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人陆九渊是心学的鼻祖,他说“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强调本心的主体意识。“鹅湖之会”中,他和理学家朱熹见了一面,彼此谁也没说服谁,由于执政者最后选择了朱熹的学说,而盛行了几百年。陆九渊的心学由于没有传人,很长时间处在一个沉寂的状态,直到三百年后,王阳明的出现,心学开始发扬光大。

格竹子,开悟

王阳明本名王守仁,曾隐居于会稽阳明洞,阳明是他的号。最初时,他学的是朱熹的理学,理学主张“物物皆有理”,强调通过格物来明白事物的道理。王阳明有一次格竹子,希望通过观察、思考“格”出竹子的道理来。结果格了好多天,还是没想通,还因此生了一场大病。

通过这件事,王阳明突然开悟了,他认为朱熹的学说存在问题,他说:“谬以三十年,于今吾始悔。”开始抛弃理学学习陆九渊的心学,随着对心学的认知加深,他对陆九的学说更加推崇,他说:“圣人之学,心学也。”

阳明心学至诚如神(阳明心学心外无物)(1)

心外无物

王阳明认为心是人的主宰,心就是理,并且“心外无物”。有一次和朋友登山,在半山腰上有一株树的花开得正艳,一行人都围上去赏花,其中一位朋友就说:“这一树的花儿如此好看,与人的心无关,花开花落只是时节使然,怎么说心外无物呢?”王阳明回答说:“当我们没有看到这些花的时候,花和我们都是沉寂无声的,当我们看到这些花时,花就已经在我们心中了,花的颜色也就开始明艳起来。”

这一幕有些像量子力学中“薛定谔的猫”——没有看到花时,花有很多个结果,一旦看到了花,花就是花,只有一种结果了。他说:“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心是宇宙的根本,外在所有事物的展现,都是由心的意念产生的。

阳明心学至诚如神(阳明心学心外无物)(2)

知行合一

朱熹的理学强调先知后行,也就是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明白事理,知和行是先后顺序。王阳明不这么看,他提出“知行合一”观,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当说到知的时候,就包含了行,当说到行的时候,也就有了知,知行一体。

他提出了著名的王学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为恶是格物。”他认为,心的本源处是没有善恶之分的,意念一动之间,就产生了善恶,明白是非善恶就是致良知的过程。他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恶念就是心中之贼,如何破除呢,要在格物上下功夫,通过正心来达到至善的境界。

阳明心学至诚如神(阳明心学心外无物)(3)

陆王心学注重本心,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强调独立精神,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陆王心学被古今中外很多学者看作中国文化的真精神所在,在很多国家、尤其日本,具有庞大的认同群体。如今在国内也有不少研究的学者,企业界人士大多也都偏爱阳明心学。

对此,大家有什么观点,欢迎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