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鸡互啄的时代已经过去 菜鸡互啄的时代结束了(1)

年终悲观的总结太多,想聊下这一年感受到进步的事情。

上周去安福路找投资人聊天,我说一直想写个「从中关村企业家到知春路企业家」的故事,就是移动互联网出来的几个真正掀翻牌桌的人,跟上一代起家于PC互联网的企业家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在面对技术和经济发展新代际变化的时候,之前的公司没办法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他总结第一代商业模式在摸索过程中,一开始互联网不赚钱,大家都在开拓疆土。之前是你相信别人没相信的,有信仰红利,因为相信所以看见。信仰红利非常大,你有通向未来的船票。

后来疆土都被看到了,张一鸣和黄峥就用高维机器抢占地盘,用技术和组织提升生产力,现在就是比拼谁的生产力高。现在每个人都信了,就是看战斗力,就是看技术能力,组织能力,机器化作战。你相信的早不再意味着比大公司更有优势,互联网竞争压缩更紧密。

你要做大公司,要有机器化工业化体系化的作战,你之前可以抢到信仰红利,现在更多看战斗力。如果把商战类比二战,前些年好比是德国人靠闪电战灭了欧洲,现在美国苏联加入战争,大家就是工业化竞争,要算资源,重新生产坦克飞机航母效率有多快你的毛利是怎样。

菜鸡互啄的时代已经过去 菜鸡互啄的时代结束了(2)

移动互联网刚开启的时候我们说的还是tables,到13年聊的还是BAT3,今天发生的那些失败没有比盛大搜狐360来的更丰富深刻。之前很多公司可能打的是大学生运动会,今天把大家都拉到奥运赛场肯定很多人要退赛。

王兴说把时间拉到40年维度就能看出谁是真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那把时间拉到5年维度也大概可以看哪家公司还会继续出现在牌桌上。

菜鸡互啄的时代结束了,竞争走向了更高级的维度。

2019年,有哪些事情属于代表着商业文明进步方向或者市场竞争中新的有力量的尝试?

或者问题改成:哪家公司的什么产品或作为让你在今年印象深刻?

比如马云交班,tiktok成功出海,Uber开始学习美团超级APP,京东百度PCG组织变革,拼多多的百亿补贴,好未来京东向技术公司转型,瓜子贝壳好未来周黑鸭直营转加盟,快抖直播降维打击,快手直播电商淘宝直播卖货,移动互联网的再次下沉渗透,技术跟消费品开始结合。一个个人级的开源机器学习项目「ai换脸」被陌陌这样的商业公司拿来做出了ZAO。

如果看到美国公司的话,苹果终于从精英奢侈品视角回归平民消费主义视角出了AirPods耳机,算是公司发展理念上的拨乱反正。Snap从5块涨到了18块,因为产品终于开始了积极商业化不再是个纯玩的东西了,CEO从乔布斯的铁粉变成了贝索斯的信徒还将高管团队的大部分都换成了亚马逊背景的。微软上云带来了盗版用户向正版用户转化,商业模式从销售驱动转变成了重回技术优先靠产品来吸引用户订阅。

年终做下总结,让在乱翻书发文的作者来聊一下,今年他为什么写这些文章,文章的点在哪。

杨百顺

《瓜子二手车,七个为什么》

2019.3.6

对资本作用以及一号玩家的祛魅,在对待瓜子这类的大赛道头部玩家上,多数人还是关心烧钱大战,融资消息,拓展新业务这些浮在表面的事情,而忽视市场本质,运营投入度等等。这篇相当于是借瓜子以及二手车这个市场把那些重要的问题,包括平台还是自营,为什么要融资,业务扩张的逻辑和节奏串一遍。

《刘强东第二次“二次创业”》

2019.10.28

最早想从京东这一年的组织变革切入,但是后来更多写成了帮京东做反思的一篇文章了。整篇文章的脉络是从人事调整、组织架构变革、商业模式内含的瓶颈逐步展开到创始人人际关系和精神结构的局限性。

暗线是一家百亿美金公司的掌舵人,到底哪些问题该反思,他应该拥有什么层次的判断力。因此对于明州事件、物流取消底薪、与天猫的竞争的这些问题就没有去强调。

这篇文章可以说是目前为止除《创京东》以外,关于京东这家公司第一重要的文章。

盗火者

《如何打造Uber黑帮?》

2019.3.22

公司战略和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中最重要的两件事,战略决定了企业去哪里,企业文化决定了企业如何去到目的地。企业文化打造是创业者面临的一大难题:文化打造是CEO的第一优先级,价值观提炼了上百次,文化闭门会月月开,可团队文化、凝聚力仍然不见起色。企业文化相关的书、理论读了不少,道理都没错,到执行的时候总是觉得“怎么不是这样一回事”。本质上是因为公司的文化打造和企业使命、战略、发展阶段紧密联系,每个公司的文化都是为了其独特的“业务”而存在。创业者必须明白企业文化打造的原理,才能在自己的企业应用自如。

