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往往更容易让人铭记于心。网上大家对于《白色橄榄树》的好评很多,其中我感觉大多数都是对两位主角的意难平。的确,按照现在小说的潮流趋势应该是二人白头偕老终生无忧,而这本书打破了趋势。“悲剧的结局是更容易让读者引起共鸣,牢记在心的。”这也是这本书的巧妙之处,因为痛所以牢记。或许几年过后我会忘记这本书的主角;会忘记它发生了什么;那时我对它唯一的印象应该就是两位主角如此绚丽而又悲伤的谢幕。其次书中的中心点也是主人公阿瓒作为战争过后幸存者的身份来阐述的。那些在战争中英勇牺牲的人,被众人铭记,被国家铭记,甚至被历史铭记,那么还有那些从战场上归来,目睹了战争的残酷,经历的一起同吃同住却尸骨无存的战友的士兵呢?他们是什么?英雄?他们好像并没有被公众记起。普通人?但他们所贡献的,所付出的,甚至所牺牲的,又算什么。仔细追究起来,他们也都随着他们从战场上返回的时光一样,无人在意,无人问津,归结于尘土。有没有人去问一问那些从战场上幸存回家的人,你们是不是闭上眼就会听到战场的枪响,是不是整日整夜难以安榻,是不是随时都能感受到战场上的鲜血淋漓……此刻很想问一句:你们过得好不好?
书中写道:“幸存是丑陋的,遗忘是无声的。”这句话好像是有点激愤,道出的也是如此悲凉的事实。英雄,不该被如此遗忘!至此,我很感谢作者能用如此的角度阐述了绝大多数人的“关注盲区”,也很谢谢当初决定去阅读这本书的自己。故事的最后说:“这些年,我去过很多地方,见过很多人,而你内心最温柔。”战争残酷,而那些“英雄”的内心最温柔。
白色橄榄树¥34.68京东月销3购买《白色橄榄树》一个充满希望又处处是悲伤的名字,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停顿了多次,甚至我不止一次的在想就这样吧,不要再看了。可又一次又一次拿起来继续看下去,看着他们的人生是怎么绚烂又是怎么落寞。压抑是我对于这本书唯一的评价,我再不能从我贫瘠的词语中找到另一个更贴切的评价了。
从最开始的《carry》和《candy》;在战火中被迫参军的大学生萨辛;在麦田里独自背负粮食前行的孤寡老人;在战地废墟里带着妹妹找面包渣的孩子;甚至幼年经历战争创伤,被恐怖组织收养培养成为杀手的幼童……还有战场外,来自网络不负责任的声音;片面苛刻职责的吃瓜群众;深受老师欺凌的学生……他们的存在是微不足道的,但当苦难汇聚也同样痛得人喘不过气,透彻心扉的无力感更让人彷徨。作为一个看故事的人,让我感到最痛的地方的是这个故事背景是存在原型的:是近年来战火纷飞的叙利亚,是历史上每一次饱受战乱的民族,甚至是我们祖国的曾经。时间过去,但伤痛还在,可能我们因为越来越强大的祖国和那些捍卫她的战士过上了安稳幸福的日子,但战争的伤痛依旧在延续,现在当我们再次看到报纸上,网站上那些分崩离析的国家,那些卑微弱小的生命,是否能够感受到他们一丝丝的伤痛……就像《白色橄榄树》中写到:“这种伤痛能跨越时间,空间,甚至是跨越时代。”不知道你是否能通过浅薄的文字管窥一二到这种的伤痛?而在小说中的那个世界里,在那种铺天盖地灰暗的压抑中,偏偏有那么点点星子,也成为了救赎良药。
04宋冉身在泥潭依旧选择面对全世界的暗语中伤,保护了那个深受老师欺凌的孩子;我相信哪怕只是在书中的那个世界里,那个孩子长大后也会成为一个心地善良的人。而阿瓒选择直面自己的心魔,哪怕不能战胜,也不会让自己永远躺在泥沼。我读到这里曾不止一次的想到那个同样在小学受到老师欺凌的自己,如果当时也有个人站出来,她也不必像宋冉那样,只需要对我多说一句鼓励的话,是不是我也不会在十多年后的梦里依旧如此无助胆怯?最后我想说让我最动容的不是让每个人在社会上不会感受到孤立无援的记者宋冉,不是保护生命怜悯战地人们的维和兵李瓒,不是“阿瓒和冉冉结婚了”的阿瓒和冉冉。只是那个曾经同样也是心有委屈,眼睛迷惑,也选择善良,咬牙熬过痛苦困难的自己。就像是归国后的阿瓒和冉冉:“过不去这坎又如何,命运不给你其他的选择。”每个人都是要有一段自我“蜕壳”的时光,或许在过去,在现在,在未来。那时可以哭,可以抱怨,但还好我们都没有选择放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