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复燕云十六州句子(风云激荡四百年)(1)

五代十国时期,弑君篡位是常规操作。

后唐清泰元年(934年),明宗李嗣源的养子李从珂起兵,将继位不到半年的明宗之子、闵帝李从厚废弑,李从珂自立为帝,即后唐末帝。

闵帝被废后,后唐明宗的女婿石敬瑭惶惶不安,他作为河东节度使,镇守太原,手握重兵,让李从珂十分忌惮。有一次,石敬瑭的妻子入朝庆贺,到了辞别时,李从珂竟对她说:“你这么急着回去,是要与老石造反吧!”

石敬瑭不愿束手就范,他不惜向北方的契丹人求援,认辽太宗为“干爹”,并献上一份大礼——燕云十六州

此刻,历史的蝴蝶扇动翅膀,掀起了一场席卷此后四百年的风暴。

收复燕云十六州句子(风云激荡四百年)(2)

图片|燕云十六州分布图 · 锦绣人文地理©

01.燕云十六州

10世纪初,契丹人在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率领下,崛起于游牧地区,夺取了今东北至渤海的大片土地,从星罗棋布的部落发展为割据一方的强大政权,对中原虎视眈眈。

此时,有一个人让契丹注意到了燕云十六州这块肥肉。

天佑十四年(917年),新州围练使李存矩仗着权势,要强娶其部将卢文进的女儿为妻。新州,即今河北涿鹿,为燕云十六州之一。

卢文进身长七尺,食量过人,是个性急如火的壮汉,不是那种给领导拍马屁的人,他怒上心头,将李存矩杀死,逃入契丹。本来这事儿就算完了,但卢文进还不肯罢休,他指引契丹人攻打幽、蓟诸州,大肆掳掠百姓,从此,幽蓟一带天无宁日。

卢文进不仅教会契丹人制造器械与挖凿地道等攻城之术,还将燕云十六州的重要性告知契丹统治者。史载,契丹“为唐患者十馀年,皆文进为之也”

收复燕云十六州句子(风云激荡四百年)(3)

图片|燕云十六州地理位置:以太行山脉为界,十六州分为“山前”与“山后”诸州,“山后”地区指位于太行山西侧的八个州,唐末五代时此地为各势力争夺的热门地带,“山后”一失,则“山前”必险 · 锦绣人文地理©

燕云十六州,也称“幽云十六州”,有幽(今北京)、蓟(今天津蓟州)、瀛(今河北河间)、莫(今河北任丘)、涿(今河北涿州)、檀(今北京密云)、顺(今北京顺义)、妫(今河北怀来)、儒(今北京延庆)、新(今河北涿鹿)、武(今河北宣化)、云(今山西大同)、应(今山西应县)、朔(今山西朔州)、寰(今山西朔州东部)、蔚(今河北蔚县)十六个州。

“燕云”一名,见于《宋史·地理志》。由于石敬瑭割地给契丹之后,辽太宗将幽州设为南京,后称“燕京析津府”,又将云州建为“西京大同府”,故合称为“燕云”。

按照今天的省市划分,燕云十六州的主要范围,包括今北京、天津以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的大部分地区

在唐代,这里是燕蓟节度使与河东节度使的辖区,也是防备契丹人的重镇。

收复燕云十六州句子(风云激荡四百年)(4)

图片|长城 · 摄图网©

从地理上看,燕云地区的北部扼守燕山山脉与太行山北支的长城一线,东北有卢龙塞,西北有居庸关,形势险要,易守难攻。这些由崇山峻岭组成的屏障形成一条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天然分界线,史学家称之为“盖天地所以限华戎,而绝内外也”

燕云十六州与长城防线是唇齿相依的关系,从河北蓟县绵延到山西朔县千余里,山川形势如同拱卫中原的北大门。燕云地区一旦失守,华北平原无险可守,河北腹地将完全暴露在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之下。

此外,燕云地区气候温暖湿润,自古为北方经济重镇,农业发达,商业繁荣。早在汉代,司马迁就在《史记》中说:“夫燕,亦勃、碣之间一都会也。”契丹兴起于东北苦寒之地,自然对这块富庶的土地垂涎不已。

