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成语--无欲则刚,其意思就是,一个人只要有着各种各样的欲望,他就不可能达到“刚”的修养境界。为了获得一些现世的好处,实现五花八门的欲望,每个人都不得不为之忙忙碌碌,成天处心积虑地算计,要是每天都如此这般地生活,真的是如同枷锁在身,殊不知这样一点人生乐趣都没有了。

东晋的陶渊明因为厌弃官场的种种束缚,于是辞官归里,过着一种“躬耕自资”的生活。他的夫人翟氏和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也是“夫耕于前,妻锄于后”,一起劳动,过着快乐的生活。在陶渊明的世界里,没有官场上的勾心斗角和尘世间的种种欲望,他的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至今脍灸人口,成了历代向往美好自由生活的人们的口头禅。

国学文化之古人教你处世之道(国学讲堂8无欲则刚)(1)

正因为欲望,升官的欲望,享受的欲望,金钱的欲望,它们的存在使得古往今来人们的生活失去了本真,失去了应有的自由与沉甸甸的质量。所以古人里面,对人类的各种各样欲望是相当警惕甚至抵触的,这和现代养生的一般原理竟然是不谋而合。

欲望过多的人,难免会生活得很累。在现实生活中,引起我们欲望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和薪水,还有事没事挂记着股市行情,晚上睡觉时还转悠着眼睛盘算着第二天到哪里去找一份第二职业,职称评定是要的,一官半职也未尝不在日思夜想。

活得很累已经是我们周围的人们挂在嘴上的一句口头禅了,现代社会的人们说得最多的一个字就是“累”字。越来越多的人,成天总是一副大忙人的形象,没有什么休息可言,内心不得一刻宁静,什么东西都想要,结果是现实世界里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诱惑他们,变成压力压在他们的身上,给他们的身心套上枷锁,使得他们沦落为欲望的奴隶。

欲望,就像是太空中的无底黑洞,它把什么东西包括健康、幸福都可以吞得进去,从来都不会嫌多;欲望更像是一口陷阱,无论人们把多少精力和健康作为代价送进去都不会得到适当的回报。欲望就像是一场没有终点线的马拉松赛,人们整日为它奔波,无法停下来。

“物欲太盛心难静”,理性的修养境界是选择做欲望的主人,不要做欲望的奴隶,用自己的头脑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心灵的平衡和澄明,不会像个“拼命三郎”那样没完没了的拼了性命去追逐、忙碌,去痛苦、迷惘。

置身于竞争激烈的现实环境之中,我们每个人似乎越来越身不由己,在不得不奋力拼搏的时候,不知不觉间就放弃了对自己生命的关爱。殊不知每一次过度的透支其实就已经埋下了潜在的危机。等到身体的各部位陆续亮起红灯就已经迟了。

冷暖自怜,细水长流,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都要爱护自己的生命。古人是关注生命的,人,生而不易,要享有安定从容的生活更不容易。但是欲望也好,压力也罢,还是要学会说“不”,学会做“减法”,学会善待自己的生命。

国学文化之古人教你处世之道(国学讲堂8无欲则刚)(2)

古人已经在这一方面为我们做出了表率,彭祖“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口乐意莫生嗔”,刘向 “佛祖无奇,但作阴功不作孽、神仙有法,只生欢喜不生愁”,罗隐“能自得时还自乐,到无心处便无忧”,李白“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刘禹锡“空间为自在,将寿补磋跎”,“无事且从闲处乐,有书时间静中观”,他们的豁达开朗,淡泊名利实在是已经尽得古人养生之道的精髓。

春天里去放风筝,炎炎夏日下去游泳,秋高气爽时去登山,冰封雪压时去滑冰。晨色中读书,暮色中散步,谁要是拥有这样的一种超然物外的浪漫情怀,就已经步入了人生的一种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