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美的东西对人有一种天生的吸引力,诗人对美物更是不吝赞颂,那些唯美的诗句描述出来的美,让人觉得美过其物。如:

翩若惊鸿,宛若游龙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1)

李清照一首赞美桂花的诗:《鹧鸪天·桂花》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还有杨万里一首描写荷花的诗: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翩若惊鸿,宛若游龙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2)

诗人们对花的赞美枚不胜举,而对美人的赞美更是五花八门的。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这首来自汉朝李延年的诗,诗中没有一句描写佳人外貌,只是运用了极为夸张的手法来侧面描写佳人美丽的程度。

美到什么程度?美到将军看一眼弃城,帝王看一眼沦国。她的美直接威胁到“倾城”,“倾国”的地步!那该是何等的惊世骇俗?

翩若惊鸿,宛若游龙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3)

再来看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她回眸一笑时,千姿百态、娇媚横生;宫中的其它所有妃嫔即使淡妆也好,浓抹也罢,和她一对比,顿时失色。

后宫佳丽三千加起来都比不过她的一笑,那得有多美啊。

这些诗中对美人的描述只是借物来反衬,并没实质性的描写美人的外貌,由读者脑补,自由发挥想象美女的模样,总觉得让人遗憾,不过这个遗憾让曹操之子曹植给弥补了。

翩若惊鸿,宛若游龙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4)

说到曹植便会想到他的旷世之作———《洛神赋》

“睹一丽人,于岩之畔。”

劳车舟顿的旅人,漫步于阳林,纵目眺望水波浩渺的洛川,突然惊见一位绝妙佳人,立于山岩之旁,于是忙于问侍卫这是什么人,从而引出一位神女——宓妃。

这句出自于魏晋曹植之手的《洛神赋》对神女的描写。

让读者不由得想到诗经里的那句: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翩若惊鸿,宛若游龙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5)

诗经里这句经典名言正好描绘了《洛神赋图》这一名场面,短短的八个字,让读者从而展开美好而漫无边际的思绪。

而接下来对洛神容貌的描述词藻之华丽,有史以来无人能比。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

从形影写到体态,再到姿态,言词之中洛神的美早已溢出文中。

有了诗中描述,读者们就更进一步想去真实地目睹其神姿。而顾恺之的神来之笔恰恰好满足了大家的奢望。

翩若惊鸿,宛若游龙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6)

这场浪漫的邂逅,被顾恺之以神来之笔跃然纸上,这幅旷世之作,图纵27.1cm,横572.8cm 。开创了长卷绘画的先河,被推举为“中国绘画始祖”,此画描绘了三个画面:

第一部分是描绘了黄昏,曹植率领众随从由京城返回封地,经过洛水之滨时停驻体息。在平静的水面上,风姿绝世、含情脉脉的洛神衣带飘逸、动态从容,凌波而来。

第二部分是描绘了人神殊途,不得不含恨别离时的情景,这是故事情节的高潮。画家大力描绘洛神离去时的阵容,场面宏大激扬,热闹非凡。六龙驾驶着云车,洛神乘云车向远方驶去,鲸航从水底涌起围绕着车的左右。六龙、文鱼及鲸的描绘细致,动态生动奔放。

第三部分是描绘了就驾启程,泛神离开后,曹植对她深切追忆与思念,曹植乘坐舟船追赶洛神,希望能再见到洛神的身影,

翩若惊鸿,宛若游龙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7)

如今这幅《洛神赋图》摹本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与辽宁博物馆,真作已佚传,想要了解关于更多的国宝,可观看《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纪录片面在头条搜索即可免费观看。在头条,更多优质纪录片等着你来看!#纪录片大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