收复燕云十六州句子(风云激荡四百年)(5)

图片|[后梁]赵嵒:《八达春游图》 · 网络

02.儿皇帝

五代时,随着后唐末帝李从珂与河东节度使石敬瑭的矛盾激化,燕云十六州成为石敬瑭向契丹献媚的筹码。

清泰三年(936年),李从珂命石敬瑭移镇郓州(今山东菏泽)。

石敬瑭知道,若离开了大本营,自己就是任人拿捏的软柿子,早有异心的他不听命令,公开反叛,遣使向契丹称臣,并表示愿以“父礼”侍奉小自己10岁的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太宗同意助石敬瑭称帝灭唐,事成之后,石敬瑭除了割让燕云十六州,还要每年给辽献金帛三十万。

收复燕云十六州句子(风云激荡四百年)(6)

图片|石敬瑭画像 · 网络

石敬瑭认辽太宗为父,有可能是受五代认“义儿”风气的影响。当初,李克用与朱温争夺天下时,其麾下爱将多是自己的“义儿”。

巧的是,辽太宗耶律德光确实是石敬瑭的叔父辈。石敬瑭的岳父李嗣源是李克用的义子,而李克用当年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约为兄弟。石敬瑭叫阿保机的儿子耶律德光一声“叔叔”倒也不过分,但他是要认人家当爹,还要把燕云十六州割让出去,那问题就大了。

石敬瑭要割让燕云十六州时,其手下大将刘知远(即后汉开国皇帝)劝谏他说:“称臣可矣,以父视之太过。厚以金帛赂之,自足致其兵,不必许以土田,恐异日大为中国之患,悔之无及!”

但石敬瑭不听劝阻。

经过一番交易,辽太宗以神人托梦为借口,带兵南下。契丹大军自雁门关涌入,直抵太原,旌旗连绵五十里,与石敬瑭的军队对后唐军实现反包围。

收复燕云十六州句子(风云激荡四百年)(7)

图片|雁门关 · 图虫创意©

在辽太宗与石敬瑭的联合打击下,后唐迅速走向灭亡,石敬瑭受契丹“册封”为帝,国号为“晋”,后迁都开封,史称“后晋”,石敬瑭即后晋高祖。

《辽史》记载,辽太宗在立石敬瑭为帝的诏书中写道:“朕永与为父子之邦,保山河之誓,于戏,补百王之阙礼,行兹盛典,成千载之大义……”此后,石敬瑭奉表称臣,自称为“儿皇帝”,尊称辽太宗为“父皇帝”。

石敬瑭为求自保而向契丹求援,为个人野心而放下尊严,这是他个人的无耻,但割燕云十六州,使华北屏障尽撤、无险可守,却是影响此后四百年中国局势的事件。

后世史家称之为“中原之大祸”。

从此,北方游牧民族得以占据地理优势,长驱直入,南下侵掠。

收复燕云十六州句子(风云激荡四百年)(8)

图片|河北宣化古城,古称“武州” · 摄图网©

石敬瑭在位7年,信守诺言,对契丹百依百顺,除了每年的岁币外,还经常向契丹的权贵们赠送珍宝,唯恐得罪“干爹”,最后在忧虑中病逝。

石敬瑭去世后,其子石重贵即位,是为后晋少帝。石重贵比他爹有骨气,不愿向契丹称臣。辽太宗得知后大怒,你爹的帝位是我恩准的,你一个继位者竟敢这么嚣张?

后晋开运元年(944年),辽太宗命人率领前锋五万骑入雁门,南下攻晋。由于失去了燕云十六州的屏障,辽军势如破竹,转眼间就杀到了黄河边。适逢黄河开冻,辽兵不便久留,才回师燕京,所过之处皆被焚掠殆尽。

此后,契丹连年攻晋,一直到后晋灭亡。

开运四年(947年),辽太宗在攻灭后晋后,率军还朝,走到半路上病逝。

为了防止尸体腐化,契丹人将死去的辽太宗开膛剖腹,用盐填满,汉人将其蔑称为“帝羓”。“羓”,是干肉的意思。

此次南下,契丹沿用“打草谷”的旧法,四出劫掠,开封、洛阳数百里间被抢劫一空,多为废墟,后晋宫中的后妃、宫女等数千人也被掳往北方。这一场景成为一百多年后靖康之变的预演。

