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呼唤大胸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胸怀“国之大者”,踔厉奋发,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在中华大地不断涌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为立体展现各地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央广网特别策划推出《大时代》系列主题报道,邀您和我们一起走进城市深处,感受十年巨变,看各地不负伟大时代、筑梦追梦绘就的壮美画卷。

央广网郑州10月10日消息“从模仿、跟随到引领,作为一名亲历者和参与者,我感到很欣慰。”刘付营是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郑煤机”)一位有着30多年工龄的“老科技工作者”。他见证了郑煤机的成长与郑州市的发展,直言:“脱胎换骨!”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次到河南考察、在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寄予河南“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奋勇争先,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的殷切期望。

牢记嘱托,砥砺奋进。郑州以“当好国家队、提升国际化、引领现代化河南建设”为总目标,奋力打造国家创新高地、先进制造业高地、开放高地、人才高地,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提质进位。

郑州历史文化城旅游区(生态激活古都遗址焕新姿)(1)

航拍郑州东区CBD城市风光(央广网发 石耀臣 摄)

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郑州经济“体格”在强健、“韧性”在增强。2012年至2021年,郑州地区生产总值从5547亿元增长到12691亿元,实现了“经济总量破万亿、常住人口破千万、人均GDP破十万”的三大跨越。

今天,古老的商都从岁月长河中走来,以崭新的模样走进郑州市民的生活。

让文物“活”起来 3600年历史古都遗址焕新姿

清凉的秋日,郑州商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商代城墙旁、茵茵绿草间,市民享受舒心休闲时光的画面成为绿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看到眼前情景,历史文化学者阎铁成介绍道,“曾经盖满民房的城墙,经过十几年一轮又一轮的改造,完成了美丽‘蝶变’,郑州真正地做到了‘还历史文化遗产以尊严’。这片有着3600多年历史的古遗址在今天焕发了新的光彩!”

郑州历史文化城旅游区(生态激活古都遗址焕新姿)(2)

郑州商代城墙已屹立3600多年(央广网发 王羿 摄)

2016年以来,郑州积极探索实践大遗址保护新模式,以商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为契机,政府主导征迁安置和片区规划,带动遗址周边环境提升和产业升级,全面提速遗址保护及历史文化片区建设,让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真正惠及于民。

“这才是生活该有的样子。”清晨时分,郑州市管城回族区东大街街道居民李兰坐在商都遗址公园的座椅上,惬意地舒展着双腿。旁边的小路上,花草点缀,居民三五成群,散步聊天。

玄鸟广场、青铜模范广场、汉白玉文化墙……遗址公园内,浓郁的商都文化元素与四季特色植被景观相互辉映。

李兰打心眼里满意,“现在的东大街路更宽了,景更美了,文化氛围更浓郁了,生活更便利了。”

郑州历史文化城旅游区(生态激活古都遗址焕新姿)(3)

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央广网发 刘博闻 摄)

在距离商都遗址50多公里的巩义市河洛镇双槐树村南的高地上,总面积达117万平方米的双槐树遗址被发现于黄河与伊洛河交汇处。站在遗址上,向北眺望,只见黄河浩渺,岸边田地里的玉米已经收割完毕。

“5300年前双槐树遗址的先民应该是身着丝绸,懂得天文并把天文用于农耕生产,在当时处于一个高度文明的模式。”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双槐树遗址发掘项目执行领队汪旭介绍说。

汪旭用寥寥数语生动“描绘”双槐树遗址先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背后,凝聚着像他一样数年如一日,坚守在遗址考古发掘一线的考古工作者们的汗水与努力。

自2013年立项,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双槐树遗址展开了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经过考古人员多年的不懈努力,双槐树遗址发掘项目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一大批实物资料。

郑州历史文化城旅游区(生态激活古都遗址焕新姿)(4)

巩义双槐树遗址(央广网发 王克伟 摄)

凭借诸多耀眼的新发现,双槐树遗址先后入围“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被考古专家誉为“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

如何让陈列在广阔大地的遗产“活”起来?

