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绵之,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42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主持首部方剂学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写,创建方剂学科。本文节选自《王绵之方剂学讲义》

常用解表方剂(王绵之讲方剂辛温解表方)(1)

  辛温解表剂用治表寒证,以辛温解表药为主,表寒有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或兼咳嗽、咽痛。一般地恶寒与发热方应是相应的,但发热以后恶寒不是特别明显。

九味羌活汤

——《此事难知》

【组成用法】羌活一钱半(5g) 防风一钱半(5g) 苍术一钱半(5g) 细辛五分(1g) 川芎一钱(3g) 白芷一钱(3g) 生地黄一钱(3g) 黄芩一钱(3g) 甘草一钱(3g) 以上九味,虽为一方然亦不可执,执中无权,犹执一也。当视经络前后左右之不同,从其多少大小轻重之不一,增损用之,其效如神,即此是心传口授, 咀水煎服,若急汗热服,以羹粥投之,若缓汗温服,而不用汤投之也。

【本方功用】 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适用范围】外感风寒湿邪。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羧楚疼痛,口苦而渴。

  

该方是辛温解表加清热药(黄芩生地),解表的三阳药选上,太阳、阳明、少阳(葛根、白芷、防风、细辛、川芎),方中主药羌活治表,太阳为一身之表,三阳之首,它所治的证与以前讲的风寒不完全相同,它是风寒兼有湿,它是治疗表寒感冒的通用方,既有风寒,又有湿邪,在症状上肢体酸楚疼痛,同时还有口渴而干,口粘。从理论上讲,该方选药照顾了各经各邪,加生地黄芩,还有姜葱作引子,汪昂还强调了“加减临时再变通”,特定性、针对性不是太强的,所以该方作一般的用是可以的,要更好的用要加减变化。对初学的人,只要看准它症状中的几条便可用,恶寒、发热、无汗、周身酸痛、脉浮、舌白,如有咳嗽不停,在其中无宣肺药,该方是当时时代的流行方。

加味香苏散

——《医学心悟》

【组成用法】紫苏叶一钱五分(5g) 陈皮 香附各一钱二分(4g) 甘草炙七分(2.5g) 荆芥 秦艽 防风 蔓荆子各一钱(3g) 川芎五分(1.5g) 生姜三片 上为一剂,水煎温服,微复似汗。

【本方功用】发汗解表

【适用范围】四时感冒。头痛项强,鼻塞流涕,身体疼痛,发热恶寒或恶风,无汗,舌苔薄白,脉浮。

今天讲加味香苏散,还是一个辛温解表的方子,这个方子是从香苏散加味而来的,香苏散在讲义上是附方,主要用的是苏叶跟香附,它兼有理气的作用,所以根据这么个情况,后来就给它加了一些药,加药以后呢,用来代替麻、桂二方。

因为按照原来麻黄汤跟桂枝汤治疗外感风寒它有严格的禁忌,“有汗不得用麻黄,无汗不得用桂枝”,那么这个问题是指的方,不是指的药,就是有汗不能用麻黄汤,无汗不能用桂枝汤,用桂枝汤它不能够解肌发表,那么有汗呢,说明表不实或者不是风寒之邪,所以不能用麻黄汤来大发汗,由于这两个方子的解表发汗、解肌和营卫,它专门的特点非常强,适应证也非常的明确,所以有这些严格的规定。到了后来由于药物的发展,由于对解表,表证的发现的类型多吧,认识的深入,所以就有各种的解表剂,前面所讲的九味羌活的问题,下面还要结合其它的方再谈的,类似这 样,还有以前讲的用药风格的变化,这个特别是在二版教材的前面提到,所以从这方面都可以看出来,这些是用药风格变化的一个;到了宋就有了明显的变化,经方是汉唐的方子,那么这个特点的变化表现在哪儿呢?在于药用的比较平和,照顾的面比较细致,充分利用了药物配伍之间的功能,所以看起来药数多了,后世方比经方它用药的药味比较多,但它这个用药比较多,它充分的利用了药物之间配伍的一种功能,所以这个问题是随着药物多起来了,随着医疗实践的深入而积累而发展起来的。