收复燕云十六州句子(风云激荡四百年)(9)

图片|七星山辽残塔遗迹与碉堡 · 图虫创意©

坐拥燕云十六州的辽人,犹如盘旋在中原人头顶的乌云,挥之不去,仿佛随时就会大雨倾盆。

后晋之后,是后汉、后周。

后周世宗柴荣,是五代十国时期一位比较有为的皇帝,他在位时期,为夺回燕云十六州,对契丹发起了反攻。

后周显德元年(954 年),柴荣从去世的姑父郭威手中接过皇位。十国之一的北汉乘后周政局不稳之机,联合契丹南下,与后周在高平城(在今山西晋城)爆发一场大战,史称“高平之战”

柴荣是个猛人,不仅带兵战胜了北汉与契丹的联军,还乘胜追击,一举拿下燕云十六州中的三关二州之地,即瀛(今河北河间)、莫(今河北任丘北)二州,以及淤口(今河北霸州东)、瓦桥(今河北雄县)、益津(今河北霸州)三关。

收复燕云十六州句子(风云激荡四百年)(10)

图片|河北任丘打铁花表演 · 图虫创意©

由于当时燕云地区入辽不久,人心还向着中原,在周世宗北伐途中,三关二州之地多望风而降。

柴荣有收复燕云十六州的计划,取得大胜后,他本想进一步北伐,拿下幽州,也就是辽南京(今北京)。

遗憾的是,老天不给机会。柴荣在位5年便去世了,留下一个壮志难酬的政治遗嘱。

收复燕云十六州,日后将成为北宋统治者的奋斗目标。

收复燕云十六州句子(风云激荡四百年)(11)

图片|周世宗画像 · 网络

03.宋辽争霸战

宋人还是有些小骄傲的。

北宋有个“重熙增币”事件。当时,辽朝要求宋朝所献岁币要以“献”或“纳”为名。宋朝大臣富弼认为,这是称臣之礼,请皇帝拒绝答应。

辽朝回复说:“这种事情自古有之,你们为何这么小气?”

富弼答道:“昔日,唐高祖凭借突厥的帮助,取得隋朝的天下,对突厥比较客气,后来唐太宗擒颉利、突利可汗,还有这种事吗?”他还说,石敬瑭因为契丹援助才得以立国,不仅称臣,还自认儿皇帝,但我们宋朝与契丹的关系,并没有唐、晋这样的情况。

富弼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唐初和五代时中原“臣事”北方的历史,但又强调,宋朝在立国时没有接受北方势力的援助,不可能向辽称臣。

北宋统治者自认为,他们在气节上要胜于唐高祖和后晋高祖,遂以后晋献地为耻辱,以收复燕云十六州为志向。

收复燕云十六州句子(风云激荡四百年)(12)

图片|辽疆域全图,摄于辽上京博物馆 · 图虫创意©

宋朝与辽朝的争夺不可避免。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后,采用“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想以和平方式(“和买”)赎回北方的燕云十六州。

为此,宋太祖设“封桩库”,将南征过程中获得的金银布帛存入库中,打算等到存够了钱,就向辽朝赎回燕云十六州,倘若辽人不答应,则以此为军费,招募勇士,跟他们干一仗。

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时,赵匡胤正是少年,多年后,他仍对这一历史事件痛心疾首。

每次说到此事,宋太祖对近臣说:“石晋苟利于己,割幽蓟以赂契丹,使一方之人独限外境,朕甚悯之。”他不仅痛惜中原屏障毁于一旦,更是爱民如子,想要赎回陷入辽境已久的汉人子民。

宋太祖的“和买”政策,实际上是一种积蓄力量、徐徐图之的计谋。一心存钱的他,像极了今天为房子拼搏的打工人,但还没等钱存够,宋太祖就撒手人寰了。

收复燕云十六州句子(风云激荡四百年)(13)

图片|宋太祖画像 · 网络

北宋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赵光义消灭周边各个割据势力后,没有继续推行哥哥的“和买”策略,而是想通过武力夺回燕云十六州。

