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句古诗造就了一个词语“袍泽”,因为在那个时代军中的好兄弟真的不是蜈蚣的手足,还意味着冬天取暖的衣服(那个时代没有棉袄),而衣服在当时的战争上是一等一的硬通货,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血衣侯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血衣侯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为何把战友叫袍泽)

血衣侯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句古诗造就了一个词语“袍泽”,因为在那个时代军中的好兄弟真的不是蜈蚣的手足,还意味着冬天取暖的衣服(那个时代没有棉袄),而衣服在当时的战争上是一等一的硬通货。

这并不是说秦汉时期的官府不发衣服,很多考古资料证明当时的官府发衣服,就是领取补充比较困难布 。秦朝的《 金 布 律 》就对军服便准做了规定,“布裹 八 尺,福 (幅 ) 广 二 尺 五 寸,布 恶,其 广褒 不 式 者,不 行。为 揭 以禀衣:大 褐 一,用 枲十 八 斤,直 ( 值 ) 六 十 钱;中 揭 一,用枲(xi,低价的麻)十 四 斤,直 ( 值 ) 三 六 钱;小 褐 一,用 枲十 一 斤,直 ( 值 ) 开 六 钱。”根据居延汉简的纪录,西北驻军一次就要领“袭 八 千 四 百 领,绔八 千 四 百 两,各 六 月 甲 辰,遣目,口 口 口 口 口常韦 万 六 千 八 百”,众多西汉士兵还从“县官”(在汉朝县官不一定当地的县官,有时也把皇帝和中央政府叫做县官)手中领取了数量不等的衣服。汉朝有爵位的士兵还可以得到优待,“昌 邑 国 邵 良 里 公 士 费 涂 人,袍 一 领,单 衣 一 领,枲履 一 两,绔 一两”,这位老兄的衣物可是从头到脚的高档货。而普通士兵领取的衣物就没这么齐全了,“田卒 淮阳郡 长 平 市 阳 里 公 士 宋 建 年 廿 二,袭 一 领”,屯田戍卒就只有衣服可以领取。秦汉政府不但给正规军衣服,还给刑徒和投奔自己的少数民族战士“衣物”,让他们全心全意给自己卖命。

秦汉士兵在战场上之所以经常向家里要衣服,主要还是供应赶不上作战需要。秦汉时期物流和生产条件有限,士兵的衣服很难及时到达,只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秦军发放衣服的时间是夏天和冬天,夏天集中在“四 月 尽 六 月禀之”,冬天是“九 月 尽 十 月 禀 之”,过了这个时间点就没货(“过时 勿 禀”)。所以黑夫才在二月份要求家里送衣服/送钱(愿 母 幸 遗 钱 五、六 百,结 布 谨 善 者 毋 下 二 丈 五 尺),但不要送夏天的衣服(毋 操 夏 衣 来),因为四月份就有公家的免费衣服穿。

秦汉时期的军人在战时衣物损失严重,遇到极端天气也需要加衣服,衣服问题成了军中的老大难,需要士兵用“私衣”解决。在西北边境衣服价格非常昂贵, “皂 布 章 单 衣 一 领,直 三 百 五 十 二”,而西汉一个普通士兵年薪也只是3900文钱,一件单衣就花掉了士兵一个月的工资。就连低级军官买衣服也要咬牙,“隧 长 月 奉,每 月 约 为 六 百”。上文中提到的公 士 费 涂 人在日常生活中恐怕就很烧包了,因为他的袍子至少价值1300文(布袍一……用 买 钱 千 三 百),是隧 长两个月的工资,相当于现代的名牌衣服。

所以在秦汉时期,如果哪个军人真舍得把自己的布袍借给战友,绝对能赢得友谊。就连传说中的曹老板也时不时送锦衣战袍给关二哥,锦衣战袍的价值绝对超过今天的伦敦定制服装,加上独一无二的超跑“赤兔马”,这砸钱的派头放到别的武将身上绝对是“以身相许”,可关二哥那是普通人嘛(关二哥更在乎给自己旧袍子的刘皇叔)?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冷兵器研究所系头条号签约作者。主编原廓、作者李从嘉,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