Uber,硅谷近十年最具有代表性的公司,打造了一只激进、无所畏惧的“Uber黑帮”,这只“黑帮”队伍披荆斩棘、攻城掠地,为UBER迅速抢占全球市场。Uber的文化不仅在其组织成员身上烙下印记,也给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如何打造Uber黑帮?怎么形成文化、使命、战略的闭环?如何做到文化的传递、渗透?组织架构、激励机制应该怎么与文化相适应?文化在不同的阶段应该怎样调整?《如何打造Uber黑帮?》一文用Uber文化打造实例给你答案。

《网约车的7个核心问题》

2019.5.4

五年前网约车的烧钱大战硝烟已经逐渐散去,人们的出行方式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从出租车、公交车到今天的打车、拼车、顺风车。出行选择虽多,可还是忍不住要吐槽“为什么打车还是贵?”“为什么今天打不到车?”“司机怎么找不到我?“网约车模式到底能不能赚钱?”

出行的本质是需求和供给的“时空匹配”,网约车的出现,极大的提高了匹配效率。而出行本身的潮汐现象决定了在一些特定的场景下会出现“打车难”“打车贵”的情况。《网约车的7个核心问题》一文从“出行行业本身的特点”出发,结合“网约车背后的原理和思考”为你解读”为什么打车难、打车贵“以及”网约车行业未来发展方向“。

尹亮

ToB思考:

《Zoom的红海突围:吃存量,拼执行,雷厉风行敢烧钱》2019.3.26

《疯狂整合CPaaS后,Twilio的市值涨了10倍》2019.5.16

2019年4月ZooM上市大涨72%,估值超百亿美金。点燃了ToB市场的想象空间,文章分析了典型的视频会议从软件、硬件再到SaaS服务的发展轨迹,Zoom如何找到切入点,并坚持做正确的事,拼执行,最终拐点到来,模式颠覆赢得市场;

同样是通讯领域,对比Zoom,Twilio作为另外一家170亿美金的PaaS层公司,路径完全不一样,但最后做成连接人与人的全通道,CPaaS的集大成者;

Twilio的诞生到成功用了12年,Zoom成立于2011年,有多少人可以在浮夸的情况下,在前面十年看不清楚是不是真正能够做大,还有胆识魄力去推进?

程天一

《进军火星:贝索斯和马斯克的龟兔赛跑》

2019.6.11

今年写蓝色起源和SpaceX的文章很多,大多聚焦在其产品(火箭)本身或企业家本身。这篇文章更偏商业视角,从《下一站火星》和公开的UGC内容出发,站在做公司的角度比较了这两家公司,你可以看到它们在创始团队、扩张节奏、战略性产品选择、人才吸引力和订单来源上的诸多不同。

潘乱老师分析京东时,常举的一个例子是“亦庄严重影响了公司的行业交流和人才吸引力”,在这篇文章也可以看到类似的例子,许多被评论者忽视,但是对公司经营和雇员满意度至关重要的细节在本文被展示了出来。

《腾讯调整10%中层,京东淘汰10%高管,百度启动文化和人才革新,理论和案例依据是什么?》2019.7.29

杰克韦尔奇时期的GE是少数在业务状况非常好的情况下自我进行大规模的调整的企业。郭士纳时期的IBM和纳德拉时期的微软,几乎是业务陷入危机的企业通过文化革命找到坚定的新战略和新增长点的唯二例子。

过去一年国内BTJ的组织变革,有企业家、教授学者、管理咨询机构等多种角色的参与,在理论和案例研究上少不了对这三家企业的借鉴。本文通过组织变革主题,建立起一些映射,可以看到文化变革中的可控和不可控因素,理论和成功案例的适用和不适用边界。

《回看陌陌6.0,唐岩说我改的太鲁莽了》

2019.3.23

移动互联网产品不像web一样可以回滚,每一次改版都可能遭遇大失败。陌陌6.0是一个重要的改版,从匹配人变为尝试匹配内容,产品团队和CEO都对这个版本发出过很多解读和复盘,有充分的客观的信息材料。

这篇文章本身综合了乱翻书积累的对社交产品的理解,从产品本身跳到公司层面,以文章的形式完成了一个相对有价值的研究分析,对新一批社交产品创业者也有参考价值:

大势层面,移动互联网4亿到8亿如何影响陌陌?

公司和产品的联系上,团队人数和产品方法论究竟如何与一次失败改版建立映射?

外部因素,资本市场如何影响大众产品?

朱星宇

《错过移动后,扎克伯格如何带领FB成功转型》

2019.1.23

字节跳动早期更像Facebook,那么Facebook的核心能力是什么?面对关键变化是符合应对的?

