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原文: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不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噭,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译文:
看它看不见,就叫微;听它听不到,就叫希;摸它摸不着,就叫夷。这三者不可思议,也不可一直追问。因为它们是天地混沌未开时的一种状态。这种浑一的状态,上面显不出光亮,下面显不出暗昧。运转不停,循环往复,无形无象,不可名状。就是没有状态的状态,没有形象的形象。也可以说似有似无,恍恍惚惚。想跟随它,找不到它的尾,想迎着它,看不见他的头。你能把握这个道,就可以驾驭你生命的自由。你能证到混沌浑一的状态,你就掌握了大道的总纲。
解说:
从本章开始连续三章,我们又将跟随老子,领略他进入致虚极,守静笃的入定状态,听他讲述在特殊身心状态下的感受,以及对大道之体,大道之用的证悟。老子在第四、五、六章已经告诉了我们,道体是冲虚的,道性是平等的,道用是生天生地生万物,无穷无尽的。道,就是现代物理学所说充满无尽虚空的微观粒子。这一章又具体论述,为什么说道是冲虚的,我们为什么要证道,怎么样才算证道了。
根据佛家唯识理论,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主要是通过眼、耳、鼻、舌、身这些感觉器官所获取的信息,再经过意识的分别,整理,然后形成认识。可是根据老子对道的证悟实践,却无法通过这种寻常认识途径,获得对道的认识。道是微小不可见其形状,希少不可听其声音,抚摸不可得其实体。而且还不能追问到底是因为什么。因为它就是混沌未开,浑一不分,至微至大,无形无象,连绵无穷,不明不暗,空虚无物,超越时空的一种状态。这就是老子证到的,道的恍恍惚惚的形状或样子。道,充满虚空,所以其大无外;极其渺小,所以其小无内;道自本自根,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所以是超越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因此老子说道是冲虚的。根据老子对道的描述,我们可知,道不可见,不可听,不可摸,不可说,但可以内观而现,内证而得,感应而知,意通而晓。
纵观老子对道体的论述,其所有特征都可以在原子和更小的基本粒子身上,得到完美呈现。老子说“道冲”,就是指原子的空虚特征。微观物理学告诉我们,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一些带负电荷的电子,围绕原子核作旋转运动的微观粒子。原子核由数量不一的中子和质子构成。原子的直径约为零点一纳米,是人头发丝直径的一百万分之一。原子的绝大部分体积是虚无的空间。其中的实体物质---原子核,约为原子全部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如果把一个原子放大到十个地球那么大的体积,其中的原子核也只有一个乒乓球大小。像这么细微的物质,又这么的空虚,要人们用眼看,用耳听,用手摸去感觉它,认知它是不可想象的。为什么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这不能一直追问。因为它是超时空的存在,是天地之先的存在,是自本自根的存在。故混而为一,不可人为拆分。无论是使它裂变还是聚变,都会发生惊天动地的质能转换。原子弹爆炸就是核裂变;太阳的爆炸燃烧就是核聚变。这些原子的上面不显得光亮,下面不显得暗昧,永不停歇的运动,也不知道它为什么是这样。转换为能量后又没有实体的存在。比如微观粒子中的光子,它们是波?是物质颗粒?也可能既是波,又是粒子。具有波和粒两种性象。姑且把这类微观粒子叫无形状的形状,无物质的现象;姑且叫它惚恍。而且,修行人也只有在恍恍惚惚的身心状态中才可以感应到它。“ 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这句话是历代注家争议颇大的一句话。王弼通行本为“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通常解读为,执持上古时候的道,以治理今时的天下国家。有人说这反映了自古以来儒法两家到底是应该厚古薄今,还是厚今薄古的千年之争。据此有人断言是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为了推行儒家厚古薄今,克己复礼主张,才有意改‘今’为‘古’的。高明著《帛书老子校注》解释,‘有’指疆域,就是根据今时情况确定应对之道,治理今时天下国家。我认为这种解读是完全错误的。首先是老子著《道德经》,目的不是为了治理天下国家,而是为了修证大道。治理天下国家,只是修行人证道之后的业余闲事;养生长寿,全身终命,只是修行人证道过程附带的福德。老子推崇圣人无为而治,反对圣智治国。与时俱进,是圣人无为而治的必然之意,却不是古道今道决然不同的标准判定。其次是错在对‘今’字和‘有’字字意的理解。‘今’在本句语境中应作‘这’或‘此’字解。如果理解成时间的指示代词,就完全背离了老子的原意。根据老子对道的描述,道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道是不变的,道无今古之分。‘有’字应作‘生命’,‘此生’解,是指有形的身体。表示‘存在’之意。引申理解为生命。也是平常说的‘有生以来’的‘有生’的意思。所以“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应解读为,证悟或把握了这个道,就可以摆脱自我意识的枷锁和束缚,彻底实现驾御这个生命的完全自主和自由。老子在上一章讲“贵大患若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指出人们忧患终生的症结就在于有自我意识。证悟了大道,证到了万法平等,消除了自我意识,就同时消除了所有的人生忧患。就像上章所讲李白,因为有了我辈岂是蓬蒿人,不能久处人之下的欲望,面对皇帝恩宠才有了得之若惊,失之若惊的忧患,而丧失了天子不能臣,诸侯不能友的人生选择自由。所以老子这里讲“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就是对上面‘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的正面说明。就是老子对大道之用的再次论证。因为证悟了道,就可以实现人性的彻底自由和解放。正像佛家《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所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是老子对是否证道的标准的界定。本章开始直到‘随之不见其后’的文字,都是讲老子对所亲证道之体像的描述。也即对道生万物之先时的证悟,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古始。所谓道纪,是指道的总要,纲领。纪,原意是指丝的头。《墨子·尚同》曰,“譬如丝缕之有纪,网罟之有纲”。《韩非子·主道》曰,“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都是说‘纪’应理解为纲领之意。老子的意思是说,只要在致虚极,守静笃的特殊身心状态中,证到了上面所说道的古始体像,达到感应原子等基本粒子的修行境界,就是掌握了道的总纲领,到达了修证大道的终点。《庄子·田子方》曾描述了孔子与老子的一段对话:“孔子见老聃,老聃新沐,方将被发而干,慹然似非人。孔子便而侍之,少焉见。曰:丘也眩矣?其信然矣?向者先生形体拙若槁木,似遗物离人而立于独也。老聃曰:吾游心于物之初”。大意是,孔子去见老子。老子才洗完澡,正披头散发在凉干,不像人的样子看着很恐惧。孔子就侍立在旁。一会儿对老子说,不知是我看眼花了,还是真的是那样。刚才先生就像一根枯木,好似心神离开了身体一样的站着,是怎么回事?老子说:刚才我的心正在游历于天地万物还未形成的太初之境。修行人能像老子那样,随时都可以‘游心于物之初’,感应到微观粒子的存在,就是实现了‘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到了这种修行境界,就可以‘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也就是得道了,实现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彻底人性自由解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