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浒传》中,经过70回合的铺垫, 各路英雄好汉齐聚忠义堂,排座次,举“替天行道”大旗,将全书情绪烘托至极致时,任所有读者都想不到,这不是一个扬帆起航的起点,而是盛极转衰的转折点。

尽管之前宋江多次提到“招安”,但在12回紧凑的剧情之后,当宋江力排众议,真的接受朝廷招安时,读者才愕然发觉,全书的故事走向发生了转变

梁山108将宋江之死(梁山108好汉全被宋江坑惨)(1)

宋江奉旨征辽,朝廷图穷匕见,借刀杀人来得不带一丝遮掩,也正是从此开始,梁山众人的悲剧结局纷纷展现。

一百单八将死的死,病得病,几乎没有好结局,可以说,宋江带着众人走上了不归路

可细看水浒会发现,上位三十六天罡星中有一位排名极其靠前,对梁山聚义有关键性功劳的人物,却在梁山走向悲剧时逐渐神隐,归家探母再不复出,逃过了清算。

这人便是在书中号称一身道术,能呼风唤雨,驾雾腾云的一清道人,三十六天罡星第四位天闲星入云龙公孙胜。

梁山上极讲座次的,对梁山功劳大,自身本领大、名气大,大伙钦佩的居上首,实力差、入伙晚、名不见经传的一般位次都不怎么样,比如盗贼出身的白日鼠白胜、鼓上蚤时迁、金毛犬段景住就排在了106、107、108

梁山108将宋江之死(梁山108好汉全被宋江坑惨)(2)

因此,从这个排行第四的天闲星上,就应该能品味出公孙胜在梁山的地位,要知道在他前面的不是“匪首”宋江,就是名气极大的卢俊义,还有自梁山草创就一直出谋划策的吴用。

按理说,梁山头几号人物绝对是朝廷重点打击对象,如果在《水浒传》结局时没有被朝廷借机收拾掉,基本就可以认定这个人只是徒有虚名,但除了70回后的剧情,虽然公孙胜出场也不频繁,但绝对是每一次出场就力挽狂澜。

公孙胜第一次出场是在全书第一次有好汉“团伙作案”的“智取生辰纲”剧情中。

与刘唐、晁盖、吴用、阮氏三兄弟的出场不同,公孙胜打一出场,整个人物就包裹了神秘色彩。

梁山108将宋江之死(梁山108好汉全被宋江坑惨)(3)

刘唐打听到北京大名府梁中书搜刮民脂民膏,积攒了十万贯金银财宝,准备送到东京汴梁巴结自己的岳父太师蔡京,于是想要纠结人截下这笔财富

刘唐找了晁盖,又因缘际会遇上吴用,吴用和晁盖商议后,找阮氏兄弟相助,线性线索一条走下来,众人接连出场,却都合乎情理,没有一丝突兀,独独到了公孙胜这里,画风一转:“六筹好汉正在后堂散福饮酒,只见一个庄客报说‘门前有个先生要见保正化斋粮。’”

吴用六人聚首,商议大事,正在兴头上,怎么可能去理会“化缘”的人,偏偏公孙胜执意要见晁盖,像过五关斩六将似的打入庄门,晁盖这才明白有眼不识英雄,亲自相迎。

公孙胜入席,双方话一说开,发现公孙胜也是知道生辰纲一生,也是来拜托远近闻名的晁盖一起行义举。

梁山108将宋江之死(梁山108好汉全被宋江坑惨)(4)

看上去公孙胜和刘唐一样,但接下来的谈话中,就显示出公孙胜的不凡来。

虽然世人皆知梁中书搜刮宝物意在生辰纲,可这么一大笔财富,梁中书也谨慎,遣了杨志押送不说,行踪也不可能泄露外人。

晁盖意动后,也只是派刘唐去打听,获悉生辰纲的动向,可偏偏公孙胜话不惊人死不休,一言断之:“这一事不须去了,贫道已打听知他来的路数了。只是黄泥冈大路上来。”

