。假山高约7米,以土堆积,间列黄石。山上枫林中两亭相对,西南为“舒啸亭”,西北为“至乐亭”。舒啸亭之名源自陶渊明《归去来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之句;至乐亭之名语出《阴符经》“至乐性馀,至静则廉”之意。

苏州园林的名胜古迹(在苏州的名胜古迹中徜徉)(21)

假山东麓曲廊尽处,为一水阁,名叫“活泼泼地”,很是特别。

苏州园林的名胜古迹(在苏州的名胜古迹中徜徉)(22)

从“又一村”洞门进入,即是留园的北部景区。景区内植有大量桃树、杏树,一派田园风光。可惜不是桃花、杏花盛开的季节,眼中的色彩略显单调。盆景区陈列了上百盆树桩、山水盆景,造型各异、多姿多彩。

苏州园林的名胜古迹(在苏州的名胜古迹中徜徉)(23)

苏州园林的名胜古迹(在苏州的名胜古迹中徜徉)(24)

苏州园林的名胜古迹(在苏州的名胜古迹中徜徉)(25)

尽管手里有游览图,但转来转去,还是免不了走了好多重复的路,也遗漏了不少景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