于是,宋太宗接连发动了两次北伐,却都大败而归。

第一次北伐,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攻下太原后误判形势,没有做好攻取辽南京的准备,就贸然进军。宋军疲惫劳顿,粮草紧缺,屯兵辽南京城下,却不作打援的部署。

此战,宋辽两军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激战,宋军遭到辽军数路猛攻,全线崩溃。混战中,御驾亲征的宋太宗腿上中了两箭,乘坐驴车狂奔几十里才逃出生天。

收复燕云十六州句子(风云激荡四百年)(14)

图片|北京西直门外五塔寺 · 图虫创意©

第二次北伐,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听说“契丹主少,母后专政,宠幸用事”,再次兴兵伐辽。宋太宗得到的情报十分不靠谱,虽然刚即位的辽圣宗确实年少,但他母后萧太后是位女中豪杰,辅政的韩德让等大臣也都是人才,还有名将耶律休哥镇守幽燕,“劝农桑,修武备,边境大治”,辽军可说是无懈可击。

雍熙北伐,宋太宗派遣二十万大军兵分三路,被辽军分别击败,名将杨业殉国,宋军将士伤亡惨重,丢弃的兵甲高如山丘。宋太宗被打抑郁了,自知收复燕云无望,声称“欲理外,先理内,内既理则外自安”,言语中满是无奈,中原北大门的钥匙继续掌握在辽人手中。

收复燕云十六州句子(风云激荡四百年)(15)

图片|宋太宗画像 · 网络

与此同时,燕云十六州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契丹人建立的辽朝,采取“因俗而治”的方式管理燕云十六州,不仅使用武力争夺与北宋进行争夺,还颁布了一系列推动燕云十六州经济发展的措施。

入主燕云多年后,契丹人不再大行劫掠,而是学习汉人先进的生产方式,保护农业、发展商业、善待百姓。其中,辽朝统治下的燕京,“兵戎冠天下之雄,与赋当域中之半”

《契丹国志》中描述了燕京在辽朝治理下的繁荣景象:

南京析津府,户口三十万,大内壮丽。城北有市,陆海百货,聚于其中。僧居佛寺,冠于北方。锦绣组绮,精绝天下。膏腴蔬瓜、果实、稻粱之类,靡不毕出;而桑、柘、麻、麦、羊、豕、雉、兔,不问可知。水甘土厚,人多技艺。

史载,宋太宗第一次北伐时,宋军打到辽南京城下,城中虽民心不定,但在辽军取得优势后,燕京“居民大呼,声震天地”,当地百姓放下了对中原政权的眷恋,大声为辽军打call。

两次北伐失败后,宋太宗和朝臣不再提收复燕云之事。

到了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 年),萧太后和辽圣宗率兵三十万南下攻宋。宋辽在交战后商议和谈,签订澶渊之盟,规定了各自的疆土,宋朝正式承认燕云十六州归辽,此后,双方维持了近百年的和平。

收复燕云十六州句子(风云激荡四百年)(16)

图片|朔州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木塔 · 图虫创意©

04.澶渊之盟后的燕云

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依然萦绕在北宋皇帝心中。

宋仁宗时,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把收复燕云十六州作为改革的目标之一,认为发兵的先决条件是有充足的财政支持。范仲淹说:“祖宗欲复幽蓟,故谨内藏,务先丰财,庶于行师之时不扰于下。今横为隳费,或有急难,将何以济?”

宋神宗时,年轻的皇帝慨然有恢复燕云之志,作诗曰:“五季失国,猃狁孔炽。艺祖造邦,思有惩艾。爰设内府,基以募士,曾孙保之,敢忘阙志。”他任命王安石主持变法,一方面是出于对北方用兵的意图。

然而,历史似乎有几分黑色幽默,宋仁宗、宋神宗没干成这件事,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皇帝短暂取得了“收复”燕云的功绩。

收复燕云十六州句子(风云激荡四百年)(17)

图片|辽-北宋时期全图(1111年) · 中国历史地图集

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年),童贯作为贺辽生辰副使出使辽朝。辽朝君臣听说童贯是个宦官,不禁笑道:“南朝乏才如此!”

