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不在焉“心不在焉”是大家常用的一个成语,其意思是心思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 “焉”:代词,相当于“这里”,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商丘成语故事300例 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商丘成语故事300例 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
心不在焉
“心不在焉”是大家常用的一个成语,其意思是心思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 “焉”:代词,相当于“这里”。
这一成语源自西汉的经学家商丘人戴圣编著的《礼记·大学》。
在《大学》中,戴圣首先对大学的宗旨进行了解释,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自身的光明之德,在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达到至善的境界。知道达到至善的境界而后才能确定志向,确定了志向才能心无杂念,心无杂念才能专心致志,专心致志才能虑事周详,虑事周详才能达到至善。万物都有其本末,凡事都有其终始。知道了应该先作什么,后作什么,那就接近于大学的宗旨了。”又说,“古代想要把自己的光明之德推广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养好自身的品德”。说明修身而养好自己品德的重要。那么怎样修身而养好自己品德呢?戴圣说:“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内心;要端正内心,就要先意念真诚;要意念真诚,就要先知道什么是善恶吉凶,行善则有善报,行恶则有恶报。报应的不爽才能使其辨别善恶。能辨别善恶才能使其意念真诚,意念真诚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才能使品德好生修养。”接着便说修养好自身品德的意义:“品德好生修养才能使家庭管理得好,家庭管理得好才能使国家得到治理,国家得到治理才能使天下太平。”因此,戴德说:“上自天子,下至普通百姓,都要把修养自身品德当作根本问题来抓。这个根本问题如果抓不好,那么要使家庭、国家、天下的问题解决好是不可能的。该下力气的地方没有下,不该下力气的地方却下了力气,这样作而希望得到好的结果,也是没有的事。这就叫作知道根本,这就叫作最高的智慧。”
戴圣解释为什么“修身在正其心”。他说:“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这段话告诉我们:所谓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首先要端正内心。因为自身有所愤怒,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有所恐惧,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有所嗜好,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有所忧患,内心就不能端正。如果心不在焉,就会视而不见,就会听而不闻,就会吃东西不知道滋味。这就是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首先要端正内心的道理。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要义之一。儒家强调“内圣外王”,内圣就是加强自我修养,追求圣贤品德,践行君子人格,修身养德,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经世济民,治国理政,注重政绩,做一个有事功的人。内圣是基础,外王是目的。儒家强调从“修身”到“齐家”到“治国”再到天下太平,说明了达到“内圣外王”的次序。儒家认为要成大事者,必须德才兼备,使自己具备文畴武略,周全的智谋,这就要博古通今;而只有具备高远的思想境界,学长补短,努力修身达到尽可能的完美、尽可能的超越脱俗,才能具备这样的能力。而如果胸怀杂念,目常旁鹜,心不在焉,是不能收到“正其心”的效果的。
由于《礼记·大学》说:“心不在焉”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使之不能正心修身,“心不在焉”就成了成语。
例句:“讲话时装腔做势,而又带着心不在焉的样子,这似乎都是纨绔子弟的特征,普遍而一律的。”(柔石《二月》) (1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