加味香苏散所治的就是风寒证,风寒伤人肌表,那么它这上面所写的一些症状,所谓的四时感冒,就是感受了风寒之邪。感冒这个病有多种,有风寒,有风热,还有风寒或者风热夹湿的,上次所提的九味羌活当中它就兼有湿邪,所以在这呢,它主要是指四时感冒了风寒之邪而病证比较轻,它这个病跟麻黄汤的恶寒发热,混身疼痛、头痛、喘,这些情况,所以它在用药的方面也比较轻一些,它主要是用了苏叶跟荆芥来解表,那我们大家知道,苏叶跟荆芥在发汗解表的方面它是比较缓和的,荆芥虽然是辛温的,温而不燥而且温性不强,而这两个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呢,芳香的,也就是辛散的,这点药又很轻,所以这两个药本身就是辛散轻扬之品。

那么这里面,苏叶还有一个特点,苏叶还可以入血分行气,而荆芥呢它不入血分,气分药,所以习惯我们入血分要给它炒黑了吗,荆芥炒黑,荆芥炭那是那个用法,这里没有用,没炒过,所以这实际上这样的配伍从方法上,从理论上它是继承了麻黄而来的,还记得麻黄汤吗,一卫一营,苏叶另一个特点不仅是发表,还可以理胸中之气,所以苏叶有时还作为安胎药用,这就是根据它的特点来谈的,所以这两个药合起来加强了发汗解表的作用。在这个基础上它加的一些药都是围绕这个来进行的,加秦艽加防风有助于解表,加川芎帮助苏叶,因为川芎既能行血,又能行气,它是芳香走窜的血分药,所谓讲川芎上至巅顶,下至血海,它是入血分,它可以行血中之气,它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川芎可以治头痛。蔓荆子上行而散风,跟川芎合起来它能治头痛。可是这个问题要注意,因为川芎在有的书上有它么一句话,“为头痛必用之药”,将来你特别在川芎茶调散里要提到这个药,它可以配合各经的药来治疗各经头痛。但是它本身是辛温走窜的药,而且还是比较燥的,所以风热头痛、阴虚、肝火、肝阳、肝风这样的头痛头晕要注意配伍和注意用量,一般来说不用。

那么这里香附这个药有一个问题,从这个加味香苏散里面它没有讲到香附炒与不炒,而香苏散本身的香附是炒的,那个香附的生熟,炒与不炒在使用上有不同,上行而发表的要生用,下行而活血的要炒用,炒熟了用,但香附它能跟多种药用配合起来用,那首先主要的它有生熟之分,所以在这里面香附它是帮助行气活血来有助于解表,香附、川芎它这合起来,前面主要的药还有一个苏叶,刚才讲到苏叶、荆芥的时候特别提到入血分的问题。

小青龙汤

——《伤寒论》

【组成用法】麻黄去节,三两(9g) 芍药三两(9g) 细辛三两(3g) 干姜三两(3g) 甘草炙,三两(6g) 半夏洗,半升(9g) 五味子半升(9g)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瓜蒌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芫花如鸡子大,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本方功用】解表蠲饮,止咳平喘。

【适用范围】风寒客表,水饮内停。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四肢、头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者。

小青龙汤这个药比较特殊,分这么几个情况:麻黄跟桂枝是一个,干姜跟细辛是一个,再加上半夏,芍药跟五味子这又是一对,它是佐制药,是相反相承的药。

正常的来理解它,这地方是麻、桂为君,姜、辛为臣,其它是佐药,和甘草佐使药,它主要的症状是由于素有寒饮又受风寒,所以产生的一种喘咳。它由于这样的情况,它就出现了一些症状的特征,既然是风寒而需要用了麻、桂,它就是有寒热而无汗,恶寒发热,既然素有痰饮、寒饮,那么它的喘咳,它这个痰就有特殊性,发作的时候,它就是泡沫的、白色的、粘的,它这个痰很难出来,那么寒饮的痰正常情况象什么呢,类似于鸡蛋清,你看了它几乎是透明的,颜色是白的,但是很粘,如果吐在痰盂里,你用棍可以挑起来,但是它受了风寒以后,由于咳而不畅,肺气不宣,所以它呢多泡沫,很难出来,而且它经常有那么个情况,咳了以后就喘,喘了以后就喘息抬肩,而且往往不得平卧——躺不下来,因为气不平,躺下以后,气就接不上了。那么痰饮的问题是由于素体阳虚,由于阳气虚,水湿不化而产生了又叫水饮,又叫痰饮,究其性质来说,属寒,所以又叫寒饮,那么这个必须用温化的办法。