但是,此时的辽朝已经走向衰落。

契丹流传一种说法: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这是说,一万女真兵就可以让人望风披靡。此后不久,生活在黑龙江与松花江一带的女真崛起,多次袭取辽人后方,在完颜阿骨打的领导下,建立了一个新的政权——

有人意识到辽朝背后的危机。童贯此次使辽,认识了一个叫马植的燕人。马植是个愤青,对辽不满,他由童贯引荐,见到宋徽宗,请宋朝“念旧民涂炭之苦,复中国往昔之疆”,利用女真与契丹之间的矛盾,联合女真灭辽。

宋徽宗大喜过望,赐以国姓,马植从此改名叫“赵良嗣”,参与图燕之议。

收复燕云十六州句子(风云激荡四百年)(18)

图片|白瀑寺是一座有近千年历史的辽代古寺,位于北京门头沟 · 图虫创意©

宣和二年(1120年),宋徽宗命赵良嗣以买马为名使金,与金人签订海上之盟。宋徽宗在御笔中写道:“据燕京并所管州城,原是汉地,若许复旧,将自来与契丹银绢转交,可往计议,虽无国信,谅不妄言。”

最后,宋金双方约定:届时金攻打辽中京(今内蒙古宁城县),宋攻取燕京(今北京)一带,事成之后,燕京归宋所有,宋朝再转交给金朝岁币50万两。

两年后,金与宋相约攻辽。在金人的大举进攻下,辽军兵败如山倒。

宋朝派童贯带兵北上,可到了燕云一带,童贯发现,燕地汉民并没有像赵良嗣当初说的那样箪食壶浆出迎王师,他们早已习惯了辽朝一百多年的汉化统治,在这个民族大融合的地带,并没有那么强烈的夷夏观念。

童贯深入辽境,反而被辽军乘机反攻,损失惨重。宋徽宗得知后,吓了一跳,急召大军还师。

收复燕云十六州句子(风云激荡四百年)(19)

图片|辽人信奉佛教,在燕云修建了大量佛塔寺庙,图为大同华严寺 · 图虫创意©

不久后,金朝再度遣使来约战期,宋徽宗第二次出兵攻燕。

这一次,宋军将领郭药师提出率奇兵六千趁虚而入,夜袭燕京,但要求另一个将军刘光世带兵接应。

可当郭药师攻入燕京后,宋军与辽军殊死搏斗,刘光世竟然违约不至,不知跑哪里去了。郭药师所部死伤过半,被迫撤军,辽军乘胜追击,断了宋军的粮道,并举火为号,威慑对方,使宋军自相践踏百余里,粮食辎重丧失殆尽。

这时,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已经攻下辽中京和西京(今山西大同),他见宋军被奄奄一息的辽军打得大败,才知道宋朝不过是只“纸老虎”。

收复燕云十六州句子(风云激荡四百年)(20)

图片|[宋]刘松年:《中兴四将图》(局部),图中左一为刘光世画像 · 网络

当赵良嗣再次代表宋朝来谈判时,阿骨打得寸进尺,同意将燕京六州二十四县交给宋朝,但宋朝除了每年向金朝移交原来给辽的岁币,还须补交一百万贯作为燕京的补税钱。

宋军在战场上硬不起来,赵良嗣这个谈判专家也没有底气,只能回朝复命。

宋徽宗全部答应,又让赵良嗣去跟金朝要回辽西京。结果,金人又跟宋朝敲诈了20万两犒军费,却拒绝交出大同府。

至此,宋徽宗“收复”了燕云十六州中的燕京和蓟、檀、涿、顺等州,但这些城池都被金军洗劫一空,残破不堪。

宋徽宗取得阿Q式的胜利,还自我陶醉,命人撰写《复燕云碑》歌功颂德,自以为完成了祖上未竟的事业。

收复燕云十六州句子(风云激荡四百年)(21)

图片|[宋]宋徽宗赵佶:《瑞鹤图》 · 网络

事实上,金人同意联宋灭辽,将燕云诸州让给宋朝,只是为了拿宋人的“赎款”补充军费,之后再把地夺回来。辽亡之后,北宋军队根本守不住燕云地区,燕云十六州很快被金朝接管。