2017年开始,郑州全面开展生态保遗工程,推进古遗址保护利用与城市发展共荣共生。“地下气象万千,地上绿树葱茏”的遗址生态文化公园,正逐渐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优选。

郑州历史文化城旅游区(生态激活古都遗址焕新姿)(5)

用3D打印技术复原的商代城墙(央广网记者 彭华 摄)

“4D影厅、3D打印的古城墙……为清晰阐释郑州早商文明,我们在扩充实物展品的同时,努力创新博物馆展陈形式,让历史‘活’起来,让文化‘活’起来。”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院长马玉鹏说,游客在此可实现游园逛馆无缝衔接,多角度感悟千年商都的文化内涵。

行走在郑州的街道上,总能发现一些特别的文化元素:在东大街,甲骨文被刻在地上,行人可以一边行走,一边感受文字的演变过程;在管城街,“衙署文化”随处可见;在商城路,商都遗址出土的“鼎”等文物与市民近在咫尺……

郑州黄河文化公园、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等公园的建设,是郑州近年来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举措。漫步在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市民可以沿着栈道,走近黄河,更好地感受黄河。作为黄河郑州段生态保护核心区,通过生态修复、廊道建设,这里已成为网红打卡地。

郑州历史文化城旅游区(生态激活古都遗址焕新姿)(6)

郑州黄河航拍(央广网发 郑州市委网信办供图)

近年来,郑州还深入推进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行动,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持续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与丰富内涵。

今天,“行走郑州·读懂最早中国”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山·河·祖·国”文化标识的擦亮与黄河文化月活动的持续举办,让郑州的城市文化IP更闪亮。

向创新要未来 从跟跑到领跑崛起科技之城

“我们选择在条件比较复杂的地方开始尝试。”刘付营说。2019年,刘付营及团队开始了成套化智能综采设备的探索与研发。

平煤二矿的煤层薄、地质复杂,刘付营与团队决定将这块“硬骨头”当作“试脚石”,“如果最复杂的问题我们都能解决,那么相对简单的情况我们一定能够应对。”

郑州历史文化城旅游区(生态激活古都遗址焕新姿)(7)

郑煤机集团煤机板块总经理助理刘付营见证郑煤机的成长与发展(央广网发 赵梦阳 摄)

受薄煤层地质的影响,平煤二矿原有的装采设备会造成高采石量、高成本等问题。如何在保证采煤机功率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减小机身的厚度与高度?刘付营说:“仅仅是针对采煤机的电机,我们就提出了‘减小直径、增加长度’和‘使用多台小型电机’两种解决方案。”

2020年,郑煤机自主研发的全国首套成套化智能综采设备在平煤二矿成功投用,不仅为该矿释放千余万吨薄煤层储量,延长了矿井服务年限,还实现了我国由单一厂家提供成套化智能综采装备“零”的突破。

成套化智能综采装备的成功应用是郑煤机坚持自主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真实写照。

如今,郑煤机液压支架总产量世界排名第一、智能采矿装备业界领先。

如果说“郑煤机”迈出了郑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铿锵步伐,那么人工智能则为郑州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在郑州东站西广场,记者见到了由郑州一家智能机器人公司研发的城市管养机器人,这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算法全部自研、零部件全部国产的城市管养机器人。

“我从小在郑州长大,是‘老郑州人’。”该公司首席执行官林杰称。本科毕业后,林杰出国攻读硕士。但他的心中始终都有解不开的“家乡情结”。“多年来,就算飞得再高、再远,我一直葆有游子的情怀,没有一刻不记挂着家乡。”

郑州历史文化城旅游区(生态激活古都遗址焕新姿)(8)

林杰介绍正在研发中的采样机器人(央广网发 王克伟 摄)

2019年12月,林杰回到郑州,“从决定落地中原科技城那一刻起,自己和团队已经将回报桑梓作为创业的目标之一。”2020年5月,他们创办的集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企业正式运营,成为中原科技城首批签约入驻企业。

创新发展,人才是关键。近年来,郑州深入推进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行动,加快打造国家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

