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岔口村人从北川老茔地二十三棵榆树中挑选出高12米周长可两人合抱的一棵大树,做成油担,随之在北河岸边修建了一座士木结构榨油坊,成为当地唯一的土法榨油坊。

河南老油坊:老家的老油坊(1)

土法榨油历史悠久,工序复杂,以胡麻为原料,榨出“清油”色美味香,整个过程要经历炒、磨、踩、烧、包、箩、榨等程序。

炒,就是先将胡麻籽筛选后,倒在铁鏖中用推把不停翻搅,炒熟后,趁热搭到水磨上磨成油胚,油胚约攒够500公斤后,就开始踩油,三个精壮男人脱去鞋袜,在磨渠里洗净脚,在油胚上一边洒水一边踩踏,直到油大师检验合格,才把踩成粘稠状的油胚堆放在磨坊垫板上,天黑后用新背兜背到油坊,以备第二天烧油。

河南老油坊:老家的老油坊(2)

操作人员将长12米、直径70厘米的油担粗头伸进油坊最深处“将军”窑里,另一头栓在双杈穿孔眼上,正上方悬装一只辘辘,辘辘缠上光滑油绳,绳从大眼穿出,挂上3000公所大石块(大将军)操作地辘辘,可使油担随意升降。

河南老油坊:老家的老油坊(3)

榨油时,两名助手悠悠搅动地辘辘,地辘辘带动天辘辘,油担徐徐落下,伴随着“嘎吱、嘎吱”声,油就汩汩往油缸里消。待油担下沉后,又将油担抬起,加上木杠和木楔,再放下油担,油又淌出来。类似的工序再进行一遍后,搅动地辘辘,放下油担,油大师站在油担上喊一声“加刑”,帮手们又将中号石头(二将军)挂上,继续重复上述工序,又榨出油来。最后挂上三将军,加木杠和更大的木楔子,再榨几次,十几个小时候,油担挂石基本落地,才将石头取下,用“老汉(油担中下方1米高的木桩,用来搁油担)把油担顶住,头副油就算榨结束了。再把油砣取下,拍碎,放在锅里又蒸,再重复上面动作,榨出二副油和三副油。榨油工序才算完毕。

河南老油坊:老家的老油坊(4)

老油坊是一个技术要求高,且高度协作的工艺流程,又因为油坊内许多构件较为粗重,又加多项流程都处于高温中进行,因此,也算是高危行业,稍不留神,就会出事故。所以,主持者在工艺流程中都慎之又慎,同时,油坛中就有许多禁忌,这也是长期形成的民俗习惯。

土法榨油,从农历八月初开始,脂月二十左右停工,年加工油料2万公斤,附近村里的百姓都到这里来。“一渠流水转乾坤,两片圆石度日月。”写的就是当时油坊的生活。现在,现代化榨油机取代了水油坊,老油坊被拆除,那根吸饱了油的油担做了小学的课桌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