宋宣和七年(1125年),金太宗下诏伐宋。金兵铁蹄踏过燕云十六州后一马平川,不到两年时间,北宋东京(今河南开封)沦陷,宋徽宗及其子宋钦宗被俘虏,废为庶人。

攻破开封后,金人露出了狰狞的獠牙,他们早已不是谈判桌对面的盟友,而是宋人的梦魇。他们大肆掠夺宋朝的金银布帛、礼乐器具、图书典籍,并将徽钦二帝及后妃、皇子、公主、王公大臣、工匠、优伶等十万余人掳至北方。

这一年是靖康二年(1127年),史称“靖康之变”,北宋至此灭亡。

之后,徽、钦二帝一行人在北上途中受尽屈辱,他们的后妃、子女也备受折磨,金人还逼迫徽、钦二帝除去袍服,朝见金朝祖庙。徽、钦二帝被远徙到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县),在耻辱中去世,收复燕云失地已成为遥远的梦。

建炎南渡后,宋室在江南站稳脚跟,隔着江淮一线与金朝形成对峙局面。赵宋连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都丢了,收复燕云故地自然也成了一句空话,燕云十六州问题在南宋时鲜有提及。

收复燕云十六州句子(风云激荡四百年)(22)

图片|[宋]宋徽宗赵佶:《文会图》 · 网络

05.定都北京

金朝的龙兴之地在东北,起初以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南)为政治中心。

若以现代人的视角来看,徽、钦二帝被掳至五国城,有点儿流放边地的意思,但在金人看来,实则为将其押解到大本营严加看管。

但是,金上京位置偏僻,交通闭塞,对统治中原汉地极为不利。

金太宗去世后,金熙宗完颜亶即位,到后期嗜酒如命,不理朝政,被宗室完颜亮所弑。

完颜亮弑君夺位,皇位来得不正,是金史上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死后被降封为海陵王,甚至废为庶人。旧史一般将他描述成滥杀无辜、荒淫残暴的君主,是人设崩塌的反派角色。

收复燕云十六州句子(风云激荡四百年)(23)

图片|西山晴雪,古燕京八景之一。西山,位于北京西郊,为太行山余脉,号称“神京右臂” · 图虫创意 ©

但在短暂的执政生涯中,完颜亮干了一件大事——迁都

完颜亮篡位后,在上京过得不自在,整天盘算着摆脱女真贵族暗地里的反对浪潮。他决定,将都城迁到燕云地区的燕京,即原来的辽南京,现代的北京一带。

为此,完颜亮在宫中安排了一出戏。

一日,他问身边的汉人大臣:“朕栽种了二百株莲花,都死了,这是为何?”

汉臣回答道:“自古江南为橘,江北为枳。这不是栽种者的问题,而是地势使然,上都寒冷,而燕京暖和,可以栽莲。”

完颜亮说:“依卿所言,择日迁都。”

栽种莲花一事,不过是完颜亮这个戏精找的借口。

金灭辽后,势力迅速膨胀,统治范围已至淮河以北。历经战火的燕云地区得到喘息之机,其中,燕京(今北京)作为北方的经济、文化中心,在辽时便提供了辽国一半的财政收入,出于战略考虑,金朝应该从其兴起的东北腹地迁都到华北平原的燕京。

收复燕云十六州句子(风云激荡四百年)(24)

图片|北京地形示意图 · 锦绣人文地理©

学者余蔚认为,秦、汉、隋、唐等政权,皆以边地起家,统一之后居于关中地带。女真以会宁府起家,待其统治稳定之后,决定迁都至王朝的中心地区燕京,理由与前代相似。

天德三年(1151年),完颜亮发布迁都诏,顺应“据腹心以号令天下”的战略需求,将首都从上京会宁府迁往燕京,并改燕京为“中都”“以燕控南北,坐致宋币”之利,集聚北方人力、财力、物力。

此外,完颜亮为使金朝王公贵族迅速迁往燕京,下令拆除了上京的旧宫殿、宗庙,在上面种植草木,使其无法居住。

有人建议他,按照阴阳五行学说营建燕京城的布局,完颜亮说:“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使桀、纣居之,虽卜善地何益。使尧、舜居之,何用卜为?”