2020年9月15日,中原科技城挂牌正式成立。两年来,中原科技城聚焦头部企业、大院名所等,加大双招双引力度,累计招引领军项目234个,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2000余名,创新环境大幅改善,形成了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郑州历史文化城旅游区(生态激活古都遗址焕新姿)(9)

中原龙子湖智慧岛(央广网发 张文举 摄)

重大项目遍地开花,各类人才彬彬济济,这些都成了推动郑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与新活力:2022年上半年,郑州第二产业增速达5%,居GDP20强城市第4位。

如今的郑州,河南省科学院、中原科技城、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三合一”融合发展,嵩山实验室、黄河实验室、神农种业实验室和一批批中试基地、产业研究院相继挂牌运营,科技创新已成为赋能郑州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最强音。

优化营商环境 畅通空铁联运经济活水

“当时这还是一个村庄,附近都是农田。”在位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以下简称“郑州航空港实验区”)某电源器件生产公司的项目工地上,公司董事长张留民说。

为加快郑州国际航空枢纽建设,2013年3月7日,国务院批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年)》,全国首个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正式启航。

为什么将公司落户在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张留民毫不犹豫地回答:“这里的企业服务精准又高效。”

郑州历史文化城旅游区(生态激活古都遗址焕新姿)(10)

张留民(左二)在电源器件生产项目建设现场(央广网发 殷吉星摄)

2014年,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建立“首席服务官”制度,每个重点项目交由一位副处级领导负责,通过“一对一”“面对面”的方式,开展精准服务,帮助协调企业解决项目在建设、运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作为企业的“首席服务官”,郑州航空港实验区经济发展局(统计局)副局长李军积极与各部门协调,帮助张留民企业解决了项目建设初期通水、通电、通路等方面的难题,确保项目顺利落地。

优化营商环境是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在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州片区(以下简称“郑州片区”)综合服务中心,办事大厅人来人往。在这里,前台工作人员综合受理各项事务,商事登记、税务申报等实现“一窗口受理”,搭建了商事简便、一网通办、一次办妥的综合政务服务体系。

郑州历史文化城旅游区(生态激活古都遗址焕新姿)(11)

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州片区综合服务中心(央广网发刘猛猛 摄)

2021年11月30日,一列载有100TEU(国际标准箱单位)货物的中欧班列驶出郑州铁路口岸圃田站,这趟由本地一家多式联运公司组织开行的班列,通过铁路、海运两种运输方式,驶向土耳其,丰富了国际多式联运线路。

“‘空陆网海’四条丝路开放平台的搭建、高效的办事服务,是我们选择入驻郑州片区的主要原因。”该公司董事长栗亚冰说。

“不沿边,不靠海,没有优越的对外开放条件”是郑州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的背景。郑州市商务局党组成员、自贸区郑州片区管委会副主任朱召龙介绍,郑州片区通过发挥制度创新先行先试优势,持续推进跨境电商系统集成化创新,探索出25项制度创新成果,拓展开放空间,让郑州从内陆城市走向开放前沿。

2021年,郑州市进出口总额超过5892亿元,同比增长19.1%,在全省占比超过七成,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第5位。

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和郑州片区只是郑州营商环境优化的一个缩影。

“伴随着营商环境的全方位改善,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为郑州加快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正能量。”中共河南省委咨询组研究员张占仓说。

十年间,郑州在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上,实现了历史性跃升,通道枢纽、口岸平台联通世界。

2022年5月31日,位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郑州南站更名为郑州航空港站。该车站共设16座站台32条到发线,是河南“米”字形高速铁路网和中原城市群城际铁路网的重要枢纽站。

“郑州航空港站的开通运营,以高铁站为引擎的城市资源,将在郑州航空港区加速汇集。航空港站还将与郑州机场联袂构成空铁双核驱动的优越格局,有力支撑河南省乃至整个中部地区崛起。”郑州航空港站党支部书记孙学强说。

郑州历史文化城旅游区(生态激活古都遗址焕新姿)(12)

上图为2020年正在建设中的郑州航空港站,下图为2022年已投入使用的郑州航空港站(央广网发 刘畅 摄)

