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遇到婚姻家庭问题的人提供心理咨询,深度参与并和家庭其他成员沟通,寻找症结,开出“幸福处方”,在关键时刻帮助当事人解决问题,是宁夏婚姻家庭矛盾纠纷调解调适服务项目的主要内容。

项目实施3年多来,共计开展婚姻家庭矛盾纠纷个案调解调适服务110件,受众800余人次,整体来访者满意度占90%以上;开展和谐家庭讲座、夫妻课堂110场,受众5000余人次。

公益课堂调适夫妻关系

为切实提升妇联维权服务水平,有效化解婚姻家庭矛盾纠纷,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促进家庭和谐稳定,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妇联发布维权服务项目,在全市范围内购买社会服务。2018年7月,宁夏和谐婚姻家庭辅导咨询中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签订了《婚姻家庭矛盾纠纷调解调适服务项目委托协议》,由婚姻家庭咨询师、心理咨询师、律师等专业人员组成团队,采取个案服务和夫妻课堂的形式,为家庭提供专业婚姻家庭咨询、矛盾纠纷调解、家庭关系调适服务,多渠道化解婚姻家庭矛盾纠纷。

婚姻持久与幸福(为婚姻开出幸福处方)(1)

李晓文的调解室。本文图片均由李晓文 提供

项目负责人李晓文从事婚姻家庭辅导十余年,经验告诉她,在婚姻家庭矛盾中,很少有大是大非的对立,多是一些观点不同导致的分歧,例如家庭分工、孩子教养、婆媳相处等问题。如果夫妻双方在问题出现时能及时咨询、有效沟通,大多数婚姻都有挽回余地。

“第一,要让夫妻双方都看到矛盾的成因、根源。第二,让他们认识到彼此在经营婚姻家庭的过程中,有哪些方面需要提升、自我调适。最后,我们会开展夫妻课堂,邀请他们过来学习一些高质量的有关营造和谐家庭氛围的方式方法,同时也了解一些国家大事、政策方针,有助于开阔眼界、提升见识。”

李晓文提到的夫妻课堂,就是深受家庭成员喜爱的“夫妻关系训练营”公益课堂。每例个案都是通过单方辅导后,再邀请夫妻双方面对面调解,然后进入“夫妻关系训练营”进行线上线下学习。课堂上,参加学习的夫妻在老师的带领下一同踏上“爱之旅”,通过听、看、练、讨论、分享等方法,学习夫妻角色定位、沟通技巧、健康婚姻的要素、姻亲关系相处、制止家庭暴力的应对措施等,了解夫妻彼此内在的情感世界,掌握处理矛盾冲突的能力,增进夫妻亲密度,提升婚姻质量,建造和谐家庭。

“婚姻是段需要长跑的路,我们都不是长跑运动员,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训练,才能不掉队,努力跑向终点。感谢老师搭建平台,可以让我们一起学习,彼此照见,收获喜悦。”

“半年前如果来听课的话,我可能就不会离婚了。”

“在课堂边学习边疗愈,让走在危险边缘的我停下脚步,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

每次课后交流,学员们都积极分享学习心得。一位来访的咨询者在个案反馈表上写道:“老师就像一盏灯,照亮了我那颗即将熄灭的心。”

多种模式化解家庭矛盾

家住银川市兴庆区的一对年轻夫妻,结婚7年以来经常吵架,曾因矛盾纠纷两次离婚又复婚。妻子在怀二胎4个月时,与丈夫再次因矛盾激化产生了争吵,丈夫选择了冷处理,妻子彻底愤怒,带着儿子离家出走回了娘家。即将临产时,妻子发现住房被公公出售,多次与丈夫联系未果,几经辗转之后,她找到了李晓文。

婚姻持久与幸福(为婚姻开出幸福处方)(2)

和谐婚姻家庭讲座现场。

在多方了解沟通后,李晓文意识到父母干预并不是影响这对夫妻感情的关键,不懂得沟通才是导致夫妻关系恶化的真正原因。“对婚姻要有敬畏之心,不能总是一生气就拿离婚来说事,离婚是感情破裂的结果,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更不是我们可以任性或者冲动去做的一件事情。”于是,她试着让夫妻二人彼此了解对方的沟通模式和内心的真正诉求,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找准问题“对症下药”。经过李晓文多次调解,夫妻二人在现场抱头痛哭,决定不再提离婚,要携手好好走下去。此后,李晓文又找到了丈夫的父亲开导劝慰,一家人重归于好,一起迎接新生命的到来。

2021年3月,央视社会与法频道《小区大事》栏目以《任性的婚姻》为题,对这个案例做了专题报道。“尽管工作中会遇到不少难处,但市妇联对我们的工作高度肯定,也给了我们很多支持和帮助。同时,我们的工作被社会认可、被当事人认可、被当地的老百姓认可,就是这一份认可,让我觉得充满了成就感。”李晓文说。

截至2021年12月,在婚姻家庭矛盾纠纷调解调适服务项目完成的110件委托个案中,有49例为夫妻共同参与辅导、调解、学习,效果非常显著。回访中,大家表示,经过专业调解和课堂学习后,不但对经营夫妻关系有了更多的调适经验,也对妇联维权工作有了深入的了解。

近年来,银川市妇联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服务内容,打造工作品牌,延伸工作手臂,凝聚社会力量,强化婚姻家庭服务项目化机制,先后投入40多万元设计实施维权服务项目,通过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切实提升妇联服务水平,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促进家庭和谐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