2012年的Facebook,经历了上市后股价腰斩,H5战略失误,被市场嘲笑为“克隆工厂”,然而在两年后扎克伯格骄傲的宣称公司已经是Mobile First,庞大的APP网络覆盖全球。这两年中,Facebook锻炼的核心能力是:用户增长、内容生态和分发、商业化,战略调整聚焦移动,通过并购整合进行能力输出。

这套Facebook的分析框架,可以非常好的复用到今天中国的信息流产品上。

《复盘Twitter发展迷思:为何生于移动却错过移动?》 2019.2.14

《Twitter起死回生》 2019.6.6

《Twitter为什么会出现大幅回调?》 2019.10.29

三篇文章分别瞄准Twitter14年公司发展历程上3个阶段:Twitter如何应对移动,Twitter在17-19年的复苏,以及Twitter最新在19Q3季度的下跌。三篇文章加在一起大概是一部浓缩版的Twitter发展史,应该算得上中文世界对于Twitter研究的最佳资料。

Twitter这个公司有点算“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的例子,但在多年的沉浮后又始终没完全掉队。

在信息流产品用户增长、内容生态、内容分发和商业化等主要环节,Twitter可以成为很好的负面例子。

《谁更接近中国的YouTube?》

2019.7.3

从Facebook/Twitter上提炼出信息流产品的核心能力,套在YouTube上也很适用,大的差别是YouTube的商业化是插入广告而不是原生广告,但在用户增长、内容生态、内容分发等层面同FB如出一辙。

回到国内,今年讨论很火热的一个问题是:谁是中国的YouTube?在产品形态上最接近的两个答案是B站和西瓜视频,对照YouTube的核心能力来看,更接近的产品明显复用信息流逻辑的西瓜视频。

B站的独特优势和壁垒在于核心人群和社区氛围,这点同YouTube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为何会有“南抖音,北快手”的印象?快手会更像抖音嘛?》

2019.8.12

这篇研究将视线进一步聚焦,以内容生态为核心,探究快手的内容生态的源起、发展和结构。一个比较大的发现是将YY主播的涌入跟快手早期的内容生态和用户增长发展联系在一起,从而在后续快手的直播和直播电商研究上有了很好的抓手。

不过受限于能够获取的数据,很多维度上没有办法得出更进一步的结论,比如快手上的社交关系到底怎样评估,快手上的直播消费和电商消费同关系链之间的关系,基于关系链强度快手有哪些更进一步的想象空间。

潘乱

《快手已成为世界最大直播公司》2019.3.28

《宿华run产品,一鸣run公司》2019.6.21

《认为头条更像百度是一种错觉》2019.12.21

因为从业经历相关,对信息流和短视频领域更熟悉,写了一堆头条快手。快手直播过去从18年下半年发展开始突飞猛进,比较重要的原因是PK这个功能带来的,后来游戏直播和直播电商也有提到,点出快手成为世界最大直播公司且将影响其他直播公司这点比较超前,比快手自己公布直播DAU过亿时领先8个月。

17-18年抖音崛起和快手落后再追赶,可能算移动互联网最后一场大型战役了,一直缺乏匹配的报道解读,我的观察落点放在了标题里,宿华run产品,一鸣run公司。抖音的成功是字节跳动体系的成功,快手最初是产品做对了坑好,因为前些年打仗比较少又遇到字节跳动这样的对手一开始很难招架。据说宿华去年给自己打了非常低的分数,在从好产品到好公司的路上,快手刚上路。

第三篇是在极客公园十周年的创新大会上,跟李翔老师聊了推荐引擎和搜索引擎的差别,字节跳动不是APP工厂,认为头条更像百度是一种错觉。说字节跳动其实是中国最像Facebook的公司。这个点在年初朱星宇写Facebook的时候,其实已经埋进去了。

整个对话主题是字节跳动的误读、组织、边界,内容聊得还不错。

《百度正在刷新》

2019.8.5

这篇文章是跟程天一合作写的,特别适合跟晚点团队写那篇《百度最难捱的一夜:5名高管闪电辞职内幕》对照着看,一篇是从被干掉的向系人马视角出发写百度之乱,一篇是从变革发起者的角度出发写公司为什么要短时间发起一系列高管人事地震。同样的事实,完全相反对立的视角,得出的结论也完全不一样。

之前百度高管离职常有动荡发生,王劲走后被告上了法庭,陆奇走后舆论千夫所指,但在百度根基最深的向海龙走后公司内好像较为平和消化了。按照百度既往薄弱的组织能力来看,没出大乱子其实是非常不正常的现象。

这篇写的就是为了让这个最大的变化发生,百度是如何思考做准备和铺垫的。高管退休计划有什么作用?每个人是因为什么原因走?提拔的人又是出于什么样的逻辑?马东敏在里面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谁才拥有发起变革的合法性权力?这种权力是怎么一步步得来的?大公司如何在短时间内发起一场暴风骤雨的变革,有哪些理论依据和案例参考,积重难返的问题如何在既定游戏规则内解决。

《刷抖音,玩快手》

2019.10.10

这篇文章发现了房间里的大象。

快手和抖音最核心的差别是产品模式,快手采用的是双列点选,而抖音则是沉浸式下拉。因此,不论是流量分发,还是离散程度,用户心智和用户感受都是不一样的。在内容分发这个逻辑上,会造成用户在容错率和内容消费效率上的明显差异,单列双列影响到了本质。

据说,这篇文章后来成为目标公司里产品讨论的依据。

最后推荐两个近期发现的非常有料的公众号。

「何明科」,《二手车市场敢问路在何方?》

「一撇捺」,《郑云端:组织部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