在完颜亮看来,他迁都燕京是大势所趋,功德堪比尧舜。

完颜亮的迁都政策加强了民族融合,使幽燕之地成为国家政治中心,但其淫乱暴虐的行为早已引起宗室大臣的恐慌。最终,完颜亮在征宋路上被手下所杀,其帝号也被废除。

这个在史书中名声极差的君王,却彻底改变了燕京的政治地位。

收复燕云十六州句子(风云激荡四百年)(25)

图片|金-南宋时期全图(1208年) · 中国历史地图集

金朝后期,蒙古人崛起,他们在成吉思汗的带领下建立蒙古帝国,对西夏、西辽、金朝、南宋等政权进行征伐,乃至远征西亚、欧洲。

蒙古亦起源于游牧部落,起初没有固定的都城,后来定都于蒙古高原的哈拉和林

1259年,蒙哥汗在进攻南宋的钓鱼城时去世,他的弟弟忽必烈阿里不哥争夺汗位。

当时,阿里不哥驻守在哈拉和林,基本盘为蒙古故地,忽必烈从南方带兵北上,主要占据蒙古军攻下的漠南汉地。最后,占据汉地、推行汉化政策的忽必烈打败了阿里不哥,被推举为蒙古大汗,并于1271 年称帝,定国号为“元”

收复燕云十六州句子(风云激荡四百年)(26)

图片|万宁桥,又称后门桥,始建于元代,见证了古代北京漕运的兴盛 · 图虫创意 ©

蒙古大军四处征伐之际,忽必烈一度陷入建都的纠结。他曾劝哥哥蒙哥“驻驿回鹘,以休兵息民”,也就是把根据地迁到大西北去。

忽必烈的部下霸突鲁却说:“幽燕之地,龙蟠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大王果欲经营天下,驻驿之所,非燕不可。”

一语惊醒梦中人,忽必烈从此有了迁都燕京的打算,他对霸突鲁说:“非卿言,我几失之。”

元朝建立后,忽必烈改原来的金中都为元大都,任命刘秉忠等大臣对大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营建。在元朝统治下,大都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

收复燕云十六州句子(风云激荡四百年)(27)

图片|元世祖忽必烈画像 · 网络

06.明太祖北伐

然而,燕云十六州问题并未就此终结。

自石敬瑭割地以来,燕云地区长期处于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之下,直到四百年后,这一局面才得以改变。

元朝末年,蒙古贵族失其政,起义军风起云涌,“淮右布衣”朱元璋立足于江南,势力逐渐壮大。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发布檄文,命令名将徐达、常遇春等率领25万大军北伐中原,推翻元朝暴政。

檄文中写道:“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收复燕云十六州句子(风云激荡四百年)(28)

图片|明太祖画像 · 网络

朱元璋的大军势如破竹,先后攻下山东、河南,折断大都两翼,直取幽燕。当明军兵临城下时,自知大势已去的元顺帝带着老婆孩子连夜开建德门北逃,溜回了元上都(今内蒙古多伦西北)。

至此,元朝结束了其在中原地区97年的统治,明太祖朱元璋下诏,改大都为北平。

从开始北伐,到攻占大都,朱元璋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之后更是全部收回已经被非汉族势力统治了四百多年的燕云十六州,开创了由南到北统一中国的先例。

收复燕云十六州句子(风云激荡四百年)(29)

图片|北京故宫 · 摄图网©

后来,明成祖朱棣将北平改为北京,再次确立其国都的地位。自金中都始,从元大都,到明清京师、民国北京与新中国的首都北京,北京作为首都的历史,前后有八百多年。

激荡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在血泪与刀剑交织的大戏中归于沉寂。伴随着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燕云十六州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成为历史轻轻翻过的一页。

... 完 ...

参考文献:

[后晋]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

[宋]薛居正:《旧五代史》,中华书局,1976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中华书局,1974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1995

[元]脱脱:《辽史》,中华书局,1974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85

[元]脱脱:《金史》,中华书局,1975

[明]宋濂:《元史》,中华书局,1976

[清]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1974

曾瑞龙:《经略幽燕:宋辽战争军事灾难的战略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