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有一种说法:治理大国就好像烹调小鱼,油盐酱醋的用料要恰到好处,不能过头,也不能缺位。

还有一种说法,治理大国应该像烧鱼一样精心,不能很随意。

真是如此吗?让我们来看看它的出处。

治大国如烹小鲜什么意思 治大国若烹小鲜(1)

“治大国若烹小鲜”出自《道德经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什么意思呢?治理大国,好像煎烹小鱼。用“道”治理天下,就连鬼怪也神气不了。

本文真正的含义,是以“道”治国。这里的“道” 是什么意思呢?

用今天的话来说,道,就是理念、信仰、规律、文化。一句话,就是能凝聚大家的一种精神力量。

“其鬼不神”的“鬼”,又是什么意思呢?

这里的鬼,并非鬼怪,而是指邪恶的力量。老子说,如果我们能用“道”的力量来凝聚大家,那么,鬼怪也就牛逼不了了,我们就能战胜各种邪恶,让大家安居乐业。

治大国如烹小鲜什么意思 治大国若烹小鲜(2)

那么,这与“烹小鲜”又有什么关系呢?“烹小鲜”就是煎烹小鱼。我们知道,小鱼很鲜嫩,在锅里频频搅动,肉就碎了。

老子的意思是说,烹小鱼动作要轻,动作一大就会把鱼弄烂。治理大国也应该象烹饪小鱼一样,当局者不要三天两头搞什么运动,不要动不动就去折腾老百姓,不要轻易干涉老百姓的生活,这样才能治理好国家。

治大国如烹小鲜什么意思 治大国若烹小鲜(3)

让我们再来看看,古代先贤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春秋战国时代的韩非子在其《韩非子 解老》一篇中说,“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

王弼是中国古代经学家、哲学家,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及创始人之一。他也注谓“治大国若烹小鲜,不挠也,躁而多害,静则全真。故其国弥大,而其主弥静,然后乃能广的众心矣”。

唐玄宗对此有更清楚的注解:“烹小鲜者,不可挠,治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伤人,挠则鱼烂矣……此喻说也。小鲜,小鱼也,言烹小鲜不可挠,挠则鱼溃,喻理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人乱,皆须用道,所以成功尔”。

无论他们的出发点是什么,他们都解释了“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核心要义,就是不折腾。

治大国如烹小鲜什么意思 治大国若烹小鲜(4)

怎么才能不折腾,而国家又能民富国强呢?那就是“道”的力量了。

一个国家,应该有一种信仰,来凝聚人心。这种信仰来自对自我传统文化的自信和传承,来自对共同价值观的坚守和传播,来自对国家治理理念的认可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人心齐,泰山移”,这就是“道”的力量。

国家要有这样的制度安排,让各方智慧汇流,让各种力量迸发,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为自己的祖国服务。在这种制度安排下,每个人都有分享观点的动力,都有参政议政的机会,都有监督权力的渠道。这种制度安排,就是“道”的力量。

治大国如烹小鲜什么意思 治大国若烹小鲜(5)

国家要有这样的机制,让各种投资主体,各种市场要素,在公平的市场环境里,尽情发挥,尽显才华。他们不会因为市场不公而烦恼,也不会因为体制的随意变化看不清方向。在这个统一的机制里,每个投资主体,唯一要拼的是创新力,创造力。这就是“道”的力量。

国家与一个人一样,要有悲悯、向善、美好的情怀,让国民能够感受来自国家的大爱和关怀。这种关爱,能够激起大家的爱国热情,愿意勇敢的去保护它,爱护它,建设它。这就是“道”的力量。

治大国如烹小鲜什么意思 治大国若烹小鲜(6)

有了这样的力量,还有什么暂时的困难不能克服?还有什么国内国际的邪恶势力,能让我们恐惧?

这就是“治大国如烹小鲜”的真正含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