公孙胜虽说是“打听”,可怎么打听?梁中书听了杨志的计策,押送队伍都是假扮的行脚客商,谁知道哪一路人是?偏偏公孙胜知道行踪,一口道出,解决了劫生辰纲最重要的问题。

梁中书虽然前面说过,生辰纲必过黄泥冈,可公孙胜等人行的是打家劫舍的买卖,不可能死守黄泥冈,在每一个客商面前都演一出戏,麻烦所有过路人查看是否生辰纲。

梁山108将宋江之死(梁山108好汉全被宋江坑惨)(5)

那么几人能成功的原因,只可能是公孙胜知晓生辰纲队伍具体什么时候来!

赶路变数太大,那个时候也没有即时通讯设备,内奸也不可能实时报信,如此就凸显出了公孙胜的本事,也将真相指向了唯一符合公孙胜道士身份的答案——算出来的。

虽然现实里这个答案很不切合实际,但就《水浒传》第一章洪太尉放出魔星来看,《水浒传》也不是彻底的纪实文学。

生辰纲事件告一段落,纵观全书,这是梁山第一次“聚义”,也是梁山发家的开始,公孙胜也算是梁山的“开山”功臣,甚至可以称得上是“开山”最大功臣

梁山108将宋江之死(梁山108好汉全被宋江坑惨)(6)

后续的剧情便是蔡太师知晓梁山“贼人”凶恶,派人捉拿他们,面临追兵时,公孙胜再次大显神威,祭风助众人逃脱,这也就验证了我们之前的说法,公孙胜是会超现实的道法的。

依靠着两功,公孙胜也坐稳了林冲汇合晁盖夺了梁山泊后的第三把交椅。

其后,《水浒传》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不写梁山泊,转而叙述宋江的遭遇,直到宋江上山后,方才有了公孙胜的再次出场。

只不过这一次公孙胜的出场却是暂别,宋江上山后回乡看望父母,动了公孙胜回家探母省师的念头,公孙胜离开的时候本来答应了三月而归,但自此直到53回才被戴宗和李逵请回来。

正是因为这一次拜别,让公孙胜身上再一次充满了神秘,不少人认为,公孙胜的离开是在躲宋江。

梁山108将宋江之死(梁山108好汉全被宋江坑惨)(7)

且看劫法场时,一共有两拨人,一拨是梁山好汉,蔡太师遣人抓他们时,是宋江通风报信,助他们脱逃;一拨是受了宋江十两银子的李逵带领的人。

李逵性格凶残,劫法场逢人便砍,晁盖都喝止不了,只有宋江能收服他,本领高强的戴宗也是如此。

宋江上山无异于对梁山原有组织架构造成冲击,虽然公孙胜对名利不甚在意,但宋江上山后的一系列行为却与公孙胜本心相背。

从公孙胜找人劫取生辰纲可以看出,此人还算和“替天行道”沾边,甚至连智取生辰纲的剩余六人都不算凶残,麻翻杨志等人也没想过什么杀人灭口。

梁山108将宋江之死(梁山108好汉全被宋江坑惨)(8)

再看宋江一系,宋江本人长袖善舞,不管对方是否良善,来者不拒,只要你敢叫一声“好汉”,我就慷慨解囊、推心置腹,动辄打杀的李逵、武松都是这样被收服的。

如此,宋江虽然收了一大批心腹,但鱼蛇混杂,看上去都是称兄道弟的,但压根不是一路人。

就拿梁山泊来说,林冲为人正派,八十万禁军教头,是实打实遭遇不公,被迫上山的,怎么跟李逵这种凶徒为伍?

