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三八线(70后记忆三八线)(1)

先要说明,本文所指的“三八线”和朝鲜半岛的“三八线”没有半毛钱关系。

曾经有一个时代,校园里同桌的男生、女生之间,会在桌子中间刻下深深一条线,对方的课本、学习用品,甚至是听课时放在桌上的胳膊,不能越过这条线。这条线,就是70后记忆犹新的“三八线”。

的确,70后曾经生活在一个非常保守的时代。在那个时代里,男女之间的相互爱慕都被压抑在内心,谈恋爱不敢公开牵手,恋人相约看电影往往一个走在前面,一个跟在后面,甚至连相互通信的文末,都会加上一句:“致以革命的敬礼”,诸如之类。记得当年有一部电影叫《庐山恋》,影片中出现了一个亲吻的镜头,已经成为那个年代尺度最大的“突破”。

在这种极尽保守的氛围之下,校园里男生和女生之间的关系也变得非常微妙。至少在我读书的那所学校,没有哪一个男生敢公开和女生来往。正值青春萌动,异性之间明明彼此有好感,却一定要装得冷若冰霜。即使是同桌,也要划出一道“三八线”,一副针锋相对,老死不相往来的模样。

小时候的三八线(70后记忆三八线)(2)

80年代校园女生(来源:网络)

初一那一年,从外地转来一个插班生。老师把她带上讲台介绍给大家时,全班男生眼睛都亮了:在我们农村中学里,从没有见过这么漂亮的女孩!粉红的衬衫,蓝色的裙子,白色长袜,齐耳短发,肤如凝脂,明眸皓齿,笑容可人。

当听老师安排她和我坐一起,成为我的新同桌时,不知是什么心态,我低头看了看自己身上那打着补丁的裤子,下意识地把伸在桌子外头、穿着拖鞋的脚缩了回来。

她叫敏,父亲原在郑州当兵,作为随军家属的她,小学一直在郑州度过的。后来,她随爸爸转业回到地方,转学到了我们学校。

在那个资讯、交通都不发达的时代,郑州对我们而言,是非常遥远的一个大城市。对一出门就看到连绵到天边成片稻田的我们,对城市的想象,永远只有简单的高楼林立,车水马龙。

在那个非常保守的年代,这种好奇和好感只能埋在心里。她提着书包坐到我身边的时候,只是相互礼貌地对视一下,没有多余的话。下了课,她和女生踢毽跳格子,我和男生打球吹大牛,仿佛陌生人一般。

小时候的三八线(70后记忆三八线)(3)

80年代校园记忆(图源:网络)

不可否认,她真的非常优秀。我特别喜欢她的字,那工工整整的小楷永远写得那么娟秀、隽美;我特别喜欢她回答问题时的自信,嗓音是那么清脆、动听,条理永远那么清晰、明了;我特别意外她的见识,在那个出版物极其匮乏的年代,她竟然懂得雨果、雪莱、泰戈尔;我特别佩服她的能力,唱歌、跳舞、乐器,什么都能来一手……

我很惊诧,为什么世上为什么有这么优秀的女孩,几乎占尽了上天赋予的所有资源:美丽、善良、乐观、多才多艺——我忽然发现,在农村长大的我,在她面前就是一只丑小鸭。

可以说,和她同桌那个学期,是我学生时代最值得回忆的一段时光。在她的影响下,我悄悄开始改变自己:回家不再到田间抓田鸡,到河里钓螃蟹,而是用心临贴练书法。我甚至还借了几本外国名著,用心赏读。

我甚至开始注意自己的衣着。至少,不好意思再穿个大裤头、趿着大拖鞋就往学校跑。

其实,这一切都发生在潜移默化当中。我并没有太刻意想改变什么,或许这只是潜意识里不愿意自己过于平凡吧!至于是因为害怕落后而主动改变,还是因为在意她而改变,就不得而知了。在那个朦朦胧胧的年纪,谁知道呢!

小时候的三八线(70后记忆三八线)(4)

80年代校园记忆(图源:网络)

在那个保守的年代里,这种改变只能悄悄进行,那种好感也必须压在心里。我和她,永远是不同世界的两个人。甚至有同学流着口水过来打趣,说很羡慕我能和“校花”同桌时,还必须装冷扮“酷”:她漂亮吗?瞧你这没出息的!

或许是因为敏过于优秀,过于亮眼,我也开始成为男同学们开玩笑的对象:“李建国,上课时我看敏的书本、胳膊都越过‘三八’线一大截了,你吭都不敢吭一声。我看你八成喜欢人家了吧?”

对这样的玩笑,刚开始我还想选择忽视,可接着恶作剧来了,不知道谁编了个顺口溜:“李建国,怕老婆,三八线,被突破,美女打到鸭绿江,吓得不敢挪一挪。”在那个年代,被大家说“喜欢某女生”是一件非常不光彩的事情,那种感觉好比刚从“少管所”出来一般。

于是,为了证明自己和敏根本没什么,对她根本没好感,我开始严守“三八线”。她的胳膊一不留神越过书桌中线,我会立马凶巴巴地用胳膊顶回去:“喂,别越过界!”她的文具不小心放到我这边,只要有人在场,我都会一把扔回去……

小时候的三八线(70后记忆三八线)(5)

其实现在想想,当时如果能跟敏沟通一下,告诉她我的窘境,一切都可以解决,根本没必要那么极端。可在当时的环境下,这样做根本没可能。课桌上的“三八线”是现实的,而同学们心里的“三八线”却是无形的,那种无形的“三八线”给孩子们造成的隔阂,比现实的“三八线”更深。

那时,唯一的想法就是尽快摆脱同学们的这种玩笑。我留意到,也许是敏身材比较高挑,手比较长的缘故,她回答问题时,一举手就会越过“三八线”。于是,我悄悄地把圆规的长针挪到了“三八线”附近。那一次,老师提问时,她又举起了手……随着一声尖叫,她条件反射般地把手缩了回去,胳膊肘下面,慢慢渗出一团殷红的血……我也被吓得呆若木鸡。

至今,我依然记得她带着哭腔的声音:“李建国,你卑鄙!”……

后来,老师给我们调整了座位。再后来……没有再后来了。经过中考、高考、就业、结婚、生子,我们在不同的城市,沿着各自不同的轨迹,走过了不同的人生。只是,那一条线,从此成为我心中的一根刺,成为青春记忆里不可抹去的一根刺。

多年过去了,当年唱着“光荣属于八十年代新一辈”的70后,今天已经步入中年。在这个感情可以速配,婚姻可以“闪婚闪离”的时代,校园里的“三八线”也已经成为历史的尘烟。有时,和当年的同学回忆起“三八线”的故事,依然感慨万千:青春应该是单纯和美好的,应该是朦胧而清澈的。在年轻人的心里,本来就不应该有“三八线”。

所幸,时代的车轮始终向前。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怀旧70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