“今天的郑州,不仅以全国八大古都之一的商都文化底蕴深厚而著称,也以郑州国际航空枢纽带动的开放发展高地让人自豪,更以绿树成荫、花开满城的优美环境让我们骄傲。”张占仓说,郑州近些年的快速发展引人瞩目,经济发展上正蓄势增能,相信在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大潮中,郑州未来的发展一定更加出彩。

行走郑州,一幅幅秀美的城市画卷正徐徐展开;点点滴滴,俱是这座城市跃动的活力足迹。今天,开放发展已成为郑州的鲜明标识,一颗颗活力创新的种子在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百家读城:

见“郑”国际范

□ 齐云霞

秋日的清晨,步行越过文化路,又到红专路。这条上班的路,走了无数次,但每次只要走到这里,都会心生欢喜,只因为路边红墙上的画不仅色彩缤纷,而且那花朵、绿叶、丝瓜不只是画在墙上,仿佛原本就和红墙里的人家种植的攀援在墙上一样。

我拍了墙上的画和墙内伸出来的枝蔓,然后发在朋友圈,并为此条命名为“爱上郑州”。连我自己都记不清这是第几条在朋友圈发布“爱上郑州”系列了。北龙湖的夕阳、东风渠的垂柳、黄河湿地公园的白茅、纸的时代书店里的潺潺流水声……这些微小而确定的幸福,都能成为我“爱上郑州”的理由。

因为职业的特殊原因,我在全国各地拥有大量的读者,他们读着我写在郑州的文字,对郑州充满向往,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没有到过郑州,但他们都会唱那句:关于郑州我想的全是你……

今年“十一”前,我开了场直播,主题是“远方”,我在郑州说起远方的城市,他们却在远方的城市说起郑州。话题逐渐变成了“我在郑州的美好生活”。说起郑州这些年的变化,我无法一一说出郑州全部的好,但我说到每一处都充满了感情,好像在向他们说起的不是一个城市,而是一个家——

我们说起近年来频频登上热搜的河南博物院。用创新的形式和匠心让传统文化焕发出青春的光彩,充分展示了中原文化魅力,进一步推动了河南文旅产业从资源时代进入品牌时代。

我们说起郑州这些年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黄河国家湿地公园成为了黑鹳、白鹭、大鸨等数以万计的珍稀野生水鸟的重要栖息地或越冬地,北龙湖湿地公园也引来了疣鼻天鹅的安家和繁衍生息,还有象湖、蝶湖、双鹤湖、天健湖、西流湖等分布于城市东西南北的湖景公园,以及贾鲁河、东风渠、七里河、金水河、索须河等河道的升级改造,无不让人置身于其中生出“生活在这座城市真是让人幸福”的感叹。

我们说起郑州这些年对城市的交通进行的提速升级。立交桥、高架桥纵横交错,“大四环”来了,“米”字形高铁网“成”了,让每一个来过郑州或生活在郑州的人都充分感受到了便利的交通为这座城市开启的腾飞之路。

我们还说起郑州这些年在城市规划上不遗余力地投入和建设。高楼大厦林立的天际线和夜景越来越漂亮、高质量生活圈和活跃商圈越来越多,除了这些,郑州还在不断“超越”:由省会城市跃升至国家中心城市、特大城市、新一线城市,跻身全球经济竞争力城市100强、全国最高等级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郑龙头”“郑中心”“国际郑”“设计之都”成了这座城市新代名词……

直播中互动留言越来越多:“如果说有诗与远方,那一定是郑州”“又是想去郑州的一天”……

下班回家的路上,已是华灯初上,想到我已在郑州生活好多年,见证了郑州的变迁,郑州也包容了我的成长,不由得再次涌起了莫名的幸福感。

(作者系河南籍作家、《哲思》杂志总编辑)

总策划:张军 于锋

总监制:伍刚 夏凌云

统筹:陶玉德

记者:彭华 夏莎

编审:韩晓余 安琪

视频:王勇生 赵梦阳 韩姗姗 刘猛猛

来源: 央广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