所以麻、桂共同发汗解表,这是可以理解了,但是从剂量上要注意一下,在这个地方不仅是麻黄三两,桂枝的量是不是比麻黄汤大了一点,可以注意一下,所以这个大一点,就要联系起来看,为什么?并不是因为它表实的厉害要加强它发汗的问题。就得要总结刚才所讲的痰饮之所以产生是由于阳气,那么治疗痰饮的还有一些方剂,有些可以知道,苓桂术甘汤还记得吗?它那不就是桂枝吗,它这个桂枝就不仅仅利用它温通血脉的问题,它就是温胸阳、化寒饮,所以这地方的桂枝加重它有两个意思在这,一方面有助于发汗解表,一方面它帮助治寒饮,正因为里面有寒饮,所以它配伍用量大了,这些地方,特别是方子与方子之间的可以给它同类比较。麻黄汤如何用的,大青龙如何用,小青龙如何用法,都有麻黄,都有桂枝,它这个配合也不同,所以这个问题一般不讲这么细,麻、桂就是发汗,但我们考虑到,这样的班我们应该把这一点,给点出来,才可以理解,在对于本科生、初学的不要讲这么多,你讲这么多它不可能理解,它脑子里还没有痰饮的概念呢,是吧,那好多东西还没讲,所以它反而越听越糊涂,所以这个由于对象不同要考虑讲深的可接受性的问题,底下就谈一谈干姜跟细辛的问题。

细辛这味药,我们一般知道它入少阴经,能够去在里在下深伏之寒,因为这个药它的发散力量、辛散力量特别强,而它本身又是辛热之品,它有一个特点是什么呢——发散水中之寒,那么这个问题往往把个水理解为少阴肾,所以这个话不太明确,应该是依附水中之寒,寒是无形之邪,水是有形之邪,无形之邪而依附有形之中,那么哪些药能够更好的给它分离出来、驱除它。那么干姜在此主要用来温脾阳、暖肺气、温暖脾肺,所以这两个合起来,有助于去水饮的,加上半夏,半夏可以降逆,半夏可以祛痰。在这里加着配合它们来祛痰饮、降逆气,所以这个地方它没有用杏仁来配合。可是这个问题回过来进一步想想看,外有风寒如此之重,内有寒饮素来所有,内外勾结发生了这么个病,那么这个人素来的体质可以知道,从这一点你给它一分析就清楚了,它既然阳气不能蒸水化气变为痰饮,可见这个人的阴分怎么样,那阳气之虚不要说了,那么素体的阴也不足。因为它这个水之所以不能为阳气所化,这个水是什么呢?实际上是水谷之精,人的饮食水谷所产生的,它既然变成痰了,它就不能化生成气血津液了,所以有一部分痰,它就虚一部分气血津液,所以从这方面可以理解到这个病人,所以我们有时候光看到病人有邪的一面,还要看到病人虚的一面,所谓“虚者责之,盛者责之”,正因为这样,所以在用麻桂的同时用芍药;在用姜、辛、半夏的同时用五味。我想这个情况就可以理解,这个地方用芍药跟桂枝汤同芍药相同的意思,使它辛温、发汗、解表而不耗伤津液,不耗伤阴血,所以可以说它是一个佐制的药吧,相反相承的吗,但它可以制它而不影响解表,所以说它是佐制药。五味子来说,它这里面还有两个作用,由于细辛、干姜本身是辛热之品,特别细辛,就因为它辛散的很,所以名字如辛嘛,加上干姜,另外同时还有麻桂在发汗解表,所以这个问题除掉了阴以外,还要考虑到它的肺气问题,考虑到人体素来阳气的问题,所谓肺气的问题,是因为现在它已经气逆而喘咳而致于喘息抬肩,而致于不得平卧,可以知道它气逆比较厉害,而它素体之所以有寒饮正因为它的阳气虚,所以在这样的时候你不用这些药不能解除它的寒饮与风寒,你用这些药又得考虑到气虚,而五味子呢,它本身又是温性药,它可以收敛肺气所以它这样防止阳气受伤,防止肺气受伤。那么在这里面再加上甘草那就更可以理解了,甘草不仅跟芍药相配的问题,甘草还可以跟五味子相配,都可以达到一个酸甘化阴的问题,那么这样的配伍再加上甘草本身它有补气的作用,所以可以驱邪而不伤正,那么这么一个方子对于治疗有寒饮而又受风寒所产生的喘咳,这方子是比较好的。