但无奈,林冲无路可走,只能留下来。

公孙胜则不同,他有道法傍身,也有神通广大的师父,想走就走,自由得很,不过,闲云散鹤惯的公孙胜一开始没有觉得不妥,直到宋江省亲。

梁山108将宋江之死(梁山108好汉全被宋江坑惨)(9)

宋江刚刚被劫出法场,路上多是搜捕的官兵,此时选择回家省亲是一件相当不明智的事情,可“孝比天大”,宋江的理由无懈可击,众人只能放宋江离去

可这一走就把晁盖等人架起来了,宋江于他们而言是救命恩人,虽然他们也救了宋江,可宋江自有李逵等人相救,晁盖这个恩情并没有还上,后来再次排座,宋江也自居第二,让晁盖在道义情理上始终吃着亏。

这就导致宋江下山没多久,晁盖等人就全员出动去保护宋江,一山不容二虎,宋江和晁盖无形之间的比拼,才是宋江到来对梁山造成的最大冲击。

大事寸功未竟,倒是内耗率先开始,公孙胜这才起了离开的心思,恰逢宋家父子团圆,触了心绪的公孙胜就暂且拜别。

梁山108将宋江之死(梁山108好汉全被宋江坑惨)(10)

可这躲也没躲过,宋江打高唐州救柴进,遇上会道法的太守高廉,只能差戴宗去寻公孙胜,戴宗害怕带不回公孙胜,带上了行事莽撞的李逵

李逵不负期望,不仅以斧劈公孙胜之母要挟公孙胜相见,还深夜斧劈公孙胜师父罗真人,好在罗真人道法高强,借葫芦假身替死。

公孙胜起先不愿再上山,给出的理由就是要侍奉老母和师父不让离去,结果,都被李逵硬核解决,虽然师父无恙,但戴、李手段下作,要不是奈何不了公孙胜,就差掳人上山,为了不累及家人,公孙胜只能跟着走一趟。

不过,公孙胜的师父罗真人也传给了公孙胜五雷天罡正法,让他下山助宋江“保国安民,替天行道”,又给一句预言,让他“逢幽而止,遇汴而还”

梁山108将宋江之死(梁山108好汉全被宋江坑惨)(11)

这是一个相当有深意的教诲。作为公孙胜的师父,罗真人显然也是有些筮卜占卦的本领,预见到了梁山一伙的结局,因此告诫助宋江替天行道可,不可与宋江“同流合污”。

现实角度看,真人也是有迹可循,从李逵身上发现的端倪。

这么个拿人父母要挟、半夜杀人的莽汉,竟是宋江的心腹,但凡宋江有心就该明白乌合之众难登大雅,要么早早被招安,替大家谋出路,要么真的颠转乾坤。

一伙乱臣贼子被招安,能有什么好。

可真的颠转乾坤后,李逵作为心腹,必然居功自傲,惹下祸事,这种基业长久不了,因此无论是被招安至京师,还是打下汴京,都该自觉而归,不染祸事。

梁山108将宋江之死(梁山108好汉全被宋江坑惨)(12)

即便宋江不南下打宋氏江山,想要与朝廷争鼎,梁山的发展之道只在北上谋求幽、燕之地,可辽国怎么能是腐败的宋比得上的,开战必有牺牲。

而且,如果宋江谋求幽燕,与宋争霸,战端一开,生灵涂炭,完全违背了“替天行道,保国安民”,无论哪一点,不如早早离去。

抱着这样的教诲,自《水浒传》53回开始,公孙胜回归梁山,破高廉法术,攻取高唐州;摆八卦阵攻芒砀山;潜北京下大名府。

71回,公孙胜受宋江之托,主持罗天大醮超度战事以来“横亡恶死”,谁知招来神光,神光没入地下之处,挖出一块写众人姓名、名次的石碣,自此梁山大举“替天行道”,正式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起义。

梁山108将宋江之死(梁山108好汉全被宋江坑惨)(13)

其后,二败高俅时祭风助火破官军战船。招安之后,公孙胜本该离开,偏偏宋江多次挽留不说,更是在征辽途中,随公孙胜拜谒罗真人。

罗真人只得许公孙胜随宋江“去干大功”,不过多闻宋江口称忠义,便假词:“这个徒弟公孙胜,俗缘日短,道行渐长……如奏凯还京,此时方当徒弟相辞,却望将军还放。”

害怕宋江不答应,便又说了理由:“一者使贫道有传道之人,二乃免徒弟老母倚门之望。将军忠义之士,必举忠义之行。未知将军雅意肯纳贫道否?”

