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了第三集的搞笑编导,我们随着第四集的导演重新怀着敬畏之心开始传武的破壁图存之路。

一 武术人的生存困境

导演从武术人的生存困境开始拍摄。采药为生的蔡家拳胡友来,每天要照顾生病的女儿,采药带来的微薄收入,哪有时间精力将“师父手把手教会了他蔡家拳”技艺传承呢?这样生活陷入困境的民间拳师据我所知还有很多,他们虽然仍有武术的情结却迫于生计无暇顾及,这种困境是客观存在的,但还有一些大师却是自己走入“困境”的。比如刚刚听说某太极拳大师不顾70几岁高龄,毅然公开办班教授拳架,口号是为了让拳架不走样,亲自教学,每人只收学费十万,比起他以前可是优惠不少啊。这里不评价大师的功夫,只是觉得这又是一种另类的“困境”,您教了一辈子徒弟,弟子没一万也有八千,照张相交两万就算拜师了,现在竟说为了拳架不走样,您也知道以前没好好教啊。

二 传承的脆弱性

传统武术教师苌家拳传人刘义明,苦于在学校难以传承“极具实战价值的稀有古老拳种”决定辞职回到老家,用毕生积蓄建立小武馆。这是因为刘老师痛失爱子,曾寄希望于学校,视学生为传承的愿望被无情打破。壳子棍第十代传人高晓东和他的爷爷,推了自家菜园子建武场,看到他们自制简陋的护具器械和爷爷送别摄制组时的挥手,都透着民间武者的悲壮。片中查拳老师的收徒仪式,还是按照传统举行,拜师贴中的一句话引得一位教育界老师朋友和我探讨时的疑问,就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个说法确实有些夸大了,但我们要考虑的是它出现的时代背景,在以前武术技艺可不是现代养生锻炼为主的饭后余技,而是生存技能。父母给的是生命,师父给的是生存,正如形意拳最后出师要练习安身炮,意思就是艺成出去可以安身立命了。至于说现在谋生影响练武和传承,以前谋生不是更艰难更应该影响传承才对呀?对于这个问题,一是古代保卫家国族里,或是争斗逐利。这些都是技击的生存土壤,有利于武术技击的发展。二是师教徒三年,徒奉师三年。学艺时徒弟吃住在师父家,艺成后弟子要奉养师父,这样老师就不会保守,有利于传承。你看一直到今天,很多武术老师去世后都是弟子来安葬立碑,这就是一种文化传承。师父和弟子之间还有就是深厚的感情,我几位师父或严厉或亲切,但都是为了弟子好,没有说故意教错的。而且真是登堂入室,那时年轻,练完就去师父家吃饭,师父师娘从来没有不高兴。有一段时间没见师父,师父来电话说想我了,我第二天就要跑过去。从这里说几十年下来,感情就是和父子一样。我现在和弟子的感情更倾向于朋友,互相学习,互相关心,共同提高,在一起很高兴,一段时间不见会想念,这就挺好。

藏着的武林第一集解析(藏着的武林第四集观后感)(1)

师父指导推手时我还挺年轻的

三 练用脱节

片中引用专家说法,现在都是套路不注重实战了。当初提出去技击化,不也是专家提出来的吗?专家两片嘴,咋说咋有理!

张建军老师提出的用短兵来探索武术的技击之路,我觉得还是有道理的。以太极拳来说,推手就是检验拳架的训练方式,是模拟实战的练习,但现在都用它来进行实战对抗,这是不正确的。可要把太极拳技击之道搞清楚又是很艰难,耗费时间很长,年轻人很难定下心来学习。这就需要探索出有更高效率的手段来吸引年轻人加入。

这一年我也尝试把一些传统刀剑技术,如形意刀,太极剑,八卦刀,短棍等融入短兵实战中,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对抗训练,分别在光明邦凯城、罗湖东湖公园、南山美年广场设有练习点,欢迎大家尝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