如果说表证轻,麻、桂的用量可减,或者用麻黄不用桂枝,因为这些情况都可以知道,真正理解它这句话以后对这些变化就很容易知道,它尽管受的风寒轻,但是还是引发了它素来的寒饮,所以喘咳就加重,尽管风寒轻而能引发了说明了肺气虚,说明了它阳气虚,所以这样情况在用的时候我们必须把发汗的药少用,所以这就是随着它的病的轻重、人体的虚实而来加减用药。

【附方】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组成:小青龙汤加石膏二两(9g)。功用:解表蠲饮,兼除烦躁。主治:肺胀,心下有水气。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

此方总之一句话,之所以加石膏,就因为内热,就因为见有烦躁证,而石膏量的大小可以结合烦躁的程度、内热的程度以及原来病的情况。我说原来病的情况,因为我们现在已经提到两个加石膏的方子,大青龙汤加石膏,小青龙汤可以加石膏,它原来讲是治肺胀而咳,可这个呢,往往很难理解,喘咳的厉害而又有烦躁,又有口渴,所以适当加一点,但是可以看一看,这地方石膏的用量多大,还得注意,所以大、小青龙,石膏的用量不是主要的,都是小的,因为它不是做为一个主要药,所以都是量比较少,随着热、随着烦躁来考虑它的量,还是回过来,前天不是讲了大青龙究竟多少,原书上就鸡子大一块,这地方它比较明确说好了是二两。

【附方】射干麻黄汤(《金匮要略》)组成:射干三两(6g) 麻黄四两(9g) 生姜四两(9g) 细辛三两(3g) 紫菀三两(6g) 款冬花三两(6g) 大枣七枚(3枚) 半夏半升(9g) 五味子半升(3g)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功用:宣肺祛痰,下气止咳。主治: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鸡声音。

此方的特征也是素来有痰,就是在咳喘当中呢,痰不容易出来,所以喉间如水鸡声,实际上就是痰在里面呼噜呼噜上呀下呀,象那田鸡青蛙叫的,它就说明了痰多、肺气困,肺气不得宣发,痰随气逆又不得出来,所以仅在里面咳嗽,在这样的情况,所以用射干麻黄汤。点出来麻黄,它还是用来宣肺的,底下那些药都可以看到,细辛、五味、半夏,虽然它没有用干姜,但它用了四两生姜,所以这个问题要注意,在《伤寒》《金匮》方里面,它的生姜一般的讲三两,可是有的地方用四两,它这用法就不同了,就不是桂枝汤那个鼓舞胃气,兼散表寒那么个意思,它用这个四两,侧重于用生姜散水气的作用,发散风寒,祛散水气,所以生姜的用量就大,因为干姜侧重于温化,生姜侧重于温散,这两个区别就是在这。射干是一个苦寒药,经常用来消咽肿,还可以去痰,它是寒热并配,总的方子来说,它是热的,温的,紫菀温的,款冬花温的,半夏、细辛、生姜、五味子、大枣,它都是温的,在此注意它大枣的用量也特别少,一般都是十二枚,往上加的比较多,此方是七枚,所以这些地方都注意,也可以知道射干麻黄汤它纯粹是内饮为患,风寒是不多的,没有寒热的,所以把这些方子反反复复的一对比,就知道了刚才讲的小青龙汤的情况,及以在临床上怎么掌握小青龙。这和这两类型介乎两个类型之间的,就刚才讲的一些加减方法,这个辛温解表就是这样吧。 另外,在这个地方就说一下,有一些文字记载不同,而意思是一样的,那么这个功能怎么写的呢,解表、蠲饮、止咳平喘,有咳有喘,因为肺气既受风寒所伤,又受内饮所迫,《伤寒》有个词叫水寒射肺,有时候是水气射肺,水寒之气犯肺了,而肺气本身不得肃降,因此它不得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而出,所以上逆而喘咳,我想功能的解释就这样。所以有时候字面上不同,但意思相通,不要过多发生疑问,就不要说这个怎么这么写,我举个例子来说,可以这样写,散风寒,除寒饮,平喘咳,所以类似的情况,好多书上个人用字的习惯不同,而总的精神相一致的,就不要去追它去了,因为这几本讲义,这几本教材,有的都不一样,而意思相同,有的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