双方交锋至此,宋江只得答应。其后,公孙胜大显神威,空中运兵、唤神兽相助、神火破金砖、五里黑雾下石祁,道法之玄妙,堪称绝世无双。

梁山108将宋江之死(梁山108好汉全被宋江坑惨)(14)

此时,公孙胜随宋江已经从北方辽国打到了淮西王庆,远远超出了罗真人与宋江的诺言,宋江不好再挽留,因此,公孙胜在梁山众人最后一次征战征方腊之前,全身而退,北归蓟州回家探母,自此归隐。

回顾整本《水浒传》,公孙胜其实早早看破梁山是是非之地,也尝试脱身过,但梁山行事无忌,公孙胜不得不再次出山。

无论是道士身份,亦或是《水浒传》勾画的公孙胜性格中的忠义,都要求公孙胜既许诺,便全力而为。

这才有了后来大显神威的公孙胜,不过公孙胜也一直没有忘明哲保身,在即将“狡兔死,走狗烹”之际,成功跟梁山脱离干系。

梁山108将宋江之死(梁山108好汉全被宋江坑惨)(15)

不过,不少人奇怪,公孙胜如此神通广大,“反贼”出身的他,应该也是朝廷的眼中钉,为何不会被清算。要知道,连梁山都能拿老母亲要挟公孙胜,为什么朝廷就对公孙胜一点反应都没有?

这不得不再深究一下公孙胜的背景。

在很多人将注意力放在《水浒传》第一回标题后半句“洪太尉误走妖魔”时,却忽略了标题前半句“张天师祈禳瘟疫”

众所周知,我国历史有两大宗教,一个是佛教,一个是土生土长的道教,不同朝代盛行的宗教不同,宋朝就是一个整体偏向崇信道教的朝代。

“天师”,道教专有尊号,书的第一回标题就是在提醒读者,《水浒传》在宗教背景方面和现实一致。

梁山108将宋江之死(梁山108好汉全被宋江坑惨)(16)

开篇也验证了这个说法,宋仁宗时期,京师瘟疫盛行,在医疗水平不发达的年代,古人崇信“天人感应”,于是大臣建议命天师主持罗天大醮,“奏闻上帝,可以禳保民间瘟疫”。

国家级的祭天大礼,需要道教天师主持,由此可见书中道教的地位不凡,这与现实北宋崇道完成了相通。

并且,全书剧情的开头“洪太尉误走妖魔”,也是伴随着道人的谶言,由此可见,书中第一回已经定下了奠定了“崇道”的基调,哪怕书中后续背景是几十年后的徽宗时期,道士地位依旧很高。

而且《水浒传》本就坚持在现实上架空,蔡京、高俅、宋江都确有其人,而徽宗是宋朝历史上数一数二最崇信道教的皇帝。

梁山108将宋江之死(梁山108好汉全被宋江坑惨)(17)

无论按照书中的规则,还是按照现实实际,不光蔡京、高俅会因为讨好徽宗不敢轻易去找道士的麻烦,宋徽宗自己也会因为崇信道教人士,而放公孙胜一马,更何况,公孙胜也不是道门中的无名之辈。

罗真人虽然与宋江谈话时十分谦逊,但书中宋江与罗真人交谈时,说得最多的是朝廷,这说明会葫芦替死的罗真人不是唯唯诺诺之辈,而只是敬重皇权。

加上罗真人书中多次留下切中未来的预言法语,可知其在道法上有极高的修为,这般人物的弟子,怎么清算?

梁山108将宋江之死(梁山108好汉全被宋江坑惨)(18)

综上,公孙胜之所以是梁山中不多的能安享晚年的,其一是审时度势,很早就想要脱离梁山;其二,公孙胜虽无政治背景,但宗教背景可保一生平安

,