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

滇池污染处理措施(滇池面源污染治理案例)(1)

北极星水处理网讯:滇池的改变

自“九五”以来,滇池被列为国家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水污染治理的标志性工程。经过多年的治理,如今的滇池成为水环境治理的表率和优等生,是多家媒体争相报道的宠儿。

滇池水质近80年以来经历的几个曲折变化过程:

根据滇池保护治理的实际情况,可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滇池污染处理措施(滇池面源污染治理案例)(2)

下图是十三五以来,滇池每年的水质变化:2016年首次告别劣V类,2017年稳定保持在V类,2018年首次全年达到Ⅳ类,重度蓝藻水华仅发生一天。

2008年11月书记专程到昆明考察,强调“强化生态文明观念,保住青山绿水”。

2015年1月20日书记考察昆明时提出“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

2019年1月13日,云南日报头版报道了滇池草海、外海水质均达到Ⅳ类,是30年来最好水质。

2019年1月20日,书记再次考察昆明,对滇池治理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并强调“要继续抓下去,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把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书记三次考察昆明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足见滇池保护治理的重要性,紧迫性。

2019年2月1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以“云南:推进高原湖泊保护治理”为题,对滇池水环境治理取得新成效进行了报道。

滇池污染处理措施(滇池面源污染治理案例)(3)

2020年1月20日,正在云南考察的中共中央、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来到昆明,前往滇池星海半岛生态湿地,察看滇池保护治理情况。

滇池污染处理措施(滇池面源污染治理案例)(4)

滇池治理取得喜人的成果,鼓舞了所有水环境人的信心。总结滇池保护治理的成功经验,探索河湖保护治理的“滇池模式”,不仅对我国其他类似地区做好河湖保护治理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而且对建设美丽中国也有重要作用。

滇池治理模式

通过十年的滇池综合治理经验的总结,特别是自2016年以来的成功经验,滇池取得了目前的成果,其模式主要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领导的引领作用

制度的驱动作用

科技的促进作用

人才的支撑作用

融资的保障作用

特别是市委、市领导审时度势的明确提出并具体实施的核心措施起到了关键作用:

(1)构建实施了滇池治理的统筹部门——滇池保护治理指挥部,市委书记亲自挂帅。

(2)明确滇池治理的战略要求:从“工程治滇”转变为“科学治滇、系统治滇、集约治滇、依法治滇”。

(3)制定并严格实施《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实施方案》

滇池治理的突破——三年攻坚

回顾历程,在滇池保护治理的“十一五”、“十二五”期间,侧重工程治滇,实施多项重大工程;“十三五”期间,在完善工程措施的同时,及时系统总结复盘,十几年来的滇池治理经验结合当前滇池水质的特点,以及滇池治理的紧迫性。市委市政府决策编制并实施《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实施方案》,《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技术指导意见》,争取在三年内使滇池水质有所提升。

经过近三年的努力,滇池治理的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实施了滇池治理管理体制的重构,为“三年攻坚”提供了管理体制保障。成立以市委书记为总指挥的滇池治理指挥部,下设三个部门,统筹全市涉滇的各部门工作,统一发布任务、统一管理、统一考核、统一监督,使三年攻坚有了组织保障。

2)制定并明确滇池保护治理“双目标责任制”;明确水质提升和污染负荷削减“双目标”,同时形成分区域、分阶段的考核目标。逐一明确各河道水质目标和各行政区污染负荷削减目标,提高目标考核的可操作性。通过明确目标,实施目标倒逼,倒排治理工作,挂图作战,加快推动保护治理。

3)制定并明确了河长制及配套的生态补偿机制;编制并实施了考评量化手段措施,为“三年攻坚”提供制度、考核的量化依据。

4)编制昆明地方标准:《污水处理厂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并实行分区分级的污染物排放限值。统一了原来各种标准之间的差异,为滇池治理各项工程措施明确了标准,为“三年攻坚”提供了量化标准及考核依据,解决了二十几年来没有地方标准的重大问题。

5)明确滇池保护治理水质关键因子——总磷、总氮,突破性地提出TP≤0.05mg/L,TN≤5mg/L的具体量化指标。

6)完成全市35条入湖河道的污染物总量普查,滇池承载力核算,规划设计出近四年以来每年每条河的量化污染物总量,为“三年攻坚”提供关键污染削减量考核依据,为生态补偿机制提供核算依据。

7)完成并实施了雨污合管网系统的雨季面源污染问题的解决方案,以西山区“车家壁岔沟示范工程”作为《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技术指导意见》中的技术指导之一,并全市推广。该治理理念的应用,破解了困扰滇池治理二十几年的核心污染问题,为滇池水质持续向好,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8)全市入湖口前置库的规划、设计、建设,构建入滇河道的最后一道屏障。对35条入湖河流,采用“雨污调蓄污染物削减 河道措施污染物削减 前置库污染物削减”系统治理防范,最大限度地削减入滇污染物总量。

滇池污染处理措施(滇池面源污染治理案例)(5)

《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提出:

明确滇池水质治理的关键因子是总磷、总氮。

国内外专家、科研院所通过大量实验和分析测试,得出控磷稳氮的治理要求。

针对35条入滇河道,调整以往“单独考核水质目标”的策略,实施“水质目标与污染负荷削减”双控考核机制。

支流沟渠治理水质目标与主河道治理目标一致。特别是雨季雨污混流,面源污染的滇池重要污染源。

重点河道水污染治理设施出水水质达到地表水(河流)Ⅳ类,在旱季总磷、总氮尤为严格:总磷≤0.05mg/L,总氮≤5mg/L(冬季8mg/L)。

开展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以超极限除磷为主总氮挖潜为辅的原则,雨季多余混流水启动一级强化处理。新建污水处理厂均引入旱、雨季双运行模式设计理念,以应对雨季面源污染。

在主城区及重点河道周边建设调蓄设施,收集污染负荷较高的初期雨水,削减城市面源污染负荷。在城区(二环以内)建设19座调蓄池,每座调蓄池容积1万-2万m³,在其它地区建设调蓄坑塘,近100万m³,收集7~10mm降雨量的初期雨污混合水,削减初期雨水污染。

在入滇河道入湖口有大量湿地,利用湿地,修建前置库,在滇池边再建一道屏障,实现雨季溢流污染的防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北极星环保网,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全国能源信息平台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